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家风家训对后人的教育和影响

<p data-track="2"><strong>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格,家有家风。”我们通常会说,一个家庭的教育和发展,要有最起码的“家风、家训、家规和家范”。其实,“家规”就是家风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制度化、格式化了的家风,而家庭、家族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家风虽小,它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特质。</strong></h3></br><h3> <p data-track="3"><strong>我们首先来看看清朝时期的林则徐,解读一下他的家风家规以及感人的事迹吧。</strong></h3></br><p data-track="4"><strong>林则徐是我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富强而奋斗不息。</strong></h3></br><p data-track="5"><strong>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的伟大英雄,深受海内外中国人的敬仰。我国近代中国史上1839年举行的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运动,就是由林则徐发起并组织的。“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同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strong></h3></br><h3> <p data-track="6"><strong>林则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这与他的家风家规是分不开的。</strong></h3></br><p data-track="7"><strong>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于对“书香”的执著。林则徐的祖父是个廪生,长期漂泊在外教书谋生。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到了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这一辈时,“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但林宾日并没有因贫丧志,他仍然坚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能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29岁考中秀才,补了廪生,直到41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被迫放弃举业,从此致力于“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strong></h3></br><p data-track="8"><strong>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林则徐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四岁时,其父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有人边质疑他这样做是不是太早,他则说:“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候从未受过父亲的打骂,连大声呵斥也很少有。</strong></h3></br><p data-track="9"><strong>林宾日之所以能如饴的坚守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其妻陈氏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嫁到林家时,当时林家还欠有许多外债,然而她却不怨天,不尤人,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林则徐从小就很孝顺,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却对他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由此可见,其母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strong></h3></br><p data-track="10"><strong>父母的高洁志向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境之中才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以贯之,终身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尽孝,但父母总以过惯了乡下的生活为由而不愿前往。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对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strong></h3></br><h3> <p data-track="11"><strong>林家人安贫乐道,绝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事实上,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改变现状的努力。奋发进取、昂扬向上,是林家家风家教的又一突出特点。</strong></h3></br><p data-track="12"><strong>林宾日因家贫,但仍然坚持刻苦攻读。他曾拍着胸脯发愿:“男儿当自奋发,岂甘以贫废学焉?”他13岁才入学,刚入学时,曾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但他从不气馁,发奋努力,不到一个月就超过了所有同学。连老师都刮目相看,可见他是个十分刻苦和要强的人。由于父母先后去世,他刻苦攻读,考取了秀才,后补廪生,由于用功过度,患了眼疾,再加上林家人口多,为了生计,他只好去私塾里教书。他在教书期间,深受学生欢迎,请他执教的私塾也很多。他投身教育事业40载,直到年近70岁才退休还家,他所教的学生,考上举人或进士的多达数十人,乡人对他的敬业精神无不交口称赞!</strong></h3></br><h3><strong>林宾日勤勤恳恳的精神,给家人树立了榜样。为了谋生,林家夜以继日的劳作,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的生活梦想。林家的另一个重要生活来源就是林则徐母亲的女工手艺。林则徐有8个姐妹,个个得到了母亲的手艺真传,大家坐在一起批量剪裁、制作,俨然成了一个家庭手工作坊。林家几十口人,若无这项收入,单靠其父教书的微薄收入,远远是不够一家人生计的。</strong></h3></br><h3><strong>生活在这样的勤劳之家,林则徐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他每天早起晚寝,手不释卷。母亲为了让他专心读书,不让他插手家务粗活。但他每天上学,都要先把母亲和姐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拿到店铺寄卖,晚上从书院归来,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在书院学习期间,经常获得奖励,以补贴家用。在林则徐一生中,勤奋是贯穿始终的突出品格之一。</strong></h3></br><p data-track="15"><strong>淡泊、仁爱、勤奋是林则徐家风的突出特点。林则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是他的父亲。从幼小到20岁,他从未离开过父亲。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处事为学的人格和作风。</strong></h3></br><p data-track="16"><strong>“任事而不牟利。”林则徐做事勇于负责,勤奋扎实。在道光年间,几乎是哪里出了棘手的问题,就派林则徐去处置。他所担任的都是要职,位高权重,但他从来不借此谋取私利。他曾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但因无力购买房产作罢,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老房子里。由此可见,他把父亲“不妄取一文”的身教奉行终生。</strong></h3></br><h3><strong>“尽瘁而不热衷。”林则徐精力过人,勤政无人能比。他曾评价自己:“终身无嗜好,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个工作狂,为了政绩决不搞花架子,处事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在担任江苏巡抚时,朝廷依赖江苏赋税,曾严旨催征,他并未迎合圣意,遇到灾荒歉收之年,敢于上书,犯颜力谏,要求缓征,以求民意。这种勤政爱民的品格也体现了林家勤奋传统和仁爱之德。</strong></h3></br><p data-track="18"><strong>“临难而不退避。”林则徐一生,多次临危受命,但他从未退缩过。担任湖广总督在广东禁烟时,他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种勇气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见义总是忘前,急人所难,这种性格在林则徐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只要义之当往,他从不推脱。</strong></h3></br><h3><strong>“受屈而不怨尤。”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被昏庸的朝廷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的罪名革职、发配。蒙此奇冤,他没有怨天尤人,在“待罪”和发配期间,仍旧一如既往地关注口岸事务和边疆的开发。有许多人为他鸣不平,他却“谈笑自如”:“在任何位置上,都能闪亮发光,做出突出的成绩。”这既反映他以国家、民生为念,不计较个人荣辱的崇高精神品质,也是他坦荡、恬淡性格的表现。</strong></h3></br><h3> <p data-track="20"><strong>林则徐除了心系国家,关心民生,他也同样注重对后代的教育。从他留下的家书中可以得知,他的家书写的都比较长,几乎每封都花很大篇幅,写他在任职署地的见闻、处理政务和与人交往的情况。这些事情似乎不必与家人细说,但细细品之,便可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他在效法父亲“身体力行”的身教,用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思想和态度,去影响下一代。</strong></h3></br><p data-track="21"><strong>林则徐最关心的是儿女的学业。儿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让其点评。林则徐无论有多忙,总会抽空予以指导。</strong></h3></br><p data-track="22"><strong>书香传家,一要戒懒,二要淡泊,三要热心服务,这些内容在家训家教中屡屡出现。林则徐在自己的书房中写有一副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寄托了他对后人的期望。在与儿子们分家产时特别嘱咐:“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若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以此教导子孙们要在物质上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strong></h3></br><p data-track="23"><strong>通过以上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可贵的家庭传统,以及家风和家规,更能进一步体会到林则徐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凡那些有成就有作为的人,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所接受的家风和家规的熏陶和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strong></h3></br><h3> <p data-track="24"><strong>再看看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一些家庭的教育,问问他们的家风家训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都在忙于外出打工挣钱,哪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至于家风和家训更是一无所知。如此回答的人不在少数。</strong></h3></br><p data-track="25"><strong>再看看没有家风家训家庭中的孩子:“横草不拿,还草不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多是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了一点委屈,经受不了一点困难挫折,忍受不了一点磕磕碰碰,贪玩、自私、任性,生性顽劣,脾气暴躁,做事拖拉懒散,品行不端,意志力不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等特征。</strong></h3></br><p data-track="26"><strong>由此可见,生活在当下的好多家庭,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失,至少是缺少陪伴和正确引导,因为都在为了生计,疲于拼命挣钱。而另一方面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处于任其自我发展状态。更不用说什么家风家训之类的了。</strong></h3></br><p data-track="27"><strong>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孩子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下如何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应在家庭环境中,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训,同时多陪伴孩子,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就像林则徐那样,从小就受到父母淡泊、仁爱和勤奋的家庭思想教育和熏陶,这也为他日后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trong></h3></br><p data-track="28"><strong>因此,在此多呼吁那些家长朋友们,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跟进,不论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和引导孩子。否则,对孩子处于粗放管理,其实就是不管理,等到他们出了错误,也许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可真是等到他们出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时,唯恐追悔莫及,到那时一切都晚了!</strong></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