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20250517)

朱建新

5月17日,我们在运城七彩盐湖打卡之后,直接来到了夏县。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夏县不但底蕴深厚,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黄帝元妃嫘祖在这里教民养蚕,司马光、书圣王羲之启蒙老师卫夫人、介子推、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等都来自于此。 拐下一段乡间小路,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温公祠。司马温公祠是祭祀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圣地,祠墓合一。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人,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死后归柩故里,并赠封为温国公。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 司马光著有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著作《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两司马”。 司马温公祠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风格,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分为茔地、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四大部分。 走近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碑楼。这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碑楼内,存放着司马温公神道碑。 《司马温公神道碑》(俗称“杏花碑”),碑文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所作,碑额“忠清粹德之碑”六个大字,出自宋哲宗皇帝之手。可惜原碑后来损毁了,现在看到的是明代重新刻制的,碑身壮观,被誉为“三晋第一碑”。 继续前行,来到了温公祠主殿。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大殿,面阔五间,古朴庄重。殿内供奉着司马光四代五人的彩色塑像,栩栩如生。 东侧的余庆禅院是司马光祖坟香火院,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宋神宗敕赐为“余庆禅院”,寓意“积善之家庆有余”。禅院的大佛殿正在封闭维护,据介绍大殿里的彩塑是宋代艺术的珍品。 在陵园里,司马光及其父兄族人的墓堆整齐排列。石人石羊神态各异,苍翠的松柏环绕其间,庄严而肃穆。 从砸缸救人的机智少年,到《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再到一代清官,司马光临危不惧的勇气,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以及为官清廉的品格,都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拜谒了司马光,我们来到了堆云洞。堆云洞始建于元代初期,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因建筑群远观如云朵叠加,进穴崖而入,洞阶相连,故名“堆云洞”。又因为其外观似西藏布达拉宫,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门口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是道长为济世救人而栽植,历经500余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 依山势而建的堆云洞,不仅是道教“全真派”的建筑群,更承载着红色历史。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这里成立,并在此秘密活动长达十年,故此处堪称晋南革命的摇篮。 堆云洞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历经明清两朝重修与扩建。它坐落于夏县县城西北的上牛村土岗之上,稷王峡谷之间,地势险要,风景如画。道家崇尚的风水运势在堆云洞得到了完美体现,其依山临水,前有朱雀翔舞,后有玄武垂首,左青龙蜿蜒,右白虎俯卧,更有蛇虎、石建二涧环绕,形成了天然的“二龙吸珠”风水格局。 我们走进河东特委展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整个建筑分布在七层高台上,由10多个不同的院落组成,沿着地势层层叠叠分布,错落有致,气势壮观,远看像一处小型的城堡。 整个堆云洞建筑群有九进院落,层层叠叠,从大门进入,需要穿过一个个门洞,进入一进进院落,仿佛“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建筑从山顶开始,一层层往下修建,形成了独特的“九进院落”格局。 1922年,怀抱教育救国的革命先烈嘉康杰在此创办了“平民学校”,也就是今天运城“康杰中学”的前身。他把这里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有生力量。 堆云洞里的建筑设计十分精密而安全,有一个三孔一门两窗的窑洞,叫三拐窑,它里面相互连通,当年嘉康杰就是在这个窑洞里秘密印发文件和传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磨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粮仓</h3> 水井,嘉康杰曾利用此井躲避敌人搜捕,被誉为“井中密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东特委旧址</h3> 1921年春,夏县留日学生嘉康杰,拒绝了阎锡山高官厚禄的收买回到故乡,开始宣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1927年,嘉康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河东特委,1939年,嘉康杰被选为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同年12月,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终年49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先烈嘉康杰</h3> 牌坊正面镌刻“山曲水明”四个字。 继续上行,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自峰顶向下螺旋式营建,九进院落如云梯层叠,七十二间房舍似星子错落。游者需穿洞登阶,辗转攀援,每过一重门庭便见新境,步步皆景,别有洞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源流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奉先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财神殿</h3> 窑庭,历史上曾是道长的住所,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庭内建窑,窑中套窑,这种“洞里藏洞”的建筑结构是堆云洞的三大奇观之一,当年曾是嘉康杰的办公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药王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过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习经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子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真武殿</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官殿,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h3> 三清殿,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已经被神化成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他与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合称“三清”,是道教最尊崇的三位天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楼</h3> 官财房,受地形所限,建成后酷似棺材,用其谐音,直呼官财房,取升官发财之意。 北极台,位置坐北朝南,是道长登高望远和夜观天象的楼台。 台上有座塔形的建筑,因其像一支眉笔直指云天,故名笔峰。以道家规制,它在这里是起平衡作用,即道观用来弥补风水。据说它曾得到月中嫦娥青睐,月亮每升到这里,她就要停下来用这支笔描眉画眼。所以古人把它誉为堆云洞的第七景,叫做“笔峰留月”。 大士祠,供奉观世音菩萨。 “马牛王祠”,供马王爷、牛王爷二神,对马牛的崇拜代表了历代人们在生活中与其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 告别堆云洞,回眸再望,集自然景观、建筑奇葩、道教文化、革命文物于一身,其布局之精巧结构之紧凑,风格之独特,结构之紧凑,实为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p class="ql-block">  此次来夏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寻访老刘的母校,了却他多年的心愿。30年前,我们新婚一个月,老刘就来到夏县的军校学习,后来学校整体搬迁到了异地,夏县这个名字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因为我们那时候全靠鸿雁传书,信封的地址书写了无数次的“夏县”,也饱含了彼此无尽的思念。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刘已经不记得当年的具体地址,我在手机上搜索,在某个战友的抖音评论区竟然看到了地址,马上导航到一个小村子,经过打听,终于找到了学校大门。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看,了却老刘的一桩心愿。</p> 回来翻出来老照片,找到了那个在校门口的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军官。 来到夏县街头,看到一家饭馆名字很有地方特色——羊肉胡卜,我们进店一探究竟。经过询问和观察,知道了羊肉胡卜是夏县的传统小吃。“胡卜”指的是一种死面饼子,其制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面薄饼切成丝条,加鲜羊肉汤煮成,再加香油、葱花、红辣椒面等调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腻。 我们俩点了一个大碗分而食之,果然不膻不腻。 其余小菜也很清利爽口,一顿饭花了50多,真是物美价廉。 夏县之行有点出乎意料,本来只是为了寻找母校,却在不经意间有了丰厚的收获,实在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