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探幽行——代县古城游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反映代县自然风貌的牌坊:滹沱带绕</p><p class="ql-block">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于忻州市,其东临繁峙县,西接原平市,南界五台县,北毗山阴县。滹沱河是主要河流,<span style="font-size:18px;">滹沱河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span>境内全长40公里,另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支流,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即北部属恒山山脉,南部属五台山脉,中部为滹沱河冲积平原。</p> <p class="ql-block">手绘版的代州古城全景图和代县全城旅游地图</p> <p class="ql-block">来到代县文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庙进门处两侧的琉璃团龙</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台阶上的石雕龙图案</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藻井及殿前五爪团龙石雕,均属皇家规制,在中国州级文庙中极为罕见,甚至被认为是全国唯一享有此规格的州文庙。</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的对联,依旧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两旁是孔子的学生和孙子颜田、孔伋、曾子、孟子</p> <p class="ql-block">代县文庙的藻井位于其主殿大成殿内,是明代小木作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繁复的装饰闻名。</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的藻井采用“八卦攒顶”结构,即由多层斗拱交错支撑,形成穹窿状的藻井,形似伞盖,寓意“天圆地方”。藻井的斗拱结构繁复,采用“九踩单翘三下昂”的斗拱形式,并融合了金元时期的45度斜拱,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藻井表面饰有精美的彩绘,包括祥云、蟠龙等图案,部分仍保留鲜艳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相传藻井内藏有“逼尘珠”,使得殿内长期保持洁净,不落尘埃。尽管历经数百年,藻井的木雕和彩绘仍较为完整,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藻井与大成殿前檐的12种棂花隔扇并称为明代小木作的代表作,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台阶上的石雕,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偏殿</p> <p class="ql-block">偏殿内陈列的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后院陈列的石碑、石像生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文庙维修替换下来的建筑构件,也是文物</p> <p class="ql-block">两侧陈列了有关代县文庙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亦名谯楼,俗名鼓楼,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木结构楼体,被长城专家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初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七年(1471)被焚毁后加台重建,台基增高,其后又经万历十四年(1586)、清雍正十一年(1733)两次大修和1999年落架大修。现建筑完全保持明代遗构,楼台基高13米,纵长43米,横宽33米,砖券门洞纵贯南北。楼身高26米,面宽7间,进深5间,总高40米,三层四檐,歇山顶,四周为走廊,三层设平座。楼体南北分别悬挂"声闻四达"、"威震三关"长10米,高3米的亚洲第一巨匾。边靖楼整体建筑宏伟,斗栱精巧、雄浑壮观,充分展示了代州木工营造技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旁精美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站在宾馆窗前眺望群山</p> <p class="ql-block">从文庙前往武庙途中的民居,基本都是这样。可见代县百姓还是很富足的</p> <p class="ql-block">武庙</p><p class="ql-block">代县武庙,又称关帝庙或老爷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上馆镇西南街村老爷庙街,是一处历史悠久、建筑规格较高的古建筑群,主要供奉关羽(关公)。武庙坐西向东,原为两进四合院落,现存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献殿和正殿。</p> <p class="ql-block">据《代州志》记载,武庙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一说1324年),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民国时期改为关岳庙,同时供奉关羽和岳飞。2003年至2004年,由民间修缮委员会主持修复,重建了飏圣楼、忠武牌坊、钟鼓楼等建筑。</p><p class="ql-block">询问看庙老人为何重修,告知武庙在文革期间被“砸个稀烂”。</p> <p class="ql-block">武庙前的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武庙旁的药王殿</p> <p class="ql-block">一处精美的民居,进门在影壁墙侧面看了看院落和民居</p> <p class="ql-block">再探边靖楼</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另一面楼上书有“威震三关”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登边靖楼</p> <p class="ql-block">敌楼旁的各种记事石碑</p> <p class="ql-block">楼内保存的唐代经幢</p> <p class="ql-block">眺望全城</p> <p class="ql-block">楼上地面的铺砖上有“官”字印记</p> <p class="ql-block">文昌祠</p><p class="ql-block">代县文昌祠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主要供奉文昌帝君(掌管文运、官禄的神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祠</span>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多次重修(如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现存大殿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代县阿育王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人民政府大院内,是一座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藏式佛塔,具有重要的宗教、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最初为木结构,称“龙兴塔”。历史上多次毁坏与重建,唐会昌二年(842年)灭佛时被毁,847年重建;北宋元丰元年(1077年)遭雷火焚毁,后于1102年再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再次被毁。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时期将其改建为砖塔,形成现今的喇嘛塔风格。</p> <p class="ql-block">遍及全塔座上砖雕的佛坐莲花精美图案</p> <p class="ql-block">塔为圆锥形藏式喇嘛塔,通高40米,底径2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座采用圆形须弥座,雕刻覆莲瓣、缠枝花纹及印度“陀罗尼经”经文,工艺精湛;覆钵式塔身,上肩略宽,收分明显,体现元代喇嘛塔特征;塔刹由十三层相轮(象征佛教“十三天”)、伞盖、宝珠组成,顶部饰有金铎,风吹时铃声悠扬。</p><p class="ql-block">不同于一般喇嘛塔的方形底座,此塔底座为正圆形,被誉为“海内孤品”;据传塔下地宫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国19座阿育王真身舍利塔之一,也是位置最北的一座; 梁思成曾赞誉其造型“稳重雅致”,是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佳的一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路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东大街代县政府大院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遗址。该纪念馆原为1913年由瑞典牧师万尔恩兴建的耶稣教堂,建筑风格独特,装潢考究,曾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从陕北前往河北西柏坡的途中路居于此。</p><p class="ql-block">周恩来、任弼时路居室</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全家路居室</p> <p class="ql-block">仍在修缮中的代州衙署</p> <p class="ql-block">参观纪念杨家将的“杨忠武祠”</p><p class="ql-block">代县的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是纪念北宋名将杨业(杨令公)及其家族忠烈事迹的重要历史遗迹,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p> <p class="ql-block">杨忠武祠前的古戏台,用于祭祖演戏。</p> <p class="ql-block">祠堂始建于元代(一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另一说元天历二年,1329年),后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和嘉庆年间多次重修。祠堂因杨业战死后被宋太宗追谥“忠武”,故称“杨忠武祠”。祠堂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p><p class="ql-block">今天看门收费的老人自称是杨家将32代后人。</p> <p class="ql-block">门口精美的壁画和牌匾</p> <p class="ql-block">山门背面有“宋朝诰勅券”,后有明、清朝的续作</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诸位杨家将、老太君塑像。墙上有元朝后各朝代的诏书、杨家家谱,以及功德碑等。祠堂内的重要文物有:</p><p class="ql-block">杨氏宗卷,宋代遗物。长8.1米,记载杨家将传记、画像及名人赞诗,被视为镇祠之宝;</p><p class="ql-block">碑刻,存有元、明、清碑刻多通,记录杨家世系及功绩。</p> <p class="ql-block">记录各朝代杨家受封情况的记事匾</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供奉的杨家诸将、老太君等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未开放的凌烟阁,门前竖满了山西、河北等地寻亲归宗杨家后人的记事、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祠堂旁清代所建的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旁边树林中一群羊走过</p> <p class="ql-block">寺前的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代县选仁村的“仁安寺”是一座融合历史传说与仿古建筑的文化旅游胜地,兼具宗教、艺术与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相传仁安寺与清朝雍正皇帝选妃的传说相关。雍正曾选中选仁村女子乔引弟,赐村名“选仁”,并下旨修建仁安寺,亲题匾额。原寺因年代久远损毁,2012年由乡贤宋新发投资1.8亿元重建。</p> <p class="ql-block">七层多宝琉璃塔(高36米)为寺院最高点和标志,象征佛教“七觉支”,塔檐悬挂56只风铃,风过时铃声悠扬。因寺庙中午午休,外观后离去。</p> <p class="ql-block">回眸代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