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拉开窗帘的瞬间,惊喜地发现我们入住的酒店竟置身于群山的怀抱之中。窗外不远,连绵起伏的山峦映入眼帘,景色宛如中国湖北的恩施山区。酒店旁的一根立柱上,用中文清晰地标注着“河畔酒店”,这无疑暗示了此地的主要游客群体大多来自中国。<br> 山脚下,一条河流沿着山脉蜿蜒流淌,它似乎正是我们昨天乘坐长尾船漂流过的南松河。附近几座新落成的酒店拔地而起,它们的兴起使这里变身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旅游接待区。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旅行团昨晚能够全员入住同一幢酒店——显然,这里已经做好了迎接大量游客的充分准备。 <p class="ql-block">万荣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 高铁贯千山</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们拖着行李来到酒店门口,发现昨日载我们参加下午活动的简易改装车已在路边等候。司机热情地上前接过我们的行李,将旅行箱逐一搬上他们的中型卡车。今日我们将乘坐高铁前往老挝南部的琅勃拉邦,他们只需将我们安全送达高铁站就算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疾驰。道路随山势起伏,狭窄且多弯。显然是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大部分山路已铺上了沥青。凭借当地老司机的娴熟技艺,即便在复杂多弯的山路上,简易旅行车也能开得飞快。不到二十分钟,我们便抵达了万荣的高铁站。</p><p class="ql-block"> 中老高铁是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也是第一条真正意义上从中国开往国外的国际高铁线路。它于2021年12月正式通车,全长超过1000公里,沿途共设车站50个,从中国昆明到老挝首都万象仅需10小时。由于老挝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工程量极为庞大且艰难。即便在中国基建实力雄厚的情况下,也耗费了11年才宣告完工。为此,中国投入了4000亿的建设资金,使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举突破了“陆锁国”的困境,并增添了十万个就业机会。</p><p class="ql-block"> 老挝的邻国越南在2012年也曾计划修建高铁,并抛出4000亿的高铁大单。当时我国参与了竞标,但最终越南选择了日本。转眼十年飞逝,老挝高铁已一路高歌,越南高铁却沦为烂尾工程,至今仍未动工。据说,越南已在重新寻求与中国的合作。</p><p class="ql-block"> 万荣高铁站的大屋顶,看上去就像是大写的“人”字,正前的屋面上方用老挝文和中文写的“万荣”两个红色字体十分醒目。在老挝内地首次看到自己祖国所建的高铁站难掩心情激动,大家纷纷用手机拍照留念。 </p><p class="ql-block"> 高铁站内候车厅高大宽敞,几根四方形的立柱气宇轩昂地支撑着候车大厅整个穹顶。从进站的人群不难看出西方国家游客大多是自由行,似乎偏爱背包,也许是为了穷游,或是有恃于身材健硕和出于便捷的考虑,甚至在胸前和后背上各加一个塞得鼓鼓的旅行包。反观中国旅客几乎人手一只带滚轮旅行箱,谈笑风生地走进候车大厅。信息大屏上不断以老挝、英文和中文循环播映着列车班次到离时间,而站台和检票处的招牌下都写着“僧侣优先”的字样。 </p><p class="ql-block"> 从万荣到琅勃拉邦有260余公里,乘坐高铁仅需一个多小时。车窗外山峦连绵,不断穿越的隧道使车厢内的光线忽明忽暗,但车内配备的照明系统始终提供着基本的照明保障。显然,在这种地势悬殊的山区修建铁路,无论资金还是技术要求都极为苛刻,老挝这样的小国自身根本无力承担。</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万荣北部的琅勃拉邦。从高铁站出来,登上早已等候的中巴车很快又进入起伏的山路,路边是大片茂密的树林和荒芜的山地,一些地块边还挂着木牌,上面用中文写着“此地块出售”的字样,不难揣测老挝现在正成为中国人投资的热土,很可能已有中国买家在此成功购地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 又见湄公河</p><p class="ql-block"> 琅勃拉邦是老挝南部的一个省,其首府也叫琅勃拉邦,位于湄公河畔,四周有群山环抱,是老挝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历史已逾千年。早在公元4世纪,这一地区便有众多小部落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被称为“降龙城邦”,后改名为“琅勃拉邦王国”。10世纪至14世纪间,琅勃拉邦王国达到鼎盛,曾控制老挝北部及越南西北部的大片领土,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王国之一,亦是该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然而,随着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内部政治动荡加剧,琅勃拉邦王国逐渐衰落,19世纪初被西北部的暹罗王国征服。</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曾是老挝多个朝代的首都,国王的御座均设于此。全市现今仍拥有679座珍贵的古老建筑,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与殖民地风格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之一。走进琅勃拉邦,仿佛踏进了老挝的历史长河,它浓缩了老挝的历史与文化,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想让我们体验一下琅勃拉邦的民风淳朴和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到这里的第一个节目便是前往湄公河上乘坐游船。在东南亚国家旅行,几乎每个国家都会安排湄公河的游船项目。湄公河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水系,被他们视为母亲河。这条河流在老挝境内蜿蜒流经的距离长达1900公里,部分河段已成为与缅甸和泰国的界河,它向南流入柬埔寨和越南南方,最终汇入印度洋,为老挝带来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其丰富的水资源使老挝水电年发电量达到一亿千瓦时,不仅满足了本国需求,还能出口创汇。湄公河对老挝的渔业资源和生态旅游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已停泊在河边小码头的旅游观光船。源自遥远北方的湄公河在这里显得开阔而平静,河面上泛着粼粼波光。观光船内如同火车车厢般排列着双排座椅和中间的小桌,很快船上的姑娘为客人送上了装有香蕉、西瓜、火龙果、哈密瓜的果盘。电动引擎几无声息地推动着小船在湄公河上悠闲地游弋,河的右边就是泰国,两岸同样都是绿意盎然的原野、错落的房屋和泛着金光的寺庙,它们逐渐在眼前浮现,又毫无留恋地渐渐远去。船上的音响播放着中国音乐,还欢迎客人们上台免费唱卡拉OK。</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由于这条湄公河带来的交通便利和丰饶的水产奠定了古人在这里建造城池的基础。登岸不久我们来到一座宏大的寺院,下午的阳光把它照射得金光灿烂。琅勃拉邦是老挝的佛教中心,城中寺庙、佛塔林立,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使得这里的空气弥漫着平和而迷人的气息。该市主城区内拥有寺庙30余座,2万多人口中有200余名僧侣,当地居民虔诚信仰佛教,堪称名副其实的佛都,即使在我们所住的酒店及旅行车内,都供奉有佛像或象征佛教的图腾物品。</p> 湄公河上的游船 湄公河边 <p class="ql-block"> 禅绕香通寺</p><p class="ql-block"> 面前这座寺庙是琅勃拉邦最宏伟的一座皇家寺院——香通寺。它坐落于奔流不息的湄公河畔,旁边就是古城区内的普西山,堪称是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宝地,整个建筑浓缩了琅勃拉邦古老寺庙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始建于1560年,是当时的国王塞塔提拉下令建造,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整座寺庙以木结构为主体,历史上躲过了数次劫难,一直作为皇室的专有寺庙,不仅国王加冕仪式及所有的法事活动,包括皇家庆典甚至葬礼都在此举行,而且这里还保存着老挝最后一代国王西萨旺冯的遗骨。寺院的一侧伫立着几座白塔,人称灵骨塔,是该座寺院历代高僧灵骨所享受的殊荣。这里被视作佛教最高境界的神灵之地,也是老挝保存最为完好的寺院之一,某种程度上可算是老挝的镇国之宝。在香通寺的长廊中有一条主体细长,通体被漆成赭红色的木船,表面已落满厚厚的灰尘,它是以前王室的传代之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75年,老挝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这座寺庙开始向人民开放,成为琅勃拉邦的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在主要大殿内耸立着8根粗大华美的立柱,上面镶嵌着覆有黄金的图案,顺着立柱即可看到上面饰有法轮的屋顶,亦可欣赏前面金光闪闪的坐佛塑像。殿内有一尊肉身佛十分引人注目,远远看去他端坐在祭坛上,虽然肉身不腐,但身体已明显干缩,呈现古铜的颜色。在这座大殿的一侧外墙上有一幅巨画,整幅画中的线条与色块竟全是用各色宝石镶嵌而成。画中主体是一株蓬勃生长的古树,树下有一只小鹿一只乌龟和一个猎人。很明显这是在隐喻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这座寺庙当初在选址时这里还是一片圣地森林,为整理场地,要砍掉不少树,其中一棵巨树已有300多年的树龄,被称作香通树。后来在建造寺庙过程中不断出现状况,导致工期延宕且总难以建成。为此,国王特地邀请一位高僧来指点迷津。这位高僧了解情况后向国王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必须让那株砍掉的香通树复活。二是要在宫内供奉一尊神兽。在国王的敦促下,工匠们很快铸造好一头神兽,摆放在了寺院内。而要复活那棵已砍掉的香通树则难煞众人。最后在高人的指点下工匠们在寺院外侧墙壁墙上用五颜六色的宝石镶嵌出一株栩栩如生的大树,将其喻为“生命之树”,画中还有小鹿、乌龟和猎人,不仅算是复活了那株香通树,而且借此宣示佛法,向世人讲述必须诫贪孝顺与助人的教义,而这座寺庙终得以建成,并赋名“香通寺”。</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踏进正殿,正碰上庙堂内举办佛事活动。一些和尚跪向金佛,敬佛诵经。旁边另有一群穿着红色袈裟的年轻和尚,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在向一位资深和尚行跪拜礼。在虔诚叩首之后,有两位小和尚跪行向前,向坐在蒲垫上的大和尚提出有关佛法的问题。而那位大和尚听后侃侃而谈,像是在回答小和尚咨询的佛理,并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言毕,年轻和尚全部叩首称谢,大概这就是佛家在进行传统和常识教育时的日常场景吧。 </p> 香通寺主殿 镶在墙上的香通树 香通寺神兽 <p class="ql-block"> 佛塔传钟声</p><p class="ql-block"> 香通寺旁边就是它所依傍的普西山。这座山是朗勃拉邦市的最高山,全高300多米,从山脚上山,陡峭的楼梯呈相接的之字形,用红砖竖立着做成的台阶。由于天气太热,旅行团20多人只有4人愿意捷足先登。虽然山路两侧布满碧绿的树林,但36度的高温却也足够令人汗流浃背。而山顶上豁然开朗的美景却可算对人努力后的奖赏,使人疲累全消,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在山顶上,透过因空气潮湿隐约形成的局部薄雾,仍能看到蜿蜒浩渺的湄公河在斜阳西照下,显得波光潋滟,宛如一条熠熠生辉的彩带。偎依河畔的大皇宫和南松河两岸的城市风景也能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相传是因有两位僧侣曾在这里修身冥想,因而人称这座山为普西山。山顶上还伫立着一座高大的佛塔,佛塔建于 1936 年至 1937 年西萨旺・冯国王统治时期。塔后面有两尊泥塑的雕像,似乎是在讨论佛法,他们一定就是那两个曾在此冥想的僧侣,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铭记与怀念。</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这座佛塔建成后即有各地僧侣慕名前来,导致山间涌现出许多宗教场所,如普西寺、帕普塔巴特步道、帕胶寺等八大宗教古迹。但现在那些山间寺庙已踪迹全无,只剩一座低矮的鼓楼还垂眉顺目地伫立在佛塔旁边。说是鼓楼,实际上也就是一间小平房,由于上了锁无法见到里面的鼓。而外面木架上则挂着一口铜钟,钟的口径不大,造型也有点简单。可能也正是因此能安全地生存。现在,山上击鼓的习俗开始沿袭,每天上午 10点半和下午 5 点均有鼓声传来,表示当地人的午餐和晚餐时间。偶尔在凌晨4点也会送出鼓声,但那一定代表着佛陀圣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路过山腰处的一株菩提树,只见它四散着枝丫,树叶却不多。树下有一尊金黄的坐佛,头顶上方有蛇神那伽张开着七个头颅为他护佑。山路两旁还有两个穿戴盔甲的武士,两手紧攥金刚杵,嘴上两颗獠牙弯曲着上翘,露出凶神恶煞的模样,大概他俩是这条山路上的护卫神,那凶恶的外表下是它们忠诚尽责的雄心。</p> 普西山上的佛塔 山上的铜钟 从山上远眺 <p class="ql-block">两位冥想和尚塑像</p> 下山途中守护神 培提树下的佛像 <p class="ql-block"> 布施探佛缘</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不到5点,床头的电话铃骤然响起,睡梦中反应过来,这是催促起床并前往酒店大门外集合的信号。下楼时忽然听到阵阵蛙鸣,这在国内好像已难耳闻。圆圆的月亮依旧悬挂在半空,散发出昏黄的光芒。我们是去参加一个特殊体验活动——为化缘的和尚做布施。老挝的寺庙内没有锅灶,僧侣们每日依赖化缘维持生计,且在中午12点后便不再进食。每日清晨,僧侣们携带铜钵沿街接受民众布施,这不仅是僧侣自身修行的一种实践,也是民众对僧侣的社会供养。对佛教信众而言,做布施不仅能积累功德,还可获得今生和来世的福报。</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城内狭窄的道路前行,穿过两条逼仄的小巷,来到僧侣们每日化缘的必经之地。这里是琅勃拉邦的一条主干道,相对宽阔,道路已被红绳隔成不同段落,沿街摆放着塑料小板凳,下面铺有长长的苇席。原来这些都是为不同旅行团预留的位置。我们在其中一个路段落座,脱鞋置于身后,准备体验一番施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此时,远方的天空已露鱼肚白。每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只小竹篓,内装半篓糯米饭,揭开盖子,尚还温热的糯米饭弥散出淡淡的清香,这是布施给僧侣的餐食。街道上还有售卖小食品的摊位,导游介绍,化缘的僧侣队伍中常有一些年少的出家小和尚,可为他们购买些小零食。一位当地女义工为我们戴上织有彩色图案的长寿带,特别强调男士佩戴右肩左胁,女士左肩右胁。此刻,我们已隐约感受到一种宗教潜移默化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在老挝,佛教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教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正是通过进入寺庙才得以接受教育,学习基础文化和佛教经典。同时,佛教的修行和信仰也深深融入老挝民众的日常生活,大多数老挝男性一生中至少出家一次,未曾出家的男性在社会上备受鄙视,甚至难以觅得伴侣。</p><p class="ql-block"> 天已大亮,街道尽头远远地显现出藏红色的身影,那是来自不同寺庙的化缘和尚。只见他们几人或十几人组成小队,手中提着铜钵,边走边口中似乎念念有词地背诵佛经。我们将竹篓放在膝盖上,戴上塑料手套,每当化缘的僧侣走到面前,便从竹篓中抓起一把糯米饭,依次放入他们打开盖子的铜钵中。</p><p class="ql-block">在每支队伍后面,总跟着几个年幼的僧侣,宛若上小学的孩子,身着红黄色的袈裟,活脱脱像是日本动画片中的“一休”。 </p><p class="ql-block"> 每当这些小僧侣走近,我们都会把刚买的糖果或饼干等小点心塞进他们的铜钵里。由于布施的人众多,如长龙般排在路边,而来自各寺庙化缘的僧侣也已排成长长的队伍。他们经过布施者面前,所携带的铜钵很快便装满了糯米饭和一些小零食。初升的朝阳映照着红黄色的袈裟,充分显现出琅勃拉邦人对宗教的虔诚。这种化缘习俗,也培养了全社会行善好施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老挝在公元8世纪左右已形成一定的宗教氛围,但真正对老挝产生深远影响的是14世纪中叶传入的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它发源于印度,并在阿育王时代得到广泛传播。该教派强调自我解脱,注重个体修行,旨在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涅槃。这一时期的澜沧国王法昂深受佛教影响,从柬埔寨引入上座部佛教,使其成为老挝的主要宗教。此后,在历代国王的支持下,佛教逐渐发展为老挝的精神支柱,深刻影响着国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座部佛教不仅是老挝的主要佛教派别,而且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也保持着重要影响力。</p> 准备布施的人们 化缘的和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让这句佛家偈语来作本篇的结束吧。<div>(去老挝旅行之三,</div><div> 2025.03草记,2025.06整理)</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