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起在民宿吃了顿丰盛的自制早餐,开始游览伊拉克里翁城市。</p><p class="ql-block">9:50am街头随拍⬇️:</p><ul><li>破旧的公共汽车站牌杆子(说明希腊的经济不太行)</li><li>克里特岛的游客:年纪大一点的欧洲游客居多</li><li>背景隐约的麦当劳</li></ul> <p class="ql-block">这是大的超市⬇️</p> <p class="ql-block">路过博物馆附近。估计这个就是我在喜马拉雅听的一著名主播讲的那个仿知名陶瓶和陶器的店⬇️。10:04am,还没开门。但这个橱窗的陶制品马上在博物馆都看得到,相当于先看了“镇馆之宝”啦</p> <p class="ql-block">市井街边墙上画:风姿绰约的舞蛇女神像⬇️</p><p class="ql-block">注: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出士了一组釉陶女神像,其中有著名的“舞蛇女神”。这件雕像穿着颇具特色的米诺斯风格贴身上衣与长裙,腰间系着织绣围裙,袒露双乳,象征哺育和丰饶。她双手持蛇,空中舞动,是某种身份的象征。在古代近东,母神阿瑟拉就常以持蛇形象出现。</p> <p class="ql-block">马上会在博物馆看到的“蓝衣贵妇”⬇️,都是公元前16世纪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库勒斯城堡看看⬇️</p> 库勒斯城堡 <p class="ql-block">10:15am,库勒斯城堡(Koules Fortress)⬇️</p><p class="ql-block">• <b><i><u>基本概况:</u></i></b>在伊拉克利翁旧港口的防波堤上,是伊拉克利翁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也是城防工事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沿革</u></i></b>:该城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8至9世纪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第二次占领克里特岛时修建了“科穆宁城堡”。1462年威尼斯人开始加强防御工事,1523年拜占庭堡垒被拆除,随后威尼斯人于1523-1540年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库勒斯城堡。在1648-1669年奥斯曼人围攻中,它经受住了考验。</p><p class="ql-block"><b><i><u>• 建筑特色:</u></i></b>城堡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整体风格体现了威尼斯军事建筑的特点,坚固而精致。其下层配有18门火炮,上层配有25门火炮,外墙上留存有代表威尼斯的<b><u>圣马可飞狮浮雕</u></b>,见证着曾经的统治历史。</p><p class="ql-block">• <b><i><u>功能作用:</u></i></b>历史上,库勒斯城堡主要作为防御工事,抵挡了土耳其人长达22年的进犯,在长达21年的坎迪亚围城战中扮演了前哨的角色。后来城堡被土耳其人占领,成为关押克里特反抗者的监狱。如今,它成为了伊拉克利翁的城市地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u>圣马可飞狮浮雕⬇️</u></b>是威尼斯人统治克里特岛时期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背景:</u></i></b>库勒斯城堡于16世纪,是在1303年地震中毁坏后重建。当时克里特岛被威尼斯占领,飞狮浮雕作为威尼斯共和国的标志被刻于城堡外壁。</p><p class="ql-block"><b><i><u>• 象征意义</u></i></b>:飞狮代表着威尼斯的守护神圣马可。传说圣马可在前往罗马途中曾在威尼斯停留,天使告知他将在此建立辉煌城市,后来威尼斯人便将圣马可奉为保护神,飞狮也成为威尼斯荣耀与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i><u>• 艺术特色</u></i></b>:浮雕中的飞狮通常呈现出矫健的姿态,翅膀展开,仿佛即将腾飞,狮身线条流畅,肌肉纹理刻画细腻,展现出力量感,狮子头部高昂,眼睛炯炯有神,透露出威严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防波堤的尼科斯·基特西克斯(ΝΙΚΟΣ ΚΙΤΣΙΚΗΣ )雕像,设计并监督了伊拉克利翁港口1920 - 1922年的建设工程 </p> <p class="ql-block">10:50am想到城堡里面看看,另一侧风化了的圣马可飞狮浮雕⬇️</p> <p class="ql-block">要票,10欧,算了,没进⬇️</p> 市中心 <p class="ql-block">往市中心走,11:30am来到伊拉克里翁市政厅(威尼斯凉廊 )⬇️</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渊源:</u></i></b>建于1626 - 1628年,由当时克里特岛威尼斯总督莫罗西尼主持修建,是威尼斯人统治克里特岛时建的第四座凉廊,也是现存唯一一座。曾是威尼斯贵族聚会、讨论当地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场所,类似贵族俱乐部<b><i><u>。</u></i></b></p><p class="ql-block"><b><i><u>• 建筑特色:</u></i></b>是温琴察大教堂的忠实复制品,彰显威尼斯人对伊拉克利翁市的重视,建筑呈现典型威尼斯风格,石材建造,外观庄重典雅,有拱廊、石柱等元素,富有历史厚重感与艺术美感<b><i><u>。</u></i></b></p><p class="ql-block"><b><i><u>• 功能与地位</u></i></b>:现为伊拉克里翁市政厅,是城市行政等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当地历史文化地标,见证城市受威尼斯文化熏陶的过往,吸引游客了解克里特岛历史与建筑艺术 。 </p> <p class="ql-block">莫罗西尼喷泉(Morozini Fountain )⬇️</p><p class="ql-block">建于1629年,由克里特岛总行政长官弗朗切斯科·莫罗西尼(Fransesco Morosini )主持修建,当时正值威尼斯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街角的咖啡厅很“法国”</p> <p class="ql-block"><b><i><u>• 设计特色:</u></i></b>喷泉由白色大理石打造,底部水池周围有精美的浮雕,上层有4头狮子雕像(最初是6头,部分损毁 ),狮子原型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狮子雕像,体现威尼斯风格影响 。</p> <p class="ql-block">⬇️ 喷泉最显著的特征是顶部**四只支撑水盆的威尼斯石狮**,狮子是威尼斯的象征(圣马可狮),代表威尼斯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这些狮子造型生动,姿态威严,展现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i><u>**神话与海洋主题浮雕**:</u></i></b></p><p class="ql-block"> - 喷泉底座装饰有**海神、海豚、水妖(Triton特里同)等海洋生物**的浮雕,象征威尼斯的海上霸权。</p><p class="ql-block"> - 部分浮雕描绘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场景,如海神波塞冬的形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复兴。</p><p class="ql-block"><b><i><u>**威尼斯纹章与铭文**:</u></i></b></p><p class="ql-block"> - 喷泉上刻有威尼斯总督的纹章和拉丁文铭文,纪念莫罗西尼的功绩,并标明喷泉的建造年代(1628年)。</p><p class="ql-block"> <b><i><u>**几何与花卉装饰**:</u></i></b></p><p class="ql-block"> - 喷泉的基座和边缘饰有**卷草纹、贝壳纹**等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细节精致。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注:特里同特里同(Triton)</u></i></b>是希腊神话里的海神,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与海洋女神安菲特利忒(Amphitrite)之子,常被视为海的信使 。以下从多方面介绍:</p><p class="ql-block"><b><u>形象特征</u></b></p><p class="ql-block">通常为半人半鱼,上半身是强壮人形,下半身具鱼类特征 。手持三叉矛(trident ),象征海洋统治权,还有标志性海螺壳,吹奏可扬浪或平浪,声音如猛兽咆哮,能令巨人动容,也常出现在古希腊艺术、文学作品里。部分艺术创作中,有“肯陶洛斯 - 特里同”(Centauro - Triton )等变种,呈现出马前腿、人身、鱼尾巴的形态 。</p><p class="ql-block"><b><u>神话职能与事迹</u></b></p><p class="ql-block">• 海洋力量掌控:掌管海洋力量,能控海浪、息风暴,护佑海上航行者,也守护海洋深处宝藏与生物 。宙斯灭世后,曾和波塞冬一同平息洪水,因而常作为镇海之神,受航海、捕鱼者崇拜 。</p><p class="ql-block">• 神话故事:在《埃涅伊德》中,亚尼斯的号手米瑟努斯(Misenus )向他挑战,被扔下海;随着时间推移,其名与形象和人鱼生物“特里同斯”(Tritons )关联,后者组成海神护卫队 。</p><p class="ql-block"><b><u>文化传播与影响</u></b></p><p class="ql-block">希腊化运动中,其艺术造型随亚历山大东征等,从爱琴海向亚洲等地传播 。在犍陀罗艺术等跨文化交流里,形象有嬗变,比如传入犍陀罗后,从持三叉戟渐变为吹奏双笛,成为文化交流的艺术体现 ,也反映不同地区对神话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 。</p><p class="ql-block"><br></p> 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 <p class="ql-block">11:50am买票(12欧/人)参观著名的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是**希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全球收藏**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i><u> ** 博物馆的历史与建筑** </u></i></b></p><p class="ql-block"> **成立时间**:最初建于1883年,后经多次扩建,现在的建筑建于1937-1940年,由著名建筑师帕特罗克洛斯·卡兰提诺斯(Patroklos Karantinos)设计,采用现代主义风格,同时融入克里特传统元素。 </p><p class="ql-block">**2020年翻新**:博物馆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展览布局更加清晰,并新增了互动展示技术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有**27个展厅**,⬇️按年代顺序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年)到罗马时期(公元4世纪)的文物,其中以米诺斯文明(约公元前3000-前1100年)的藏品最为著名。 </p> <p class="ql-block">⬇️金器与水晶饰品,带花状顶饰的别针、项链、手镯、缝于衣物的饰带、戒指、耳环及吊坠。</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莫赫洛斯,公元前2600 - 前1900年 。 </p> <p class="ql-block"><b><u>新石器时代的克诺索斯</u></b></p><p class="ql-block">凯拉托斯河谷四千年的生活(公元前70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在克诺索斯山丘上,米诺斯宫殿遗址之下,考古学家发掘了克里特岛存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初小型定居点的木桩棚屋后来被不规则的四边形建筑取代,这些建筑内有几个小房间。它们紧密相连,居民共享开放空间进行日常活动。从公元前6千年起,定居点不断扩大,到公元前3000年时面积可能达2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末期,房屋建造在坚固的地基上,墙体结实,每个家庭都有专属区域:庭院围墙、灶台与烤炉、鹅卵石地面和嵌入式长凳。空间组织的变化反映了社区的重组,以及成员之间新社会边界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小雕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世界的小图像</p><p class="ql-block">在定居点内发现了人类小雕像,动物或物品的小雕像则较为罕见。人体通常以简略的方式呈现,不表现出性别或面部特征,不过有时身体的特定部位和姿势会被突出表现,比如臀部或蹲坐姿势。这些小雕像通常装饰有类似衣物细节、饰品或文身的图案。</p><p class="ql-block">据信,它们满足非实用需求,与象征性仪式相关,具有魔法和辟邪的属性,还被用作护身符,甚至是玩具 。</p><p class="ql-block">左:蹲坐女性泥质小雕像。突出的乳房和丰满的臀部与生育能力相关。来自莱拉佩特拉地区的帕诺乔里,原贾马拉基斯收藏,公元前5300 - 前3000年 。</p> <p class="ql-block">圆腹罐⬇️(最上),带有典型的棕红色彩绘装饰,图案为交汇的对角线,其末端在罐底交叉,还有饰有白色和红色图案的容器。出自Hagios Onouphrios ,公元前2600 - 前1900年 。</p> <p class="ql-block">饰有彩绘、刻花及点彩装饰的陶制容器,</p><p class="ql-block">“茶壶”(上面)⬇️</p><p class="ql-block">边缘下方带有附加小雕像的罐、葡萄酒压榨机的微型模型、带有三个球形附器的祭祀用具,以及奇特的面具形礼仪用具。出自库马萨(Koumasa),公元前2300 - 前1900年 。</p> <p class="ql-block">⬇️船形、圆屋形、荚果形和鸟形的陶罐,带角状凸起的奇特陶罐,联体罐,杯子,饰有白色和红色彩绘线条图案的容器,以及由灰色陶土制成的容器(拱顶墓中最古老的容器 )。出自莱贝纳(Lebena),公元前3000 - 前2100年 。</p> <p class="ql-block"><b><u>双锥形首饰盒,饰有浮雕螺旋纹⬇️。</u></b>出自马罗尼亚(Maronia),公元前2600 - 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来自莫赫洛斯(Mochlos)和扎克罗斯(Zakros)的圆形首饰盒及盒盖。盒盖上的浮雕狗饰几乎完全相同,尽管产地不同,它们可能出自同一工坊,甚至可能是同一工匠的作品。莫赫洛斯与扎克罗斯“死亡峡谷(Gorge of the Dead)”,公元前2600 - 前2300年 。</p><p class="ql-block">很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标注:去北京“代达罗斯-克里特文明展”。我把北京的这个展品放在下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展的解释:</p><p class="ql-block">绿泥石首饰盒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400年</p><p class="ql-block">发现于莫赫洛斯1号墓</p><p class="ql-block">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Pyxis lid</p><p class="ql-block">2600—2400 BCE</p><p class="ql-block">Mochlos (Tomb I )</p><p class="ql-block">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Heraklion</p><p class="ql-block">此为米诺斯文化早期墓葬出土的小型圆柱形首饰盒的盒盖,其固定方式为在盒盖边缘对称位置开</p><p class="ql-block">孔。盒盖表面刻划并列三角形纹 饰,盖柄雕刻出一只卧狗形象。犬科动物放松姿态的塑造,体现了米诺斯艺术中的自然主义特征</p> <p class="ql-block">小雕像⬇️</p><p class="ql-block">人体形态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小雕像出土于墓葬。它们通常由石材或骨头制成,造型涵盖从高度抽象到较为写实的不同风格。在极少数情况下,它们会突出特定特征或表现特定属性,比如孕妇造型、坐姿人像,以及两个相似小雕像组成的构图。<b><i><u>基克拉泽斯风格</u></i></b>的小雕像尤为突出,这证明了(当地)<b><u>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密切关联</u></b> 。许多小雕像不完整且有破损,这些碎片的断裂与重新拼接或许并非偶然,而是葬礼仪式中的象征性行为 。</p><p class="ql-block">这些静态、模式化的雕像可能代表着死者、逝去的祖先,或是陪伴逝者的神灵 。</p> <p class="ql-block">陶制三足果盘⬇️,带有极具装饰性的白色花卉和叶状图案,以及带排水孔(用于排出收集的液体)的盆式滤器。出自马里亚(Malia),M区,公元前1800 - 前1700年 。</p> <p class="ql-block">呈礼拜姿态的陶制女性和男性小雕像⬇️。出自查莫齐(Chamozi ),公元前1900 - 前1700年 </p><p class="ql-block">注:这姿势像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姿势</p> <p class="ql-block">双斧、镐、凿子、匕首以及用于制作斧头的石模具。出自查迈齐(Chamaizi)和马里亚(Malia),公元前1800 - 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注:其中两件去北京展</p><p class="ql-block"><b><i><u>双刃斧有何用途(充分印证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u></i></b></p><p class="ql-block">双刃斧(labrys,英文“迷宫”一词labyrinth大概源出于此),是米诺斯文化重要标志。通过双刃斧,我们可一窥米诺斯文化的生产、宗教和仪式。此类器物通常由两片呈反向对称分布的刃部构成,主体材质以青铜为主,亦可见金、银、铅等其他材质及石质制品,其尺寸大小也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除了作为实用工具,一些专门设计的双刃斧用于祭祀。</p><p class="ql-block">在克里特岛,祭祀用双刃斧的实物遗存广泛发现于举行宗教仪式的圣地,包括山顶神殿、洞穴圣所和祭坛等,具体地点如罗塔西、吉尔尼亚、马利亚、斐斯托斯、克诺索斯与阿尔卡洛豪里洞穴等考古遗址。双刃斧的形象亦频繁见于米诺斯的壁画、印章及其他艺术形式中,深刻体现了双刃斧在米诺斯宗教仪式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制石棺⬇️,带有多个把手,可用于系绳索以便搬运。出自沃罗(Vorrow ),公元前2100 - 前1900年 。 </p> <p class="ql-block">来自费斯托斯宫殿的奢华卡马雷斯式陶器。它们仍完好保留着复杂多彩装饰的色彩。有水罐、果盘、杯子、双耳细颈瓶、“茶壶”、带精致壶嘴的容器、鸟形容器以及描绘驴子的花瓶。费斯托斯,公元前1800 - 前1650年 。</p><p class="ql-block">(注:“Kamares vessels” 是卡马雷斯式陶器,因最初在克里特岛卡马雷斯洞穴发现而得名,以多彩装饰为特色 ;“ewer” 是水罐、大口水壶 ;“amphora” 是双耳细颈瓶 )</p> <p class="ql-block">右上小陶罐⬇️,饰有网中捕获的鱼的图案,这是米诺斯陶器绘画向描绘自然世界转变的早期实例之一。出自费斯托斯(Phaistos ,也译 “法伊斯托斯” ),公元前1800 - 前1700年 。</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一套用于宴会仪式的奢华<b><i><u>卡马雷斯式陶器</u></i></b>,出自费斯托斯,饰有丰富的多彩图案和浮雕图案。这套陶器包括<i><u>一个带有贴花百合图案的调酒缸</u></i>、<i><u>一个大果盘</u></i>、<i><u>一个碟架和一个水罐</u></i>。调酒缸和水罐上的 “棋盘格” 以及 “爵床叶纹” 或 “岩石纹” 图案在两件器物上相似,而大果盘和碟架的边缘以及调酒缸的底部则有相同的花边装饰。这些器物成对出现,带有相似的装饰图案,表明它们由同一位工匠制作,是同一套 “王室宴饮器具” 的配套物件。</p><p class="ql-block">费斯托斯宫殿,公元前1800 - 前1700年 。</p><p class="ql-block">(注:“krater” 是古希腊用于调酒的大容器,音译 “调酒缸” ;“ewer” 是水罐、大口水壶 ;“Kamares vessels” 为卡马雷斯式陶器,是克里特米诺斯文明时期的特色陶器 )</p> <p class="ql-block">⬇️上图:带有两列奔跑的反向螺旋图案的湿壁画。克诺索斯宫殿,公元前1600 - 前1450年 。</p> <p class="ql-block">克诺索斯宫殿与民居的器具⬇️</p><p class="ql-block">在克诺索斯宫殿及城镇中,发现了品质超凡的器物,由专业工坊打造,供统治阶层与富裕市民阶层使用。带有精细浮雕装饰的石灯和容器、青铜器皿,以及饰有凸起图案、镶嵌或覆盖精美金叶的花瓶,满足实用与礼仪用途。在陶器方面,“淡底深色纹” 装饰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时期的成熟阶段(即繁荣鼎盛期),米诺斯陶瓷艺术达到巅峰。这便是所谓 “宫殿特殊传统” 陶器,由宫殿工坊(主要是克诺索斯的工坊)制作。这些精美的花瓶饰有几何图案与风格化纹样,尤为突出的是分别取材于植物与海洋世界的主题,即 “花卉风格” 和 “海洋风格” 。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创作了精美的花瓶,如 “芦苇画家”“橄榄枝画家”“海洋风格大师” 与 “章鱼画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克诺索斯,也在克里特岛其他重要遗址被发现 。</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棋盘”⬇️</p><p class="ql-block">一种镶嵌有象牙、蓝色玻璃膏和水晶,且表面镀有金银的棋盘游戏。</p><p class="ql-block">四个大型锥形象牙棋子与 “棋盘” 的圆形区域相适配。这是一件极为复杂且奢华的手工制品,见证了宫殿中较高的生活水准,也体现了克诺索斯工坊的艺术制作能力。在埃及和东方地区也发现了类似但更简易的物品。出自克诺索斯宫殿,公元前1700 - 前1450年 。</p> <p class="ql-block">克诺索斯王宫模型⬇️</p><p class="ql-block">(选自北京展)被高估了的代达罗斯</p><p class="ql-block">据《荷马史诗》记载推断,即使米诺斯王确有其人,其活动年代(约公元前 15 世纪)也仅处于克里特青铜文明未期阶段。</p><p class="ql-block">放射性碳测年数据证实,克诺索斯王宫的始建时间比这早近</p><p class="ql-block">500年。可见,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存在明显断层:克里特岛宏伟建筑群的原始营造绝非传说中代达罗斯的手笔。迹象表明,这位被神化的建筑师原型可能是锡拉岛火山喷发(约公元前</p><p class="ql-block">1628年)多年后参与王宫复建工程的迈锡尼匠人,却在后世叙事中被误解为建筑群的初创者。</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1450年,扎克罗斯宫殿及民居中的带浮雕和彩绘装饰的黏土 rhyta(注:古希腊一种用于奠酒仪式的角状酒杯)、细颈瓶、杯子、马镫罐、其他陶瓶和石制容器。⬇️</p> <p class="ql-block">陶制水果架和用于献祭、储存及倾倒液体的容器⬇️,饰有“海洋风格”和“花卉风格”图案、双刃斧及螺旋纹。扎克罗斯宫殿及民居,公元前16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陶制牛头形 rhyton来通(奠酒容器)⬇️</p><p class="ql-block">莫赫洛斯,公元前1500 - 1450年</p> <p class="ql-block">以特殊宫廷传统风格装饰的黏土容器:绘有海洋景观中章鱼图案的马镫形罐、带有象征大海的网状图案及海豚装饰的奠酒容器——来通(注:rhyton ,古希腊用于奠酒仪式的角状容器 ),以及饰有双刃斧的篮形容器。出自普赛拉(Pseira),公元前15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陶制牛头形来通(奠酒容器),出土于帕莱卡斯特罗,公元前15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黄金、半宝石及其他宝石。克诺索斯、阿尔哈内斯以及其他遗址</p> <p class="ql-block">⬇️人形扣针、双刃斧与“圣结”、八字形盾牌、头盔、狮身人面像翅膀及羽冠,以及其他象牙和石头微型艺术品。用于压印浮雕装饰的石模。</p><p class="ql-block">克诺索斯宫殿、蒂利索斯、尼鲁查尼、古尔尼亚,公元前15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费斯托斯圆盘</p><p class="ql-block">神秘的带铭文黏土费斯托斯圆盘在克里特文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刻有45个图案符号,这些符号以不同组合形式排列成61组,各组间由刻线分隔,大概代表着词语。这些符号是用印章在软黏土上以螺旋形态压印在圆盘两侧的。</p><p class="ql-block">专家们尚未就铭文内容及其与克里特文字的关联得出确切结论。</p><p class="ql-block">特定符号组合的重复出现,为铭文是赞美诗或具有魔法性质的文本这一说法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制作于)公元前17世纪早期 。</p> <p class="ql-block">⬇️(下)铜锭,一种未加工铜料,可能用作交换单位。它们主要从塞浦路斯进口,呈铜条(ox - hides,直译为“牛皮状” ,这里指形似牛皮的铜条形态 )形态,便于运输,标准重量约30千克。有些(铜锭)刻有塞浦路斯文字和米诺斯文字符号,用以确认交易。(出土于)扎克罗斯宫殿和马利亚·特里亚达皇家别墅,公元前1500 - 1450年 。</p><p class="ql-block">(左上)小型船的残骸,扎克罗斯,公元前1500 - 1450年 。</p><p class="ql-block">(上中)进口的埃及物品,包括近乎完整(克诺索斯?装木乃伊内脏)罐、石榴石、青金石和埃及彩陶。克诺索斯和帕莱卡斯特罗,公元前1600 - 1450年</p><p class="ql-block">(右上)重29千克的斑岩砝码,带有金属嵌入件和用于固定的孔。它可能用于称量并验证相应重量的标准化铜锭。(出土于)克诺索斯宫殿,公元前15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跳牛者雕像</p><p class="ql-block">跳牛者的象牙小雕像,属跳牛场景构图的一部分。四肢的伸展展现出跳牛者发力时的张力与方向。这被认为是首次尝试在三维空间呈现雕刻人物瞬间、自由的旋转姿态。(同属此类构图的还有)两个头部、雕刻的手臂和腿部,以及展现一位面带微笑的年轻跳牛者在完成危险空翻瞬间的雕像。出自克诺索斯宫殿,公元前16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拳击手来通</p><p class="ql-block">滑石质地的来通( rhyton ,古希腊用于奠酒仪式的角状容器 ),分四个区域描绘拳击和跳牛场景。上方两个区域呈现拳击手队列行进和跳牛画面,下方两个区域则展示两两一组的拳击场景,生动呈现胜利者战胜倒地对手的情景。拳击手们的着装、姿势和手部动作,让人联想到现代拳击比赛。(出土于)哈吉亚·特里亚达(Hagia Triada ),公元前1600 - 1450年 。</p><p class="ql-block">注释:饮食</p><p class="ql-block">米诺斯人的饮食由克里特岛的动植物产品构成。谷物、豆类、橄榄和葡萄被系统种植。在众多遗址中,已发现小麦、大麦、燕麦、蚕豆、菜豆、豌豆、小扁豆、橄榄和葡萄籽的碳化遗存 。</p><p class="ql-block">这些产品在线形文字A和B的泥板上被提及。有机遗存表明,绵羊、山羊、牛、猪、野味、鱼、蜗牛和贝类是人们饮食的一部分,饮食中还会包含水果、蔬菜、野菜、乳制品、香草和香料。所食用食物的种类由社会和经济阶层决定 。</p><p class="ql-block">养蜂业因被认定为“熏蜂器”的特殊容器而得到证实,青铜鱼钩则是捕鱼的证据。食物制备容器包括三足鼎、盆和烤肉叉架。其他各类烹饪容器和器具也留存了下来,比如黏土漏斗和青铜夹子 。</p> <p class="ql-block">⬇️宴会与公共聚餐</p><p class="ql-block">大规模公共宴会的组织情况,可由图像证据、古动物学及古植物学遗存,以及大量烹饪、餐饮和饮酒器具组合得到证实。蒂利索斯(Tylissos)出土的大型青铜鼎,以及克诺索斯(Knossos)出土的青铜宴饮器具、银壶和银杯,彰显了这些盛宴的奢华与规模。</p><p class="ql-block">宴会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炫耀,展示繁荣与权力的最盛大场合,其意义远超日常生存所需 。</p> <p class="ql-block">⬇️音乐</p><p class="ql-block">音乐以及乐师在日常生活、公共活动、丧葬仪式和宗教祭仪中所承担的社会与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图像、乐器的实物遗存及模型得到了证实。在整个米诺斯时期,三大主要乐器类别均有呈现:管乐器,如海螺壳号和奥洛斯管;弦乐器,如里拉琴,可能还有竖琴;打击乐器,可能有铙钹,尤为突出的是西斯特拉姆摇铃(如阿基亚·特里亚达出土的青铜西斯特拉姆摇铃 ,其形制与同一遗址出土的《收获者花瓶》上所绘的摇铃相似 ) 。</p><p class="ql-block">成为专业乐师所需的训练与专长,使得乐师在米诺斯社会中占据特殊地位,这从仪式场景描绘里他们身着奢华服饰、佩戴精美饰物可明显看出,比如在阿基亚·特里亚达石棺画中便是如此 。</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跳公牛”壁画</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左)。</p><p class="ql-block">从克诺索斯宫殿挖掘并修复</p><p class="ql-block"><b><i><u>历史背景</u></i></b></p><p class="ql-block">米诺斯文化是爱琴海周围地区最早出现的古文化之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爵士(Sir Arthur Evans)对克诺索斯宫殿展开挖掘和复原工作,米诺斯文化才逐渐从神话走向现实。他认为克诺索斯宫殿是公元前16世纪克里特的文化中心,也是希腊神话中虚构的米诺斯国王的首府。</p><p class="ql-block"><b><i><u>创作年代</u></i></b></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创作于公元前1500 年左右,属于米诺斯文明时期。</p><p class="ql-block"><b><i><u>描绘内容</u></i></b></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展示了三名青年男女与公牛互动的场景,呈现了“跳跃、抓住公牛的角、从牛背上飞跃”这一系列动作。其中左边是一位女性(米诺斯时期艺术中,通常女性肤色白,男性皮肤为棕褐色 ),似乎正试图抓住行进中的公牛;画面中间的男性人物正在表演翻跃牛背的姿势,并将落地于牛的身后;右侧还有一位人物,姿态像是在引导或呼应这场活动。</p><p class="ql-block"><b><i><u>文化含义</u></i></b></p><p class="ql-block">“跳跃公牛”这一系列动作是米诺斯文明中青年男子在成人礼仪式中需要完成的动作,该壁画栩栩如生地呈现了这一仪式活动现场。在克诺索斯宫,牛是一种神物,神话中有白毛公牛与克里特国王的妻子生下半人半牛怪物的故事,且这头怪物每年要吃掉从雅典送来的童男童女,牛角也常被作为象征物供奉在神龛里,宫内还发现有牛头祭器等遗物。虽然这幅斗牛图呈现的是嬉戏场面,但有观点认为表演完后牛最终会被宰杀用于祭祀,只是壁画上未体现祭祀活动的后半部分 。</p><p class="ql-block"><b><i><u>艺术特点</u></i></b></p><p class="ql-block">从艺术风格上看,画中人物纤细的腰身、优雅富有曲线的线条,是典型的米诺斯时期的艺术特征。并且五彩的装饰性边框与整个画面中的动态感和谐一致,相得益彰,通过人物身体的弧线等表现出了画面中的速度和动态感。</p> <p class="ql-block">⬇️(上)浅浮雕壁画残片,描绘了跳牛和拳击场景,人物是等身大小的运动员。其独特的塑形效果以及对肌肉组织的逼真呈现,使得这些残片被拿来与帕特农神庙的雕塑作比较。出自克诺索斯宫殿,公元前1600 - 前1350年 。</p><p class="ql-block">(中上)“黑人队长”</p><p class="ql-block">一幅壁画残片,可能描绘的是一支行进中的军事分遣队。</p><p class="ql-block">队列的首领身着米诺斯式缠腰布,手持两支长矛,被称为 “黑人队长”,因为他身后跟着两名绘成黑色的男子,这些人或许是为宫殿效力的非洲士兵。</p><p class="ql-block">这很可能描绘的是一种类似古希腊 “重装步兵赛跑” 的操练或运动。出自克诺索斯 - 壁画之屋,公元前 1350 - 前 1300 年 。</p><p class="ql-block">(中下)背翻过剑的运动</p><p class="ql-block">(下)用黄金印章戒指和印章、圆柱印章及封泥、壁画残片、石瓶以及一部分象牙浮雕组合呈现的运动场景,公元前17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米诺斯祭祀用青铜双刃斧(钺)⬇️</p><p class="ql-block">钺本是一种兵器,后演变为征伐与权力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的希腊与中国不约而同以斧钺形态的武器作为权力的象征,并在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注:充分展现<b><i><u>“国之大事,在祀与戎”</u></i></b>(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88年)》 。</p> <p class="ql-block">大型石灰岩 consecration horns“祭祀角状器” ⬇️ ,从图像资料可知,它们是用于装饰建筑物顶部的建筑构件。出自尼鲁·查尼(Nirou Chani ,克里特岛的一处遗址 ),公元前 1500 - 前 1450 年 。</p><p class="ql-block">注:像埃及的“卡”,代表能量</p> <p class="ql-block">阿卡洛霍里洞穴</p><p class="ql-block">在克里特岛中部阿卡洛霍里的一个小洞穴中,发现了大量金属制品⬇️,这些制品用于宗教仪式,也作为还愿祭品。这批物品包括铜质“圆块”锭、众多青铜模型剑和匕首、大型青铜还愿双斧,以及大量用金、银、青铜制成的微型双斧,还有金箔碎片。不过,这里没有在同时代神龛中常见的诸如小雕像和祭桌之类的祭祀器物。</p><p class="ql-block">这些物品为何被放置在这样一个小洞穴中,原因难以解释。它们可能是因迫在眉睫的危险而被藏匿的一批贵重金属制品。大量的模型武器、长剑和匕首,或许是某一显赫武士群体献上的还愿祭品,他们看重武器作为身份或权威象征的意识形态价值(公元前1700 - 前1450年 ) 。</p> <p class="ql-block">由金、银、铜片制成的还愿双斧⬇️。阿卡洛霍里洞穴,公元前1700 - 1450年</p> <p class="ql-block">皮斯科凯法洛(遗址)⬇️</p><p class="ql-block">来自锡蒂亚皮斯科凯法洛露天圣所的一批还愿祭品。其中的人形小雕像因工艺精湛而尤为突出,特别是其肢体的解剖学造型以及多样的女性发型。对于这类圣所而言,一个不寻常的特点是犀牛甲虫小雕像的数量和尺寸,以及圣所或房屋的黏土模型。公元前1650 - 前1500年 。</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缺失的,在北京展中的文物和说明⬇️</p> <p class="ql-block">犀牛甲虫(姬兜属)小雕像。⬇️它们与畜牧社群的信仰相关。</p><p class="ql-block">皮斯科凯法洛(遗址),公元前1650 - 前1500年 。同时还展出了该物种的两只真实昆虫 。</p> <p class="ql-block">犀牛甲虫⬇️不是屎壳郎,它们分属于鞘翅目下不同的科</p><p class="ql-block">注:个人觉着是学埃及的金甲虫(屎壳郎)崇拜的一种变种</p> <p class="ql-block">阿查内斯的阿内莫司皮利亚圣所(SANCTUARY AT ANEMOSPILIA, ARCHANES)</p><p class="ql-block">在阿内莫司皮利亚发掘出一座新宫殿时期(公元前1700 - 前1650年 )的重要圣所,它毗邻通往朱克塔斯山峰圣所的米诺斯道路。</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由三个等大的房间和一个前厅构成,里面发现大量容器和大罐。其他出土物包括一对黏土脚(显然来自木质祭祀雕像 )、一枚雕刻精美的玛瑙印章(刻画了小船上的划桨者 )、一个铁环,以及一个<b><i><u>桶形仪式容器(其上有花卉风景中浮雕公牛的装饰 )⬇️</u></i></b>。</p><p class="ql-block">在建筑内发现四具骸骨,三具在南侧房间,一具在前厅。在其中三具骸骨之一的残骸上,发现一把刻有野猪头图案的短剑或矛。据发掘者称,在这座建筑因地震被毁之前,这一武器曾用于一场仪式性人祭中的杀戮行为 。</p> <p class="ql-block">大型无头女性雕像⬇️,身着带结节的裙子(像百乳女神)。出自哈吉亚·特里亚达,年代为公元前1600-1300年。</p><p class="ql-block"><b><i><u>家庭神龛 • 小雕像与奠祭容器</u></i></b></p><p class="ql-block">在家庭神龛中发现了大量小雕像和祭祀用容器,这些文物主要出土自戈尔蒂纳(Gortyna )附近的阿基亚特里亚达(Agia Triada )和坎尼亚(Kannia )遗址。小雕像呈现的祭祀场景,与宫殿官方图像所描绘的仪式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这类文物包含 “坐姿人像”(可能是女神或女祭司),造型与印章上的对应图案相似;还有 “舞蹈姿态人像”,通过标志性手势向女神祈请,也属于 “神显场景”(epiphany cycle ,指神话中神灵显现、与人互动的仪式主题 )。</p><p class="ql-block">仪式环节包括:在火盆、香炉中焚烧香料,用桶形容器献上水果或液体(这类容器也常见于图像描绘 )。石制来通(rhyta ,注酒器 )、圣杯等器物,本是宫殿神龛的标配;它们出现在宫殿外的家庭神龛中,暗示使用者有意借这类物品,彰显自身 “宫殿贵族成员” 的身份 。</p> <p class="ql-block">《首领之杯》⬇️</p><p class="ql-block">石制杯子,饰有浮雕场景。主面刻有两位男性人物,呈对话姿态或行军事汇报状。年长者手持长矛或权杖,年轻者则配有剑和鞭状物品。杯背刻有三名男子背负牛皮的画面。这些场景可能描绘了青年的成人仪式——年轻人从长官手中接受武器,而展示牛皮则象征着为纪念仪式举行的献祭。也有观点认为,成熟男性是持指挥姿态的祭司或神祇。出自哈吉亚·特里亚达,年代为公元前1500-1450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制的男性和女性祭祀雕像⬇️。雕像上部身体前倾,双手置于肘部的姿态,被视为传递着对所崇拜神灵在精神层面的接纳,这一姿态体现了与神性的交流。用右手进行祭祀的手势,象征着祈求或领受受崇拜神灵的恩宠。出自锡尼亚(Týlios)、斯科泰沃 - 阿吉亚斯帕拉σκευής山丘、格里维利亚(Γριβύλια)、古维亚(Γουρνια),年代为公元前16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收获者花瓶》⬇️</p><p class="ql-block">黑色滑石制成的角状杯(来通杯),浮雕描绘了二十七名男子组成的队列,他们手持收割及扬谷工具。一群男子在叉铃(一种通过有节奏的手部动作使 rattles(响板 ,这里指叉铃上的发声部件 )发声的乐器 )伴奏下歌唱。队列前方是一位手持权杖的男子,他是官员或祭司,身着带有鳞状花纹的礼仪披风。</p><p class="ql-block">这一行进队列可能是宗教节日的一部分,旨在祈求神祇保佑新收获。出自哈吉亚·特里亚达,年代为公元前1450年 。</p> <p class="ql-block">各地出土的印章⬇️</p><p class="ql-block"><b><i><u>米诺斯宗教</u></i></b></p><p class="ql-block">宫廷崇拜</p><p class="ql-block">米诺斯宗教信仰体现为对大自然保护者 —— 大女神的崇拜。男性形象(女神的护卫或伴侣 )是第二位主要神祇。宫廷宗教意识形态及其仪式、典礼渗透到公共与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权力的稳固基石,还将统治者塑造为世俗与宗教生活的最高保障者。<b><i><u>带有神显场景的金质印章戒指上的图像</u></i></b>,展现了米诺斯宗教世界观的背景,在这种世界观里,自然界的凝聚力与稳定性由神力维系。克诺索斯宫殿中央圣所 “神庙库房” 出土的著名文物(蛇女神像、星体符号以及描绘陆上海洋动物的饰板 ),也表达了对 “受神祇护佑的自然界统一体” 的相同理解。</p><p class="ql-block">大型集体宗教仪式在宫殿的厅堂、露天区域(中央庭院和西部庭院 )举行。最重要的仪式是游行 —— 一列男女手持珍贵的仪式用器皿,克诺索斯宫殿的《游行壁画》便描绘了这一场景。在扎克罗斯和克诺索斯圣所宝库中发现的精美石制仪式器皿(部分堪称真正的艺术品 ),见证了官方宫廷崇拜仪式的奢华,进而宣扬统治阶级权力与荣耀的象征意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b><i><u>石制牛头来通杯⬇️</u></i></b>,牛头左侧及牛角经修复。它是米诺斯艺术的杰作,制作极为精细,精准呈现出真实动物的自然特征。口鼻部轮廓以白色海贝镶嵌,保存下来的右眼则以水晶镶嵌,眼眶和虹膜用红碧玉镶嵌。</p><p class="ql-block">从颈部用于注液的孔以及口鼻部相应的用于倒出液体的孔可以看出,这件容器曾用于奠酒仪式。出自克诺索斯 - 小宫殿,年代为公元前1600 - 1450年 。</p> <p class="ql-block">《母狮头来通杯》⬇️</p><p class="ql-block">半透明石灰石材质,口鼻处有孔用于倾倒献祭液体。</p><p class="ql-block">此作造型精美,是石匠大师以精湛技艺忠实还原原型的典型范例。原鼻眼处曾有镶嵌物,今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出自克诺索斯宫殿,年代为公元前1600-1500年。</p> <p class="ql-block">《“圣蛇”崇拜》⬇️</p><p class="ql-block">与圣蛇崇拜相关的圣所出土器物,包括带孔微型水壶、饰有蛇形图案的野生蜂巢模型、由凸起隔板分成四格的陶制三足桌,以及带供奉杯的祭台(kernoi)。</p><p class="ql-block">蛇的形象凸显了女神的冥府属性,“蛇女神”雕像手握毒蛇的造型便生动诠释了这一点。这些器物也与蛇作为家庭守护者的神圣性及其崇拜相关。出自克诺索斯,年代为公元前1700-1600年。</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蛇女神”与神庙宝库其他微型器物》⬇️</p><p class="ql-block">克诺索斯神庙宝库中最重要的崇拜器物是“蛇女神”雕像。其命名源于缠绕在较大雕像身体和手臂上的蛇,以及较小雕像高举双手中握着的两条蛇。</p><p class="ql-block">蛇象征着对女神崇拜的冥府属性,而小雕像头上的猫科动物则暗示她对野生动物的主宰。女神身着华丽服饰——带荷叶边的长裙、刺绣围裙和紧贴身体的胸衣,露出丰满的乳房,这既象征女性与女神的生育力,也暗指自然本身的丰饶。</p><p class="ql-block">大型水晶玫瑰花饰和石质十字是星体符号。出自克诺索斯神庙宝库,年代为公元前1650-1550年。</p> <p class="ql-block">《扎克罗斯圣所宝库》⬇️</p><p class="ql-block">在扎克罗斯宫殿的“圣所宝库”中,发现了已知规模最大的精美米诺斯石制器皿组合,其藏品出土时几乎完好无损。其中包括一整套石质仪式用瓶,主要有敞口锥形、漏斗形或闭口来通杯、“圣杯”(带脚锥形杯),以及石质和彩陶材质的牛头来通杯。</p><p class="ql-block">石匠的技艺体现在他们雕刻硬石的能力、造型的精准度,以及利用石材天然纹理实现完美装饰效果的手法上。</p><p class="ql-block">该藏品还包括象牙和铜锭等珍贵进口材料,以及进口的埃及石制器皿(部分经改造以适应米诺斯人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崇拜姿态的陶铜雕像与花卉纹装饰器皿》⬇️</p><p class="ql-block">呈现崇拜姿态的陶制及青铜雕像,以及饰有花卉和风格化图案的器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埃菲拉酒杯”(一种迈锡尼风格的带脚杯,以独立大型图案装饰),和一件刻画男性形象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出自克诺索斯“未知宅邸”,年代为公元前1450-1370年。</p> <p class="ql-block">《大型带嘴陶罐》⬇️</p><p class="ql-block">罐身装饰有芦苇丛、雏菊和纸莎草图案,其风景化的描绘让人联想到壁画中的地貌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出自克诺索斯“未知宅邸”,年代为公元前1500-1400年。</p> <p class="ql-block">⬇️陶制牛头来通杯、饰有浮雕圣结的仪式用壶,以及两件陶制雪花石膏瓶(较大那件饰有礁石间的章鱼图案 )。</p><p class="ql-block">出自克诺索斯 - 小宫殿,年代为公元前1450 - 1370年 。</p> <p class="ql-block">《波罗斯出土的水罐》⬇️</p><p class="ql-block">造型雅致的水罐,口部呈三叶状,饰有繁复的彩绘与浮雕装饰,是成熟海洋风格的精美范例。罐身以点绘的鳞状图案构成如书法般的网状纹饰,代表海洋,鹦鹉螺在礁石、海藻、珊瑚与海胆间游动,浮雕贝壳与三曲线图案则丰富了画面。此水罐由克诺索斯地区的专业陶器工坊制作,另外两件绘有鹦鹉螺的类似器物可能也出自该工坊,一件发现于扎克罗斯(IV - V室 ),另一件现藏马赛。出自波罗斯(伊拉克利翁 ),年代为公元前1450年 。</p> <p class="ql-block">带纹理石灰岩制成的礼仪锤斧⬇️、仿青铜原型的单色水罐,以及饰有螺旋纹的杯子。出自波罗斯(伊拉克利翁地区),年代为公元前1600 - 1500年 。</p> 12:50逛了一小时的博物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