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魂薪传者:记陶瓷世家传人王安维教授

林芳宇

<p class="ql-block">四代窑火相传,一生瓷艺求索,王安维以学者之魂与匠人之心,在千年瓷都的土壤中培育出新时代的陶瓷之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没有城墙,却有一道无形的文化屏障守护着千年的窑火。在这座以瓷为魂的城市里,王安维的名字与陶瓷世家的荣耀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曾祖父王昌彬是清光绪、宣统时期的御窑总办;祖父王庭芳毕业于上海美专;父亲王隆夫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代人的技艺沉淀,在王安维身上焕发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1994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评选出24户陶瓷世家,王家位列前三。那年30岁的王安维已明白,家族传承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百年传承,世家的艺术基因】</p><p class="ql-block">在王安维的童年记忆中,瓷土的气息与窑火的温度构成了生活的基本元素。曾祖父王昌彬不仅管理御窑厂,还撰写了 《窑彩杂言》记录了各种陶瓷工艺秘诀。辛亥革命后御窑厂停办,这位饱学之士没有放弃瓷业,而是自办作坊延续技艺。</p><p class="ql-block">祖父王庭芳的双重身份令人惊叹:他既是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的科班生,又受教于上海美专。在陶瓷创作中,王庭芳融合了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画风与“扬州八怪”的艺术精髓。</p><p class="ql-block">父亲王隆夫的艺术道路则始于生计所迫。1944年,他中断在圣公会学堂的学业,进入“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创办的“太平瓷社”学习陶瓷绘画。这段经历成就了后来的一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p><p class="ql-block">“技艺是安身立命之本,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父亲王隆夫的这句教诲成为王安维一生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1984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的王安维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与父亲并肩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在那里,他经历了“数九寒天,坐破寒毡;炎炎酷夏,磨穿铁砚”的岁月,用秃了无数料笔,烧坏了无数瓷坯,从助理工艺美术师成长为美研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瓷艺创新,融合诗书画的文人瓷风】</p><p class="ql-block">王安维的艺术创作之路是在传承中寻求突破的旅程。他深知,仅仅复制祖辈的技艺无法让陶瓷艺术获得新生。“艺术家要想长足发展,就要从历史、古典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他常常这样告诉学生,“不能只为画画而画画,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在艺术探索中,王安维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瓷风。他将书、画、诗融为一体,在瓷艺中注入深厚的人文情怀。他创作的《苏东坡》六方瓶、《乐舞图》综合装饰瓶和《巫山神女》大口瓶等代表作,先后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安维的书法造诣同样令人瞩目。从甲骨文、鼎铭文到篆书,他广泛涉猎,尤其钟爱黄庭坚的书法。在吸收黄书精髓后,他融入自己的创新,形成 “不受羁束、疏放奔逸”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王安维常引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这句话,一步步踏实地做好手中的陶瓷艺术,守护心中那抹窑火的“红”。</p> <p class="ql-block">【教育情怀,从课堂到奖学金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在景德镇学院,王安维的身份从艺术家转变为教育者。他曾是学校第一任图书馆馆长,在任十年间,他设立了辩论室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争取资金为图书馆安装空调,建立考研自习室。</p><p class="ql-block">在陶艺课堂上,王安维践行 “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他会带来高岭土、氧化钴、氧化硅等实物原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他严格要求学生在创作时精益求精,纹饰、历史典故、服装等细节必须符合历史规范。</p><p class="ql-block">2015年,王安维捐赠30万元设立 “王隆夫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陶瓷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贫困学子,他常常自掏腰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景德镇是没有城墙的城市,海纳百川地包容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为陶瓷世家传人,王安维打破门户之见,将祖传秘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回报社会。</p> <p class="ql-block">【文化使者,从丝路研究到两会建言】</p><p class="ql-block">2020年,王安维担任景德镇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三大货物,如今只剩下陶瓷有大量实物遗存。”他意识到,这些遗存为考证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机会。</p><p class="ql-block">在王安维带领下,研究院主持编撰出版《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识教材》等专著;携手央视创作纪录片《瓷路帆影》;策划举办“传承与超越——‘一带一路’再出发”国际研讨会,为讲好中国陶瓷故事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王安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他提出多项建议:推动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创新;加强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p><p class="ql-block">他发现珐琅彩、古彩、传统刷花等技艺已经或濒临失传,呼吁推动青花、玲珑、粉彩等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同时,他关注非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及文化名人故居保护问题,提出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加强文化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等建议。</p> <p class="ql-block">【创新探索,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工艺】</p><p class="ql-block">面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困境,王安维提出前瞻性解决方案。他观察到,由于手工制瓷技艺“苦脏累”的特点,学习周期长而收入有限,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他倡导 “双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和大师工作室定向委培合作,实现“学校教师+制瓷大师”的师资双元、“陶艺坊+工作室”的场所双元以及“学生+学徒”的对象双元。同时,邀请有独门绝技的手工艺大师进校园授课。</p><p class="ql-block">在技艺传承方面,王安维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他建议探索VR、AR等技术在线上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将手工陶瓷个性化定制优势与大数据资源结合,发展陶瓷文化衍生品,扩大个性化定制陶瓷市场。</p><p class="ql-block">“陶瓷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产物。”王安维常以元青花为例,“青花料苏麻离青产自如今的伊拉克。假如古代没有丝绸之路的交流,也许就诞生不了青花瓷。”</p><p class="ql-block">从艺术瓷厂美研所的年轻画师到全国人大代表,王安维的足迹印证了一位陶瓷世家传人的文化担当。在景德镇学院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王安维常站在陶瓷考古现场,向学生展示瓷片断面上的历史密码。</p><p class="ql-block">他捐赠设立的“王隆夫奖学金”已资助数十名学子,其中多人成为新一代陶瓷艺术骨干。</p><p class="ql-block">王安维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黄庭坚体的书法:“瓷魂薪传”,这四字不仅见证了一个世家的百年窑火,更凝聚了一位学者型艺术家对千年瓷都未来的期许。当新一批景德镇学院学子走进工作室时,王安维的目光再次投向旋转的辘轳车——那里有永不熄灭的窑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