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评札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蔡榆</b></p><p class="ql-block"><b>生于蒲门城,居在瓯海中。</b></p><p class="ql-block"><b>中国国家地理网认证专栏作者。</b></p><p class="ql-block"><b>出版《瓯•阅》《瓯•记》《蒲城拔五更》《鹿城札记》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认“真”的紫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在《大熔小铸》出版之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蔡 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兄新作《大熔小铸》出版之际,我自觉应该写点文字以示祝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紫梁兄的认识,得益于多年前林亦修先生组织的一次小范围聚会,他称自己是林老师的学生。我打趣道,自己很想拜林老师门下,但始终被美美地拒绝。那就门里的学生跟门外的汉碰一杯吧……之后,我们慢慢地走近,渐渐地无话不说。再往后,紫梁兄在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竟然刻了一枚很雅致的姓名连珠印赠予我,让我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其实很羡慕他,既会一手文字,还能操刀玩篆刻。要是我也能,就整一枚印赠他,特别是在他出书的时候,我想应该会比写文章轻松一些。但我无此能耐,也只好码字。只是,我笔头愚钝,实在诚惶诚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这次出版的《大熔小铸》一书,从最初的讨取书名至后期文字精修、封面设计等环节,我偶尔也应紫梁兄之约,发表一点不咸不谈的陋见,多少领教过紫梁兄的认真!当然,这种认真可以理解,一是出个册子不容易当然要最佳效果,二是白纸黑字夹着讹误且往往在成书后发现,那种难受的程度是很令人发疯抓狂。然而,当瑕疵被发现的时候,还真的让他苦恼得很认真,我则努力让他释怀,说这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我对自己类似的难堪从没释怀过。所以,很担心写出的小文,会让紫梁兄认真起来让我不得安宁!</p> <p class="ql-block"> 集子里的《清河支脉》版块,写他自己家族家庭的事,说是体现他的家族观。我的感触是,这很难得!这些年,我断断续续尝试探索一些家族世系,往往是祖上有过精彩一页而后世却明显式微的状况。当然这与社会、家庭结构的变革有一定联系,不少年轻人也不再热衷或关注这些往事,特别是在城市。这带来的问题是家族精神层面的断代,古人所希望的“绳其祖武”在后代看来变得可有可无。紫梁兄在这个版块中组织了五篇文字,讲述从曾祖至自己一辈几代人追求文脉相传的故事,既是对祖德的缅怀也是家族“文心相通”的具体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香一瓣》和《品逸于梅》两个组合,写的是他与当世名流、恩师以及朋友之间的交往,这里面有一些已成先人。从这两组文字,可以看出紫梁兄为人处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一面,也可一窥对温州而言显得遥远的一些外地名家对于后辈的扶掖和爱护之心。我则觉得,这样的掌故,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其中的角儿。在不久之后,这些故事一定会成为难得的第一手史料。这些有血有肉的交往情节,读着读着让人感觉无尽的温暖。想必有不少码字人都会感叹,如今能收到“退稿信”都是一种奢侈的事。所以,很羡慕紫梁兄竟然有过这样“艳”遇——遇名流回函、听方家教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晔若春荣》是他朋友圈里诸多个性人物的集体展示,有文人、有刀客、有书家、有商贾,五花八门,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形容应该不会过份。可见紫梁人脉之广人缘之佳,但更重要的应该有某种观念的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兄说,没想到竟然会把人物写成一个系列。我的看法是,这背后,最为难得是他的极致用心!写日记,无论如何,比写这样的人物文章来得简单和程序化吧,但没有几人能坚持。收在集子里的这些文章,是他在闲情逸致中的真诚讲述,有一种叫勤奋的内核在支持他笔耕不辍!当初之所以能跟他有交往,佩服的就是作为体制内的人,他竟然还辟有一块“自留地”来安置祖传的文心和年轻时代的梦想,这真的太“狠”了!他说“世俗几多风雨,于自己的文字和状态不计工拙也不问前程,坦然处之。”是的,世间太多东西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他,却是那么认“真”,那么坦然。而此时的我却不淡定,写这则小文,俨然一次考试,写好了涉嫌吹捧,写孬了那是埋汰。不过,想想这书里精彩的讲述,熔大也好,铸小也罢,都不可多得,也不可重复!从这个角度讲,哪怕我把这篇文章写得很不好,紫梁兄也会坦然,毕竟书中有经过风和雨、熔与铸之后的一种人生“真”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06月05日 于新桥金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5)</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蔡榆著作一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wen zhou di yu feng qing</span></p> <p class="ql-block"><b>瓯•记 古吴轩出版社</b></p> <p class="ql-block"><b>瓯•阅 古吴轩出版社</b></p> <p class="ql-block"><b>鹿城札记 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b></p> <h3><strong>蒲城拔五更 团结出版社</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NL9VAusi07PmhmcpUNc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