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2年9月,我从红星完小调任至夹石洞的仙谷完小任教。这是一所归瓦参完小管辖、隶属太花乡龙泉村公所的六年制完全小学,坐落在村子中央小山岗上,藏于温泉口滚锅潭后的巨岩之后。那是一座依山势而建、坐东朝西的寺院,夹石洞人顺着山脚,层层递进地修筑起三进三出的庙宇,寺门立于山脚。寺院四周,大青树、柏树、大红桉郁郁葱葱,远远望去,整座寺院仿佛隐匿在一片翠绿的海洋之中,而当时的学校,便改建在寺院最高处的那一进院落里。夹石洞村后,是弥城东谷最西的山麓,从村子南边峡谷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深入,便能抵达东谷新庄地区,公路下方的山箐南侧,是一片茂密幽深的森林。</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我担任仙谷完小五年级班主任。彼时六年级学生已前往瓦参完小就读,五年级便成了这里的毕业班。那年六月,天气变幻莫测,时而阴雨连绵,时而酷暑难耐,我承诺带学生野饮的计划也一再推迟,同学们满心期待又焦虑不安。</p><p class="ql-block"> 六月中旬,连续几日降雨后,天气阴晴不定。周三中午,我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学生前往村里林区小箐野炊。当天下午放学后,我骑车前往县城,采购了牛凉片等食品,为第二天的野餐做准备。次日清晨,天空阴沉,大家都有些犹豫。经验丰富的李老教师却十分笃定:“今天白天不会下雨,中午去野炊,天气阴凉,正合适!”</p> <p class="ql-block"> 早饭后,班上二十名学生背着野炊用具和食材陆续到校。我邀请了几位老师同行,可大家因要上课都婉拒了,最终,我和李老师带着学生们踏上了野炊之旅。我们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都安排了负责人,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背着米、菜、油、盐,有的提着锅、碗、瓢、盆和砧板,浩浩荡荡朝着山箐进发。</p><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我们沿着村子大路,缓缓走进山箐,再顺着箐道向上攀登。在熟悉路况的学生带领下,我们来到林区箐底。一路上,天空阴云密布,仿佛随时都会落下雨来。我让学生们边走边捡拾干松枝,不一会儿,大家的篮子里便装满了柴火。领队的学生将我们带到一处有水流、箐底布满沙石的地方,大家一致决定就在此处安营扎寨。</p> <p class="ql-block"> 距离做饭还有一段时间,几个学生提议,除了留下两人照看炊具和食材,其他人可以分散去找野生菌,一小时后再集合。我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随后,学生们便三两成群地钻进了树林。我和李老师也在附近寻找起来。</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学生们陆续归来。有的一脸失望,两手空空;有的手里攥着几朵菌子,却不敢确定能否食用,便拿来让李老师辨认。正在我们焦急地清点人数时,东边树林深处传来沙沙的脚步声,几个调皮的男生笑嘻嘻地跑了出来,他们的双手里竟捧着一大把牛肝菌、草谷菌和青头菌,大家见状,欢呼雀跃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左右,我招呼大家开始埋锅做饭,还提议来一场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饭又快又好吃,饭后收拾得最干净,不留一丝残火。</p><p class="ql-block"> 野炊正式开始,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迅速行动起来,各司其职。有的在箐底搬来三块大石头,搭成稳固的临时灶塘;有的将拾来的干树枝放进灶塘,点燃熊熊烈火;有的跑到水潭边,提来一桶清凉的山泉水,倒进大锣锅,仔细淘洗着足够十人食用的大米。淘洗干净后,他们将锣锅稳稳地架在灶塘上煮饭。另一边,负责洗菜的学生将路上采摘的草谷菌、牛肝菌,以及大家带来的洋芋、黄瓜、白菜、青椒、西红柿等,拿到溪水里洗净,准备做菜。</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锣锅里冒出丝丝白汽,还夹杂着缕缕青烟,饭熟了!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用老菜叶垫着手,提起锅把,将锣锅从灶上取下,放在灶台边慢慢烘烤,不一会儿,锅里的米饭就变成了四面金黄、香气四溢的锅巴饭。紧接着,大家又在灶台上支起小锅,添柴烧水。水开后,负责做菜的学生将青白菜扭成段,放进锅里煮熟,撒上油盐搅拌均匀,盛进瓷盆。随后,他们清洗小锅,倒入香油。待香油冒出青烟,便迅速将切好的鲜肉、洋芋片、干红椒倒入锅中,快速翻炒。最后,加入盐和葱花调味,一道美味的菜肴便出锅了。还有些小组,将带来的腊肉切成薄片,与野生菌一起炒制,香味四溢。</p> <p class="ql-block"> 我和李老师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在烟熏火燎中耐心指导。直到所有小组的饭菜都准备就绪,我们才终于能歇口气。大家将做好的菜饭,还有我准备的牛凉片、饮料,统统摆放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开启了这场期待已久的野餐。</p><p class="ql-block"> 林间清风徐徐,欢声笑语回荡,大家一边品尝着亲手烹制的美食,一边畅聊着趣事,其乐融融。那一天的野炊时光,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更成为了我和学生们心中一段温暖而难忘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