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十载光阴如流水,我站在岁月的岸边回望,那些走过的路、遇过的人、经历的事,交织成一幅厚重的人生画卷。从荒芜的沙漠到肃穆的清真寺,从国际学校的讲台到行政管理的案头,我的脚步不曾停歇,我的思索从未间断。这一路走来,我渐渐明白:真知不在高谈阔论中,而在躬身服务里;信仰不仅存于心中,更要付诸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沙漠六年:在荒芜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多岁时,我怀着一腔热血,投身于南梁以北荒漠的农场开发。那时的我,读过几本书,学过一些经典,自以为对人生已有几分见解。然而,当真正面对茫茫戈壁、烈日风沙时,我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在严酷的自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垦荒地、挖渠引水、种植耐旱作物……每一天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起初,我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让荒漠变绿洲。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水源不足、沙暴肆虐、作物枯死,失败接踵而至。我开始怀疑:这样的付出,究竟有何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某个黄昏,我独自坐在田埂上,望着被风沙摧残的幼苗,心中充满迷茫。随手翻开随身携带的《古兰经》,目光落在一段熟悉的经文上: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使大地为你们而平稳,你们当在大地的各方行走,当吃他的给养,你们只归于他。”</b><span style="font-size:20px;">(67:1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我突然醒悟:土地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用来敬畏的。 我们开发农场,不是为了证明人类的强大,而是为了履行“代治者”(Khalifah)的责任——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造福后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那以后,我不再盲目蛮干,而是开始向当地农民学习传统的耕作智慧,研究土壤特性,调整灌溉方式。渐渐地,农场有了生机,绿意开始在黄沙中蔓延。这段经历教会我:真正的知识,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实践;信仰的价值,不仅在于诵读经典,更在于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念,并以行动去改变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清真寺的岁月:在人群中践行信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农场后,我走进清真寺,成为一名阿訇。起初,我以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讲经宣教、主持宗教仪式。然而,现实很快让我明白:清真寺不仅是礼拜的场所,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平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众们带着各种困扰来到寺里——家庭矛盾、经济困境、道德困惑……他们需要的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切实的指引。我曾遇到一位老人,因子女不孝而痛苦万分。如果我只是机械地复述“孝敬父母”的经文,对他而言毫无帮助。于是,我走访他的家庭,了解矛盾的根源,最终通过调解,让子女重新承担起责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次,一位年轻人因生意失败而负债累累,甚至考虑借高利贷(Riba)。我深知教法严禁利息交易,但单纯的禁令并不能解决他的困境。于是,我联系了几位有能力的乡老,组织了一次无息借贷(Qard Hasan),帮他渡过难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作为阿訇,我的责任不仅是传播教义,更要在具体问题中践行伊斯兰的公正(Adl)、慈悯(Rahmah)与裨益(Maslahah)。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讲台与行政:在多元世界中搭建桥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走进国际语言学校,成为一名教师,并参与行政管理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如何让他们理解伊斯兰的价值观?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既保持信仰立场,又能促进相互尊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课堂上,我不再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而是鼓励讨论。例如,在讲解阿拉伯语问候语“السلام عليكم”(愿平安降临于你)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和平(Salam)理念,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引发共鸣?这样的互动,让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成为思想的碰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行政管理中,我同样尝试将信仰原则融入日常决策。公正(Adl)体现在资源分配的透明上,诚实(Sidq)体现在承诺的兑现上,协商(Shura)精神体现在尊重多元意见上。信仰的光芒,正是在这些细微而具体的行动中得以彰显。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重返清真寺,接受新时代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十三岁那年,我重新回到了清真寺。这一次,我带着国际学校的教学经验、行政管理的历练,以及更开阔的视野。时代在变,清真寺面临的挑战也在变。互联网的冲击让年轻人与宗教场所渐行渐远,极端思想的暗流时而涌动,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区结构变化,也让传统的宗教服务模式面临新的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意识到,今天的清真寺不仅要传承信仰,更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履行阿訇的职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周五的“青年论坛”成为我最重视的工作。我不再只是单向宣讲“卧尔兹”,而是设置开放话题,让年轻人畅所欲言。“如何看待网络游戏与礼拜时间的冲突”、“穆斯林如何在职场中保持信仰认同”、“怎样理解圣训中与现代科学看似矛盾的内容”......这些真实的困惑在讨论中渐渐明晰。有位大学生说:“原来教门不是要我们与时代脱节,而是教我们如何在时代中活得更有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针对妇女群体的需求,我推动成立了“姐妹学堂”。在这里,她们不仅学习宗教知识,还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家庭教育讲座。有位离异的姐妹通过学习缝纫手艺重拾生活信心,她含着泪说:“清真寺不仅关心我的后世,更帮助我解决今生的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网络上的极端言论,我组织“中道思想研讨会”,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一起解读经典中的和平、中正思想。我们用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教法论证,驳斥那些断章取义的极端解读。一位曾经思想偏激的青年在参加多次讨论后说:“原来真正的伊斯兰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中正才是我们的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七年的探索让我明白:信仰的传承需要坚守本质,但服务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经训的原则永恒不变,但践行这些原则的智慧(Hikmah)需要结合每个时代的特点。作为宗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做传统的守护者,也要做适应时代的创新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六十岁的领悟:信仰在行动中永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我已年过六旬,回望这一生,从农场到经堂,从校园再回清真寺,每一个阶段都在印证着同一个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知在服务中淬炼——那些最深刻的领悟,往往来自解决具体问题时的冥思苦想,来自倾听他人痛苦时的感同身受,来自实践中不断试错后的恍然大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信仰在行动中实践——认主独一的信念,要通过公平交易来体现;孝敬父母的美德,要化为每周的探望和耐心的倾听;洁净的要求,应该延伸到保护环境的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是一场永恒的功修('Ibadah)——在农场挥汗如雨是功修,在清真寺解答疑问是功修,在学校备课授课是功修,甚至合理安排行政事务也是功修。只要举意端正,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的我,依然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在晨礼中寻求力量;白天接待来访的群众,解答他们的人生困惑;晚上伏案写作,把毕生所学整理成通俗读物。周末的“青年咖啡时间”雷打不动,手机里的“教法问答群”随时回复。有人问我为何不安享晚年,我想起圣训:“你们当为今世如同永生不死,为后世如同明日即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来的日子,我仍愿继续做一名谦卑的学生、忠实的传达者、踏实的行动者。因为六十年的经历告诉我:</span><b style="font-size:20px;">最持久的宣教不是华丽的演讲,而是以身作则的生活;最有力的信仰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行动;最珍贵的知识不是倒背如流的经文,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至生命的尽头。正如《古兰经》所启示:"你说:我的礼拜,我的牺牲,我的生活,我的死亡,的确都是为真主——全世界的主。"(6:16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