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之旅:古韵与现代的交融

张富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们与城墙相遇。在老门东散步,或是玄武湖踏青,蓦然间就会看到横垣在前的城墙;乘座车辆,偶然向窗外一瞥,我们正在穿过一个城门;站在髙处远眺,在天际线间,髙楼丛中总会找到一段城堞或城楼的一角。无论是高耸的古城墙,还是拱券式的门洞,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次我们老同学在南京欢聚,南京的同学精心安排,让我们看到久违的老同学个个康健,令人很是欣慰。尤其是见到离校后从未谋面的孙玉琴学姐,十分健走健谈,颇感意外而又特别髙兴。在畅述同窗友谊之余,又组织我们饱览了南京的景色,我们衷心的感谢南京的同学们!而我也利用聚会之外的边角时间,对部分南京城墙,进行了零星地探访,中华门部分是老班长于延庆陪我一起去的,我深表谢意。</span></p> <p class="ql-block">我这个出生在苏北农村的人,小时侯从未见过城墙,却对城墙有种莫明的好奇和眷恋,觉得城墙总有英雄的故事,或是凭城据守、万夫莫开;或是过关斩将、势不可挡。</p> <p class="ql-block">偏偏是十数年前,家乡附近没哪个城市有较为完整的城墙,一念之悬,竟是”万般不到心不甘”了。于是捨近而求远,看古城,登城墙,便成了我远足旅游的重要选项。</p><p class="ql-block"> 我北览长城,登八达而临居庸;西阅雁门,渡黄河而越太行;长安环郭,倚钟楼而俯帝阙;平遥履堞,瞰市楼而历票号;南巡荆州,步宾阳而溯屈沙……。</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省会南京,作为历代古都,自然不缺城墙。但近代由于战争、人为的破坏、观念的缺失等等,使南京的城墙遭到了巨大的损毁。乘下的零落破旧,不堪开放观赏,故我虽经常到南京出差,却从未游览过南京城墙。可是现在人们已意识到,曾经视为封建遗跡、城市障碍的古城墙,其实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最佳名片。经过近年恢复性修建,南京环城25公里的古城墙,依明代规格重现于世,使之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全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目前以“南京明城墙”,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p> <p class="ql-block">南京在南北朝时期,尚无完整的城墙,只有台城(皇宫)和石头城有城墙,其他地方,则因山河地形筑栅隔篱而已。到明太祖时,他秉持“髙筑墙”的方针,为巩固大明都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墙营建,这比伍子胥建姑苏城,晚了1300多年。但南京城墙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行的,单砖头就来自全国32府148州县,砖上刻有铭文(产地、工匠、官员姓名),实行严格的责任制。</p> <p class="ql-block">城墙砖头及其铭文。</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历时28年建成,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原长35.5公里,现存25.1公里。墙体平均髙14一21米,顶宽7一12米,底宽14一20米。城依山河地貌,形不取方,因势设门,共有13座城门拱卫古都。其中中华门三重瓮城,堪称军事奇观。现开放台城、中华门、东水关等地段供游客观览。正是:砖石铭文五省魂,城墙申遗续华章。</p> <p class="ql-block">图为内城门之一的太平门,地处交通要冲,它连接了钟山景区(中山陵、明孝陵)与玄武湖公园,可沿城墙步行至解放门、鸡鸣寺等景点。由于历史上多次战斗发生于此,故南京有“太平门不太平”之说,它甚至有鬼门的称呼。原门于58年被拆,2014年重建,再现明代形制。</p> <p class="ql-block">与太平门城墙相连通的台城城墙上,可俯瞰玄武湖全景,台城是南朝宫城的别称。与台城一墙之隔的鸡鸣寺,前身是梁武帝倡建的皇家寺院“同泰寺”,寺庙与皇宫有一门相通,梁武帝本人曾多次入寺,捨身出家,再由大臣们用真金白银为他赎身,一再动用国家资源,向寺庙传输利益。然而他的崇佛侫佛,并未收到好报,反而落了个饿死在同泰寺隔壁的下场,可谓是最悲催的帝王了。杜牧在“江南怀古”一诗中,质问道:“梁武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如何饿死台城畔,佛是西天老秃翁?”直斥其愚昧误国。其后他的儿子简文帝萧纲,當了近三年傀儡皇帝后,也被用土袋压死在台城内,死前留下了绝笔:”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同泰寺,并未能保佑萧氏皇朝“家国同泰”,它也由一座帝王佛国变成了市井禅林,寺名也改成了鸡鸣寺。如今台城柳色、后湖风光依旧,而南京早已经”天翻地复慨而慷”了。</p> <p class="ql-block">鸡鸣寺与台城仅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台城上有一处“武庙闸”,是古代调节后湖与城内水位的设施。千斤闸己不见,闸洞犹存,俯身下视,则流水激荡,哗哗作响。</p><p class="ql-block">据说在鸡鸣寺后的台城段,还有个景点叫胭脂井,说是陈后主与张丽华正楼头作乐,忽闻隋将韓擒虎杀到宫门,慌忙相携藏入景阳殿井中,后为军士发现,从井中拉起时,张丽华脸上胭脂擦落井栏,石栏从此透出淡淡红色,故称胭脂井。对此,杜牧诗曰:“门外韓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王安石词曰:“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从此,胭脂井与商纣的鹿台、夫差的姑苏台并列,成为君王荒淫亡国经典符号,时时警醒着后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玄武门附近候车。此门初名丰泽门,因邻后湖(玄武湖)特设此门控扼城北水道。康熙年间因“风水”忌讳而封闭,清末南洋劝业会,为方便市民游湖,请示两江总督后,更名为“玄武门”</p><p class="ql-block">37年南京保卫战,此门遭日军炮轰,至今弹痕犹存,现在已成为玄武湖公园的出入要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去明孝陵路上经过的午门,一般陵墓不设午门,此处却有,不知何故。这里又被称为午朝门,清军曾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斑驳古墙说沧桑,离落花草掩弹痕。</p> <p class="ql-block">28日清晨,我和于班长来到中华门城下,由于行人尚少,我们可以仔细观看。</p> <p class="ql-block">但中华门开放时间未到,不能登城,我们只好在内子城附近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有三个出入口,东门和西门为日常出入囗,中门及其瓮城为游览区域,开放时可由两则坡道登临城墙。</p> <p class="ql-block">眼前风光欲留人,第一城垣第一门。</p><p class="ql-block">更见秦淮新面貌,弦歌直达九霄层。</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传说沈万山家的聚宝盆就被埋在了城门下,此门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京城城门之首。它由三重瓮城(四道券门贯通)和上下27个藏兵洞(可容战士3000人)组成。这是一种关门打狗的设计,如敌人突破首道城门,则三重瓮城成为封闭杀区,千斤闸断后路,藏兵洞伏兵四出杀敌。</p> <p class="ql-block">5月29日,同学聚会结束了,大家依依惜别后,我便寄存行李,前往中华门登临游览。</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内侧,东西两面都有斜坡马道,且分上下行道,可确保战时骑兵与步兵无阻通行。</p> <p class="ql-block">图为东侧马道。</p> <p class="ql-block">我站立处为马道端点,身后就是城墙上的藏兵洞,最大洞进深达40米。</p> <p class="ql-block">城墙内侧藏兵洞、瓮城形成的封闭必杀区域。中华门,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堡垒巅峰。</p> <p class="ql-block">四道券门一贯通(千斤闸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登城自拍,四面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千年秦淮河,在眼下平缓流淌,绿水柔波百余里,承载半部江南史。她是南京的血脉与灵魂,在桨声灯影里沉浮着王朝的兴衰、文人风骨与市井悲欢。髙耸的新大报恩琉璃寺塔,是现代建筑科技的结晶,全部由玻璃钢构成,每天夜晚进行的灯光秀,不是简单的光影娱乐,而是以科技为笔、历史为墨,在夜空里书写下三重寄寓:文明的涅槃、信仰的永恒与南京的城魂。</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雨花台,佇立在浓郁的绿色中,見证着这一塔一河一城的千载沧桑,見证着南京从“悲情城市”到“和平之城”演变。</p> <p class="ql-block">回望城内,在东部是一大片低矮的建筑,与城内其他地区的髙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那是前日刚刚游览过的老门东景区。此刻,我只能在绿树婆娑中,看到一些黛瓦屋顶和白色的马头墙,却似乎嗅到徽派门头里美式咖啡,和中式茶馓的香味;似乎听到了深绿装饰的德云社里,郭德纲相声混着的秦淮小调;脑海中却浮现出,假造的沈万山故居中,关于聚宝盆传说的全息投影……。</p> <p class="ql-block">“老门东”三字,烙印着明城墙的胎记。这里是明代匠户聚居的地方,三条营、边营、中营,这些巷名是永乐年间营造故宫的工匠后裔聚居的活化石。这里早年就破败不堪,却在2013年焕然一新。高大的雕花门楼,可能是数控机床的产物,但墙角青苔里蹲着的石井,却是万历年间原物,真伪交织间,历史的碎片得以缀连。</p> <p class="ql-block">越过瓮城向北望去,远处髙楼林立,玻璃幕墙的反射使它们分外耀眼,那是新街口,商贸繁华地。再近点,没有那么多髙楼了,一律青色黛瓦的屋顶,还有不少飞檐跷角的牌坊,那里应该是内秦淮河畔夫子庙景区吧。眼前虽看不见王谢堂前飞舞的燕子,听不见秦淮河上的”画船萧鼓”,却记起了,李香君血浅桃花扇的傲骨;记起了董小宛与冒辟疆结缘的佳话;记起了江南贡院八千号舍里书生们的寒窗追求;也记起了朱自清们的叹息…。吳敬梓于斯写尽“儒林外史”,孔尚任在此觅得“桃花扇”灵魂,多少香艳而悲怆的故事由此氤氲而出。</p> <p class="ql-block">  斑驳陆离的明代青砖城垣与秦淮河平行延伸,俯仰之间,尽是时空的叠影。 这段新砌的城墙莫非是南京最痛的伤口?1864年湘军挖地道炸毁城墙,太平军与之血战,河水被染成赭色,战火所及夫子庙大成殿也在烈焰中倾颓。1937年冬,日军砲轰中华门,铁蹄踏碎秦淮画舫,无数妇孺老幼被驱入寒流,河水裹挟着同胞浮尸呜咽东流……。</p> <p class="ql-block">登临至此,抚今追昔之情由然而生,这古城墙,不仅是世界筑城史上的丰碑,更是现实的时空桥樑,脚踩坚实的城砖,口吟“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眼前风光却与历史风云交错显现,游历者得无动乎?</p> <p class="ql-block">游南京城墙,在我看来,石头城更是必看景点。一句“钟埠龙盘、石城虎踞”从诸葛亮说到毛泽东,这是对南京地形的髙度概括和最佳赞誉。我早就对石头城心向往之,这次来宁是非去不可的。下得中华门,不顾烈日髙温,便乘公交车赶往石头城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转过两个路口,沿着秦淮河畔的一条乱石小道,傍着砖石相杂的城墙前行,不久便进入石头城遗址公园,时近晌午,游人极少。眼见赭红色的石壁,如巨斧劈削与城墙联为一体。这便是三国时,坐拥东南的“碧眼兒”,依托天然峭壁筑成的军事堡垒一一石头城。</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京得以建都的起点,从孙权把他的军事指挥中心迁到这里起,南京才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孙权接过江东政权时,基础尚不稳固,力量也称不上强大,未到称帝的时候,故谈不上定都,只不过挑一个可以进取的军事指挥中心罢了,镇江、芜湖、武昌他都考虑过,最后还是定在南京。我想,最打动他的是一句话:钟埠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那时不叫南京,孙权给起了一很励志的名字一一建业。</p> <p class="ql-block">此处城墙,下为山石,上为砖砌。</p> <p class="ql-block">这里城墙与山崖一体,那时城下即是秦淮河的入江口,长江怒涛直拍此壁,孙权在此布设战船千艘,控扼水道咽喉。而今长江巳改道远去,连唐诗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景像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羊肠般的小路蜿蜒。</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石头城,与六朝时堡垒结构已有不同,明城墙仅利用了原石头城,岩山凸出的外沿部分,其余己湮没于历史长河。现在有清凉门可供出入,亦可由此登上清凉山的石头城部分。</p> <p class="ql-block">循城墙西行,突现一面巨大石壁凹凸如鬼脸狰狞,鬼斧神工描绘出扭曲丑陋的面目。传说魏军曾夜袭至此,火光照壁,误认为厉鬼临江,竟吓得惊煌溃逃。</p> <p class="ql-block">左右上下寻索,找不到刘禹锡题诗《石头城》之处,如今江流西迁,潮声诗韵俱失,唯余一泓静水,使这里得了个,鬼脸照镜子的雅名。</p> <p class="ql-block">手撫城墙上粗砺的岩石,脚踏松软的砂地,周围出奇的宁静,而千年前的金戈铁马、火光刀石、马嘶人喊似乎穿透时空,在山风中隐隐回响。</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六朝的命门之地,此地得失曾多次改写江南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西晋时王濬楼船直抵石城,吳军弃守,吳主出降,东吳灭亡;</p><p class="ql-block">东晋时苏峻叛军占此困台城,生擒晋成帝;</p><p class="ql-block">东晋末年,刘裕兵出南徐,直取石头,遂以宋代晋;</p><p class="ql-block">南梁时侯景佯攻石城破援军,饿死梁武帝;</p><p class="ql-block">陈霸先勤王,智取石城,遂破灭侯景;</p><p class="ql-block">再后陈霸先夜袭石头城,击杀王僧辩,终于建立陈朝;</p><p class="ql-block">最后隋军夺此要塞,陈朝一夜尽溃。</p><p class="ql-block">真是:“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六朝往事如水流,成也石头,败也石头!</p> <p class="ql-block">在冷兵器时代,石头城是悬江数十米的峭壁,成为无可逾越的天险。然而长江西徏后,石头城渐失锋芒,加之南京都成地位的丧失(隋文帝要灭金陵“王气”,下令毁平南京所有宫室,将南京分割为好几个隶属于扬州郡的县城,唐朝仍沿袭此方针),至唐代已成“空城”,真正是:吳宫花草埋幽径,六代衣冠成古丘了,唯余诗人们的兴亡之叹在微风中飘荡。</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清晰可见江潮浸袭的道道水痕,恰似读取长江改道的地理年轮,当年江涛翻涌处,现已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公园,园里遍植樱花树,昔日的战火风烟早已熬成滋养春草的沃土。从清凉山上下来时,忽然觉得这古城墙教人铭记的,从来不止是伤痛,还有劫波渡尽后,砖缝里野花照常绽放的柔韧。六朝往事絮如烟,山青水碧同古今。日头已偏西了,下山的道变得清凉,我扯一缕清风大步而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