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家乡的村BA

盛爱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在省内出圈,现在国内也出圈了。这几天,大报小报,网上网下都在热议:"苏超","十三太保捉对厮杀","苏超带动了文旅、消费","苏超"一票难求"等等。6月18日《金陵晚报》头版用整版报道。我阅读着报道,欣赏着报上刊登的一幅幅球员赛场上拼抢的画面,脑中浮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家乡村级篮球友谊赛的热闹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的暑假,村级篮球友谊赛正在家乡农村大地上热火朝天地进行,我假期在家,赶上了欣赏球赛的热闹场面。这个联赛是谁组织的已记不清了,从观战的几场球赛看,好像是群众自发的。在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广大农村,村民生活安定了,一帮年轻人在劳动之余,逢年过节亟需要有文体活动充实自己业余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小村的篮球场就设在东浜庵场上。庵场场地长度不够,扩展到邻里蔡家门前场地。东西向安装篮球架,平整的泥土场地,木制的篮球架,篮圈上没有装网,设备虽简单,没有像城里体育场所内篮球架那样标准,还是很适合开展乡间篮球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小村的年轻人组织了一支篮球队,起名"友谊",队名体现提倡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我二弟是友谊队员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那年的暑假里,我遇上了由我们小村举办的一场友谊赛。这场比赛有三个球队参加。除了本村的一支外另两支来自邻村新中浜队和甪钓湾镇上的一支队伍。比赛的哨子吹响,甪钓湾镇队与新中浜队先比拼,两队实力相当,各有特点,新中浜队队员技术平均,有队员三步上篮打得得心应手,甪钓湾队队中,个别队员技术突出,如一位叫张春生的队员,他在外地工作,回乡探亲,正好遇上这场比赛,他是甪钓湾镇上人,代表镇队出场比赛。当对方上篮时他在篮下常常用盖帽破坏对方进攻。他的左手远距离投篮投中率高。当双方你来我往,一边传球接球后三步篮得分后球到另一边手上,张春生接球远投得3分,这时场外观战人员群情沸腾,加油声此起彼伏,为双方队员精彩表演喝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天比赛的三个队中,主队最弱,但他们在场上的拼搏精神,每当主队队员得分时场上响起热烈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小村比赛的那天,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赶来观赛,村里像过年过节一样热闹。多数是来看比赛的,有一部分人是趁机探亲访友。客人来了,主人自然热情接待,家家户户准备了丰盛茶水、糕点、菜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一届村级篮球友谊联赛的球队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相连的几个县,包括江苏的昆山、吴江,浙江的嘉善,上海的松江、青浦等地区的部分城镇、乡村组织的球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年的寒假,球赛安排在春节期间,乡间篮球联赛在近枫泾的陈家堵村进行,因春节,村民们都在家过节,观球赛人山人海,当我追球步行十多里到陈家堵赛场时,观众已里三层外三层,不少观众站到了凳子上,加油声、掌声响出赛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届球赛最北到昆山的千灯古镇,最西来到吴江盛泽。最后的决赛在哪里进行,我已记不清了,我还在外地读书,没有机会看到决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场跨省市的村间篮球友谊赛是真正基层群众性体育盛事,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