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占稳</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临渭区桥南镇,有一句古老的顺口溜悠悠流传:“庙底的跷走得高,花园的秧歌水上漂”。这里的“高”,是说庙底村的跷腿子足有六尺多,别的村子不过三尺。乡亲们这句顺口溜,满是对庙底村高跷技艺的由衷夸赞。</p><p class="ql-block"> 初兴之期,苦练时光</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庙底村的走跷活动如破土新芽般兴起。约三十多位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子,成了这一技艺的追光者。他们坐在墙头上,将那用油漆刷得红艳艳的柳木腿子,用麻辫扎绑在腿上。先在场面绷上楸绳,手把着绳子前行,像是在摸索着高跷世界的入门密码。一段时间后,他们才松开绳子,一圈一圈地练习。</p><p class="ql-block"> 村里对走跷极为重视,专人负责督促。老人们回忆,曾无数次让他们踩着高跷从堡子城北门的陡坡走上去。北门不高,走高跷的人经过时得手把门框弯腰通过,之后在堡子西边的墩台场面绕几圈,再回到堡子下的村中。刚开始学,多数人都摔过跤,但幸运的是,没有摔伤和骨折的情况。多数人被扶起后又继续练习,只有少数胆小者放弃了。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多名走跷高手脱颖而出,练就了腿扎高跷到外村表演能走十里路的硬功夫。</p><p class="ql-block"> 春日舞台,精彩绽放</p><p class="ql-block"> 每年二三月,天气暖和起来,南庙大院和南村口大场面子就成了高跷表演的绝佳舞台。演出前,走跷的人要精心装扮一番。化妆、扮角色,有真男儿,也有男扮女装。绑好腿子,穿上各式各样的服装,用靴子、纸花装饰跷腿,宽大裤腿盖住双脚。</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虽没有言语歌声,但表演者踩着鼓点,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将各式各样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十里八乡的社员纷纷赶来,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中。其中,李彦贵卖水、张公背张婆、抽肠换肚等节目最为精彩。张公背张婆的表演者,上身穿女装,腿穿男装,背部露出一双女人腿道具,怀里搂着男人上半身道具,演绎得逼真又滑稽。抽肠换肚更是奇特,把猪肠子装在猪尿泡里放在走跷人裤裆,另一人用刀戳后抽出肠子,吹气再抽,走跷者假装痛苦不堪,面色苍白,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外村巡演,盛情相迎</p><p class="ql-block"> 庙底村的高跷表演可不局限于本村的一方天地,他们带着技艺走出村子,踏上崇凝塬的土地,到外村献艺,所到之处,皆是称赞。曾有那么一天,走跷爱好者们扎上腿子,从本村出发,奔赴岭东、南刘、邓家等诸多村庄,逐村表演后又返回。为了他们的安全,途中给每个走跷的都安排了举拐子的人,累了便能扶住拐子稍作休息。每到一个村子,都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锣鼓喧天,村民们摆上麻糖(麻花)当作礼物,迎接走跷的队伍。走跷者离开时,便带上这些心意满满的礼物,回到村里后再将麻糖分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悟空插曲,欢乐逗趣</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走跷表演的热闹场景中,还有个特别有趣的小插曲。卖吃喝的摊贩最怕孙悟空的扮演者,那“猴子”身披竽子毛做的服装,到吃喝摊前一抖一抖的。卖吃喝的生怕竽子毛掉进食物里,赶忙拿出一些吃喝给“猴子”,想让他快点离开。这滑稽的一幕,总是逗得一旁的观众笑得合不拢嘴,让表演的氛围更加欢快。</p><p class="ql-block"> 意外有惊,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 庙底村的跷腿子高,表演时偶尔也会有意外发生,不过大多只是跌倒。走跷的人就算跌倒了,也很少造成骨折等严重后果,多数人被扶起后便继续前行。有一次,一位走跷者经过岭西村槐抱皂树附近,地面松软,一个跷腿子陷进土中,另一个跷腿子也折坏了。大家都捏了把汗,好在人腿没受伤,真是有惊无险。</p><p class="ql-block"> 辉煌不再,回忆长存</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的老人说,庙底村的走跷活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来,原来的走跷爱好者年纪渐长,又忙于农业生产,走跷这项活动就渐渐停了下来。如今,村里原来走跷的人只剩下两位还健在。“庙底村的跷走得高”,曾经是热闹的现实,如今成了庙底人心中美好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配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张占稳,网名:醉美桥南,临渭区人。长期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爱好文学,痴迷摄影。偶有文学作品在《三贤文苑》《华山文学》《渭水之光》等文学平台发表;现为陕西省艺术摄影学会、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渭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坚持用文字宣传家乡、传递正能量,用镜头记录生活、赞美新时代。在业余爱好中寻找乐趣,充实生活,快乐过好每一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