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集邮册

武建平

<h1>  九岁时偶然看到过一本邮票,集邮就成了我一生的爱好。国内国外,过去现在,看到邮票总是挪不开脚步。</h1><h1>  小时候集邮,主要是被邮票美丽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所吸引。水墨花卉、风景建筑、名画古物、动物体育,国际主义、党和国家,世界友好。我童年的很多知识是从邮票中获取的,《开国大典》《遵义会议》《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捷克解放十五周年》《非洲自由日》《支持古巴》《首都十大建筑》《黄山》《人民公社女社员》《鲁迅》《关汉卿》《詹天佑》《中国古代科学家》《梅兰芳舞台艺术》《敦煌壁画》《牡丹》《金鱼》《东汉画像砖》《民族舞蹈》《少年儿童》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过我,这些邮票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仍有清晰的画面。</h1><h1>  小时候集邮主要是集盖销票,即使用过的邮票。我觉得邮戳给邮票附加了信息,比一张新票更有价值,收集也更有难度。童年时代通讯的主要手段是书信,所以使用的邮票比现在多。但是要集全一套邮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孩子获得邮票的途径很少,《人民公社女社员》6-3拾棉花那张邮票是齐叔叔给我的,《梅兰芳舞台艺术》22分的那张邮票是在市委办公楼废纸箱里找到的。为了集邮,我开始喜欢写信,叔叔支援三线在四川工作,给叔叔写信的事我就包下来了。每次总少不了一句话,把信封上的邮票寄回来。同时还要随信夹一张纪念邮票,让叔叔回信时使用。我爸到沈阳党校学习半年,我也总给我爸写信。《丹顶鹤》3-2那张10分的邮票就是那时攒的。小时候大人很少给我们零花钱,集邮以后,我的那点儿零花钱差不多都用来买邮票了。我记得《建国十周年》国徽的那套盖销票是十月二日在评剧院门口的邮票亭买的。那是到邮票亭看过无数次,好不容易凑齐了钱才买的。</h1><h1>  不集邮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集全一套邮票时的喜悦的,所以我刚开始集邮时是和我的好朋友高薇薇在一起攒的。彼此信任,两小无猜。我们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泡在水里脱胶,夹在书里压平,去掉湿气,再按主题和邮票上的序号摆到集邮册里,每一个环节都认认真真。我们一起手工做集邮册,没有透明的“玻璃纸”,就用半透明的描图纸代替。我们的想法很多,三天两头邮票就要重新摆放一回,商量舍弃哪张去和别人交换另一张。集邮册今天放我家,明天放她家。对我们俩的那几百张邮票,有无数的话题。后来,想到我们长大以后不能总在一起,就决定把邮票分开了。我们事先商量好了,不计张数以套为单位分,你选一套我选一套,选完为止。分邮票的那一天是在我们家楼上北屋,在我捉摸是抽签还是“包子剪子锤”来决定谁先选的时候,薇薇慷慨地说,你先挑吧!我竟没有谦让,先选了《梅兰芳舞台艺术》(缺50分那张),她接着选了《开国大典》。薇薇真是我的好朋友,邮票哪张好我们有共同的认识,两人认为最好的邮票肯定是同一张。薇薇年龄比我小,可是她把挑选第一张的机会让给了我,我今天很为我的自私感到惭愧。</h1><h1>  工作以后,我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钱,那时邮票的面额也不太高,新发行的邮票我几乎都买过。上大学期间,我们班的同学来信后都把信封上的邮票送给我。我的邮票数量迅速增加,品相也比较好。</h1><h1>  一九七九年,我曾把重复的几百张邮票送给了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亏了送给了他一些,<span style="color:inherit;">三十岁那年,由于自己生活中的错误,我童年的集邮册连同积攒了二十多年的邮票全没了。失去以后,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喜欢它,多么舍不得,想起来我的心就很痛。那几千张邮票,每一张都被少女纯真的目光照射过,被女孩子柔软的双手抚摸过。它执行过公务,传递过乡愁,给过我知识,给过我温暖,给过我友谊,给过我童年的美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不来。那之后我买过很多邮票,对老“纪特”更是情有独钟,但仍无法弥补我的伤痛。我知道,寄托了少女情怀的那些邮票是再也回不来了。</span></h1><h1>  还好,记忆还在。因为失去,记忆也变得很美好。</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18.11.21</p> <h1>保存在薇薇手里的那部分邮票,<div>如果指纹可以保存50年,这上面一定有我的手印。</div></h1> <h1>我和高薇薇</h1> 《梅兰芳舞台艺术》 <h1>《开国大典》</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