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来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全国写诗的人大约有六千万左右,与唐朝的总人口大体相等,而读诗的人则少的可怜。诗歌群不计其数,诗歌平台和诗刊物不计其数。而这些,不写诗的人极少阅读,就连写诗的人,也是只关注自己的作品,最多也就是关注前几名或是挚友。而当下写诗的人是很辛苦、很繁忙的,即要绞尽脑汁的发现题材创作,又要去各个群转发,还要编辑各种诗刊,常常是通宵达旦,倾力奉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手机,没有电子字(词)典,也没有诗词学会(顶多有个小诗社),没有诸类诗歌大奖赛评比,他们的创作量惊人,精品量惊人,传播速度也惊人。“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词”,这绝对是个夸张,但现代的名人名作怎么也夸张不起来,更别说我这不入流之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的诗词并不是每一首都是上品。那时,虽然没有诗歌比赛,也没有诗词鉴赏机构,好的诗词一旦出现,便会很快在社会传播开。我们现在读到的古人诗词,都是经过了当时人们无数次诵读,逐渐沉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有许多人读我的诗,但实际没几个人读我的诗。有的时候感觉很失落,失落久了也就坦然了。凭心而论,自己水平也就是下等偏上,又不是大领导、大名人、大诗人,当然读者会少,更不会流传来!其实大领导、大名人、大诗人的作品也不是完全被认真阅读,就是看了其大名,粗览一下作品,尔后给个大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网络和群时兴发图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省了许多文字,养了许多惰性。比如上面说的那个“大赞”,一个大拇指蕴藏极为丰富的内函,是千言万语表达不了的,其含意完全被这一个符号囊裹了!诗歌讲意象,这是不是意象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来宾,网名、笔名巡山虎,1950后。秉承“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积极创作诗歌。喜爱多项运动,提倡简单、轻松、快乐地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