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作者:赵文辅

诺诺

<p class="ql-block">咬文嚼字三百篇(1)</p><p class="ql-block">小平为我们题写了城名吗?:在通往板仓工业园的路上,锅筐岩十字路口,竖有一大石碑,其上有小平手迹“自贡"二字,赫然醒目。字下署名“邓小平"。这就是说城名为小平题写。据我所知,小平并未为我们题写城名,从字迹上看,“自贡"是从其为《新自贡报》题写的报名中摹写而来的。题写报名和题写城名,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严格地说,大石碑上的文字乃为断章取义;尽管制作者心意是好的。此类事情亦并非孤例。文革中,在一段时间里,到处都出现了“革命委员会好"的最高指示。其实,毛泽东并未说过这样的话;尽管他是支持革命委员会的。他的原话是“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话得说回来,为了宣传我们自贡,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实事求是必要的。因此,对碑文加以纠正就显得迫切了。(赵文辅)</p> <p class="ql-block">釜溪夜话(4)</p><p class="ql-block">是方针,还是目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毛主席的这句话,不少人认为它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我甚至亲耳听及自贡市教科所的一位权威人士这样说。对此观点,我有不同看法。我以为主席的话是在讲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即通过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培养目标应该是“成为……劳动者"。注意,主席的原话是“应该使",如果是“应该是",这句话才是党的教育方针(“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即为党的教育方针)。“使"“是"一字之差,句子的结构也有相当差异。虽然它们的主语都相同,但其谓语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谓语部分有兼语“受教育者"(既做“使"的宾语,又在“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中做主语)。后者的谓语部分较简单,并没有兼语。两者语法上的差异,也自然体现出其意义上的不同。就我的陋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党的教育方针。前一分句明确了教育的服务对象,体现出教育的无产阶级属性;后一分句明确了教育的方法,体现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至于随着时代的不同,党的教育方针或许有所变化,这就不是本文涉及的范畴了。(赵文辅)</p> <p class="ql-block">釜溪夜话(5)</p><p class="ql-block">从“身份"说起:一说到“身份",人们往往会联系到阶级和阶级斗争。我在这里提及它,可毫无此意,仅仅把它与“身分“作一番比较罢了。二者音义相同,用法也相同,但是书写形式不一样;它们属于异形词。一般说来,异形词遵循舍繁取简的原则,“身份"宜舍,“身分"宜取。倘若如此,我们的《身份证》改作《身分证》未尝不可。下面继续就《身份证》上的文字说说自己的陋见。“出生“这个栏目,有不明确之处。因为与之相应的可以是顺利或顺产,也可以是困难或难产等,而不仅仅只是年月日。因此将其改作“出生日期",与之相应的就只有唯一性的年月日了。《身份证》是《居民身份证》的简称,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设置“公民身份号码"?须知,公民与居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民即国民,具有我国国籍,享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居民,固定居往在某地的人,具有籍贯性,与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相应。因此,何必在《身份证》上另起炉灶,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改“公民"为“居民",用语一致或许好些。最后说说“签发机关"。“签发"的意思是“由主管人审核同意后,签名正式发出(公文、证件等)"。机关之内部工作程序“签"没有必要一定示人,改用“颁发"或许较好。“颁发"的基本意思就是发出,它显得既庄重又严肃。(赵文辅2025/6/23)</p> <p class="ql-block">釜溪夜话(6)</p><p class="ql-block">“镕"字的前世今生:“镕"字是一个老革命、老资格。我国的第一部字典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该字典就已有其一席之地。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先后为《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镕"当然也被收录其中,它的历史地位由此尽显。天有不测风云。哪知道后来人们又造出了基本意义与“镕“相同,适用范围更广的“熔“字。此字在《说文解字》里虽不见踪影,是一个后起字;但它比“镕"笔画少,与“镕"的繁体比,其书写简单优势更显。面对“熔"的义和形的优势,老革命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它最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在某一天,被“熔"取而代之?担心不是多余“的,这一天果真来到了。国家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文:从1956年2月1日起,除特殊情况外,停止使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镕"作为“熔"的异体字赫然其中。后起字“熔"成了正体字、规范字,原有字“镕"成了异体字、非规范字。资格老不如运气好啊!就我所知,自此以后,一般辞书的字头都只收“熔"不收“镕",仅仅把“镕"作为异体字附在字头“熔”之后屈就罢了。多年以后,事情才有了变化。一位正国级的领导人名中有“镕"字,总得实事求是对待它吧。这样,“镕"才从幕后走向前台,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等。但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文化部和文改会的联合通知并未作相应修改,怎么办?在修订或新编辞书时,编者既让“镕"作字头,实事求是,体现出变通性;又承认它是“熔"的异体字,遵从联合通知精神,体现依法行事的不可动摇性。专家到底是专家啊!(赵文辅2025/6/29)</p><p class="ql-block">老革命东汉许慎的《说文&lt;&gt;解字》就有其一席之地。我国收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