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海埂公园

孙天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月的昆明,雨丝如织。我和女儿一大早就来到海埂公园散步。海埂之名源于古时用土石筑堤以御水患,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感受湖光山色的理想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湖滨而行,扑面而来的是两排一望无尽的桉树,高大,粗壮,茂盛,一颗挨一颗,浓密的枝叶接连在天空。这些树都是上百年的老树,白色的树干已斑驳剥落,像极了岁月留下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民间的一种传统吧,树大了,就成了神了。树下的栅栏上掛满了红色的绸布和祈福牌。如同那些苍古高大的桉树之一望无际一样,这些随风飘扬的红绸布和祈福牌也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远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树在北方似乎很少见,也似乎是喜欢水的植物,以前我未曾见过,或者是见过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当看到这里有这么多充满年代感的桉树,并且像手挽手、肩并肩一样排列成这样一道壮丽的风景时,我的内心还是感到了一丝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海埂公园的“海”其实就是滇池。500里滇池的烟波浩渺,以及停泊在湖边的船只和舰艇,还有被云雾笼罩的岛屿和远处的山峦,看上去真的有大海的气象。</p><p class="ql-block">在烟雨的空蒙中,海面上驰来一条小船,一男一女,头戴斗笠,身披雨衣。我原以为这是海上的打渔船,但当小船靠近的时候,我才看到他们持竿上的那个像捞鱼一样的网框,其实是也如马路上的那些清洁工所持的扫帚和簸箕,其实也如乡下人每天都要做的“晨起洒扫庭院”。但这种“晨起洒扫庭院”的形式,对于我这个没有在海边生活过的人来讲,还是新鲜的。</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时间尚早和下雨的缘故吧,海滨蜿蜒的甬道上行人稀少,有的只是几个晨跑者,几个打伞的游人,和几个如海上的“美容师”一样的“黄马甲”。他们是这个城市起得最早的“庭院洒扫”者,也是这个城市睡得最晚的人。正是在这些人早起晚归的去来中,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变得更加靓丽了。这些手上、衣服上沾满尘土的人,其实是心灵最干净的人。</p> <p class="ql-block">当然,在这种湿漉漉的早晨的自由漫步,最美好的感觉还是那种轻风与细雨交织、缠绕在一起的姿态和旋律。那种像小提琴一样轻快、明亮、优雅、悠扬的旋律,和那种像绘画一样的线条色彩和审美意趣,曾在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被描述得淋漓尽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撑一把油纸伞,在密密的细雨中穿行,那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你瞧,那雨,细细的,斜斜的,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那雨,轻轻的,柔柔的,打在脸上,湿漉漉的,痒酥酥的。你听,那雨,沙沙的,刷刷的,落在屋顶上,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响声。”这种诗意的细节和有声有色的美好感觉,在滇池之畔的两个小时的流连中,我似乎也真切地感受和体味到了。</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告诉我,这个季节还不是海埂公园最美的时候,假如你冬天到这里来,那数万只红嘴鸥的满天飞翔和尽情歌舞,那才叫动人和壮观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