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里的鲁迅剪影

呦呦鹿鸣

<p class="ql-block">  打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随意翻动扉页,一段文字使我不由自主地停住了目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学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它瞬间勾起我们年少时在学校上课的许多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起它的作者鲁迅,我们是既熟悉又畏惧。熟悉的是他的文章陪伴了我们整个读书时代,他唤起了我们对那段时光的集体回忆。畏惧的是他的文章内容揭露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和事的真相,包含着对不公的人和事的抨击和讽刺。以前学鲁迅的课文时,老师总是三番五次地讲课文的寓意,我们总是领悟得一知半解,鲁迅的课文内容也总是考试的重点。鲁迅也就成为我们读书时代最熟悉也最畏惧的作者了。带着这份复杂的情感,我翻开了这本《朝花夕拾》,想在里面和曾经学过的文章再次重逢,顺便领略一下鲁迅先生其它文章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里,跟着鲁迅见识了他童年上学和课后的快乐,还跟着他认识了那么多的植物和昆虫,唤起了我久违的童心。在课后有一方天地,能身在其中捉昆虫闻花香,这真是令现在的孩子艳羡不已的美好经历。在鲁迅的文字里看到鲁迅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很多人一样,原来他也喜欢在土里寻宝;也喜欢各种昆虫;还喜欢捉鸟。他也有过天真的幻想;并提出幼稚的问题;也会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做一点自己喜欢的小动作。这些都与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把我们带回那美好的童年回忆里。也让我对鲁迅总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印象里,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两个人,我曾在他的其它文章里看到过,有种特别的亲切感,那就是闰土和阿长。“打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他。……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我未曾想鲁迅小时候原来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也会有小孩子的天真和敬畏,和我们童年时代的天真和好奇没什么区别。这瞬间拉近了他和我的距离,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他戴着严肃面具下面藏着的活泼与幽默。</p><p class="ql-block">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幅画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淳朴能干的少年闰土的形象立即出现在眼前。少年闰土和小鲁迅在一起聊天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一个海边沙地里淳朴又充满活力的少年,也感受到鲁迅对闰土的生活充满着向往。“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和童年时的我产生了深深地共鸣,当时的我也觉得自己每天只在那一小块地方学习玩耍,我所看到的天空也只是我们大院上方那片小小的天空。闰土所描述的那许多新鲜事,也同样是我所神往的,这也许就是我那时的梦和远方吧!</p><p class="ql-block"> 二人中年的重逢没有想象中的相谈甚欢、喜极而泣。“心中藏着的许多话此刻都像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的重逢,闰土已经被社会的压迫、生活的磋磨,磨去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从当初“项带银圈”的活泼少年,变成了“木偶人”般的麻木农民。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阶级的隔膜,再也回不到当初那般的坦诚和无忧无虑。除了社会的压迫、生活的无奈等诸多原因,这大概也是成长的代价吧!</p><p class="ql-block"> 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希望下一代不要像“我们这样”的思考,这段话在我的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它经常在我心里反复回味,“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文字里有童年的童趣和温情,也有对敌人的冷酷和无情。 在鲁迅的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揭露麻木不仁的看客,甚至当局政客的虚伪和狠毒,把外表光鲜亮丽的人不可告人的里子翻出来给世人看。有时怒目圆睁怒斥社会的不公,有时为唤醒民众发出阵阵呐喊。 在《二十四孝图》里,提到“郭巨埋儿时说出他内心对做孝子和他父亲做孝子的恐惧,用黑色幽默让人看清吃人的社会真相。在《友邦惊诧论》里,他对敌人发出震耳欲聋的斥责: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出自《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名句:“不在沉默里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鲁迅对滴落的青年热血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读鲁迅的文章,读到他怒骂敌人时真让人酣畅淋漓!同时也不得不对鲁迅肃然起敬,他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下,敢于直面强权恶势,用强劲的笔力戳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这种无畏的勇气令人敬佩,就是当代的我们,也难得有鲁迅这样的勇气,敢于直指不公、褒贬时弊。鲁迅笔下所蕴含的对现实的洞察和思想深度,在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也处处可见,比如网络上的“键盘侠们”或“吃瓜群众”。“阿Q精神”在没有勇气和毅力去拼搏奋斗,甘于躺平的人那里就有了用武之地。在《狂人日记》《拿来主义》中强调“不盲从、不迷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样弥足珍贵。只有敢于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批判和揭露,才能推动社会向更公平、更理性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友邦惊诧论》《纪念刘和珍君》里,他对敌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他的故友、恩师、亲人,又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这些在《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里都能感受得到。</p><p class="ql-block"> 鲁迅以笔为矛,揭露社会的黑暗,直刺时代病灶。以笔为戒尺,敲醒麻木的世人。以笔为刀,揭开深藏的伤口。以笔为口,讨伐卑劣的行径。以笔为镜,照出丑恶的真实嘴脸,见之令人汗颜心颤。他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怒视不平的世道。却把温情留给真正需要关心的人,乃至于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鲁迅特有的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