应县木塔又叫佛宫寺释迦塔,在山西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 1056 年),金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增修完毕。从外观上来看其为五层六檐,实际上塔分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2011 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塔高 67.31 米,矗立于一个四米的台阶之上,底层直径 30.27 米,呈平面八角形。 应县木塔牌坊,即佛宫寺山门外的木牌坊,是进入佛宫寺和参观应县木塔的重要标志之一。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 年),<div>为三楼四柱悬山顶,斗拱是山西常见的清代做法,设计精巧,美观大方。<br>牌坊明间横额上刻有 “浮图宝刹” 四字,横额之上曾有一块立匾题 “佛宫寺” 三字,现已无存。横匾均为应州知州傅登荣所书。</div><div>“浮图宝刹” 中的 “浮图” 指的是塔,“宝刹” 则是对寺庙的尊称,在这里 “浮图宝刹” 指代的就是应县木塔所在的佛宫寺。</div> <p class="ql-block">"佛宫寺"为赵朴初所书</p> <p class="ql-block">听,木塔燕子的歌声。</p> 它是一个八角五明层四暗层的楼阁式木塔,是辽兴宗耶律宗真为其生母萧太后建立的,建造的背景据说和辽代佛教文化繁荣相关,也体现了契丹民族与汉地建筑艺术的融合,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构塔式建筑,还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div>1933年当地乡绅拆除了二层起稳定作用的夹泥墙,改用了镂空雕花门窗,也导致西南角承重柱倾斜达576毫米。加上1936年修缮时,又拆除了暗层的斜撑结构,这也削弱了原设计的"筒中筒"整体抗震性。</div><div>木塔的顶端有一个名为“铁刹”的装置,完全由铁制成,包括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等部分,中间有一根铁轴插入塔的梁架。这相当于一个古代版的“避雷针”,能够在雷雨天气时引导雷电的释放。</div>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建成后,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瞻拜朝圣之余挥毫泼墨,塔上留存 58 方珍贵牌匾楹联,其中明成祖朱棣亲题的 “峻极神工”,以及明武宗朱厚照亲题的 “天下奇观”,苍劲凝重,为绝代珍品。</p><p class="ql-block">“释迦塔” 匾是木塔的主匾,也是木塔悬挂最早的牌匾,距今已 830 年。由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所题,为标准的颜体,书法精品。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 236 字题记,分 6 次做成,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天柱地轴” 匾,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由万历三年(1574 年)进士及第田蕙题写,称应县木塔像天柱一样高大,像地轴一样稳固。</p> 据说,木塔还珍藏有国家珍贵文物 158 件,其中《辽藏》12 卷,刻经 35 卷,写经 8 卷,杂刻杂抄 28 件,填补了辽代文化有记载无实物的空白 全塔共用斗栱 54 种,每个斗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素有 “斗栱博物馆” 之名。斗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起到连接梁与柱的作用,同时形成弹性缓冲层,有效抗御地震力。 应县木塔完全按照佛教理念建造,塔内五个明层都供奉有佛像,共 26 尊,如同一部立体佛经。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一层的这座释迦牟尼金身佛像。<div>大佛高达 11 米,为木骨泥塑贴金像,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高大的室内泥塑佛像。</div> 大佛前方顶部有一藻井,平棊外边缘为绿底红色宝相花纹,中间是9块长方形的图案,每块有一云龙,姿势各不相同,龙尾向前盘绕后龙爪,这是辽代龙图案的典型特征。<br><div>这尊大佛是辽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当时的佛教文化繁荣以及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div> 一层塔心室除南北两面墙壁各开一门外,其余六面墙壁上满壁绘制结跏趺坐的大佛像,与塔中心的佛像构成一组七佛造像。这些墙壁上所绘的佛像高达 8 米,色彩鲜艳。 八大力士高 1.3 米左右,均呈扛举莲座的姿态,共同发力稳稳托举起上方的释迦牟尼佛像。他们穿着短裙、束腰带,展现出唐代力士的遗风。<div>八大力士造型生动逼真、神态各异,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生动注脚,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和艺术审美。。</div> 力士们脸部神态生动,有的呲牙咧嘴,有的神态威严,有的瞪着圆眼,各自展现出不同的表情,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支撑着大佛,凸显出佛的庄严神圣。<div>在佛教文化中,大力士通常象征着力量、勇气和守护。他们托举着大佛,寓意着佛法的力量坚实无比,能够抵御一切邪恶和苦难,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中众生对佛法的护持和承载。<br><div><br></div></div> 大佛八边莲座的八边台中心柱上盘着 8 条颜色不同的五爪立龙,头上尾下,一爪托台一爪抱柱,与八角 8 个力士共同扛着莲座。这些五爪龙造型威严,龙鳞刻画细致,龙爪锋利有力,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支撑着莲座和大佛,彰显出一种沉稳而强大的力量感。<div>这些立龙,头部上扬,龙嘴微张,露出獠牙,眼神凶猛,整体姿态呈 “扛举” 之势,与下方力士的动态相呼应,凸显 “护持佛法” 的力量感,而非皇家龙纹的 “俯视众生”。</div><div>应县木塔的立龙本质是辽代 “胡汉交融” 的文化产物。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其龙纹保留了北方草原文化对 “力量”“野性” 的崇拜(如立龙的凶猛神态),同时吸收中原佛教艺术中的 “护法” 意象(龙作为佛陀坐骑或护法神);相比之下,明清龙纹是汉文化中 “皇权至上” 的极致表达,唐宋龙纹则代表中原农耕文明的审美演变,而应县木塔的龙纹则是中国古代龙文化中 “宗教性” 与 “民族性” 结合的特例,填补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龙纹艺术的空白。</div> 一层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br> 一层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 一层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 一层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 “法海慧莲”长 3.3 米,宽 1 米,白底黑字,采用赵体行书书写清乾隆丙午年(1786 年)八月,由阳直(现河北省阳原县)的吴法恒立。<br>“法海” 寓意佛法如大海,意味着佛就是法海,只要虔诚顶礼诸佛,就能悟彻真理,进入佛门,功德无边。“慧” 指能够深谙主观世界(精神世界)的义理作用,“莲” 即莲花,佛以莲花比喻妙法,称为妙法莲花经,弥勒净土为莲所居,故指净土为莲。“慧莲” 表示深谙义理作用,掌握妙法,往生净土,得道成佛。<br>“法海慧莲” 整体表达的是佛法深广如海,博大精深,众生只要尊佛、敬佛,就能悟彻真理,得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