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育人沃土 静待生命花开,一一在七年级期末教师会上的讲话,2025年7月1日

垚之焱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老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值盛夏,万物并秀。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不仅是为了总结七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失,更是为了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本学期,我们秉持“以文化人,以体育心,以学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班级管理创新、特色活动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下面,请允许我从三个维度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教育旅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深化教学改革,筑牢学习中心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们持续推进学习中心课堂建设,将“主备试教”活动作为课改的核心抓手。通过每周一次的深度集备,各学科组聚焦核心素养目标,对每单元关键课例进行三轮打磨:首轮主备教师说设计,二轮同组观课察学情,三轮优化方案再实践。这种“设计-实践-反思”的闭环模式,使《紫藤萝瀑布》的语文课堂从单边的词句品析走向整篇的情感价值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数学课堂从公式演练升级为生活建模。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每一次教学设计的优化,都是对学术志向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组建设方面,我们创新实施“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管理模式。各班设置“读书侍郎”“净坛使者”“护花使者”等创意岗位,让每个孩子成为班级生态的建设者。通过月度“星光小组”评选,将合作效率、探究深度、互评质量纳入考评体系。七(5)班“金石”小组的蜕变就是最好例证——从最初的各自为政,到如今能自主策划“汉字演变我来讲”"名著问题幸运答″两种课前微小演讲,这种成长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课议课制度的深化是本学期的重要突破。我们改变“听课记录+简单评分”的传统模式,建立“三色评课法”:蓝色标注教学创新点,黄色记录学生参与度数据,红色提出优化建议。例如在语文阅读课研讨中,老师们发现学生小组讨论时间占比不足35%,立即调整出“问题分级”策略,将基础题设为独立任务,探究题留给合作环节。这种基于证据的教研,使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智慧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常规管理上,我们坚持每月“教学六认真”巡查。在作业批改环节涌现出诸多创新:数学组的“错题通关卡”实现精准纠错,语文组的“作文三改法”(自改·互评·师批)提升写作效能。这些扎实的日常耕耘,为期末调考中七年级及格率提升奠定了根基,也诠释着韩愈“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的治学箴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二、精进班级管理,培育自主成长生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团队以“陪伴式管理”构建教育新生态。每日早读前、午休时、晚餐后、就寝前的“四节点到位”,让教师从监督者转变为陪伴者。七(3)、七(4)班、七(8)班班主任坚持“晨光共读”,每天早到20分钟与学生共诵诗文,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吟咏中,班级迟到率归零,书声琅琅成为最美的晨光序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创新实施“双周主题训导制”。针对行为习惯问题,开展“礼仪三问”教育(桌椅归位否?问候真诚否?仪容端正否?)。结合经典典籍,开发“少年君子十课”微课程。在“无手机日”活动中,学生用书信替代微信,体验“从前车马慢”的情感浓度。这些实践呼应着曾国藩“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的育人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例会采用“案例工作坊”形式。在处理校园冲突事件时,我们引入“非暴力沟通”模型,总结出“情绪降温→事实还原→需求探寻→方案共创”四步法。七(1)班班主任将此转化为“班级议事厅”机制,由学生担任“矛盾调解官”,成功化解了小组各种积分纠纷。这种自主管理实践,使班级真正成为“过民主生活的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特色活动育人,拓展全面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们精心设计活动链,在实践场域中培根铸魂。四月的“丈量母亲河畔,对话千年文明”远足活动,将课堂延伸到长江之滨。地理教师现场讲解长江流域水系变迁,语文组组织《远足》诗歌创作,历史教师指点博物馆迷津。学生用脚步丈量1.5公里河岸,采集的植物标本最终变成美术课的《生态书签》。这次行走,正是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教育美学的最佳诠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育强健计划提前实践,展现良好态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四月底启动的晨跑计划,与教育部“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同频。我们将跑道化为“人生赛道”:每天设置不同励志语言(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让心跳与圣贤箴言共振。更令人振奋的是,体能薄弱的小杨同学在“百日跑”后写下:“当我听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的壮语时,就知道必须冲向终点!”——体育精神与文化基因在此完美交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考季的“晨昏守望行动”彰显团队智慧。语文组开发“古诗文记忆卡”,数学组设计“思维导图接龙”,周玉强、李爱华、王红霞、吴红艳、胡引红、刘宇恒等老师的身影长期出现在自习课的讲台,英语组创设“情景单词秀”,雷宝芳、潘晓蓉、潘良琴、杨玉春、刘洁、黎瑜文等老师经常进班个别辅导。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政史地生学科的“暮诵计划”:每天晚自习前30分钟,走廊传来《朝代歌》《气候谣》的创意吟诵。教师用镜头记录这些瞬间,制作成“奋斗者相册”发送家长群。有位父亲留言:“看见孩子举着图谱讲解丝绸之路,忽然懂得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家校共育场景,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最美样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总结与展望:教育是向美而行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这一程,我们在《诗经》的吟诵里感受过先民的纯真,在远足的汗水中触摸过土地的温度,在课堂的思辨中点亮过智慧的火花。这些瞬间汇聚成教育的星河,映照着我们共同坚守的信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生命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望新征程,让我们带着三重新期许出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深化“学习中心”改革:下学期继续推行“三学五步”小组互动课堂学习,将新授课、专题课、试卷评讲课等课例纳入主备试教重点 。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升级班级自主生态:试点“班务委员会”制度,增设“小组评价员”“信息督察员”等新时代岗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构建活动课程体系:把整本书阅读、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课程化,开发《名著阅读活动系列手册》《英语口语活动系列手册》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们!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需遵循生命节律深耕细作。愿我们以苏东坡“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豁达,守护成长的本真;以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清醒,坚守教育的初心。相信只要我们并肩携手,定能让每个生命在岁月的沉淀中绽放独特光芒!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大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