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腹有诗书气自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兼谈人生意义</div><div><br></div> 小时候,常听同学家长骂孩子没出息。后来想,出息大概就是人生意义。出息不出息恐怕与读书有关,总听家长接着骂:“你的书都读到驴肚子里去啦?” 那时不明白读书跟肚子有什么关系,不读到驴肚子里,难道读到自己肚子里?后来知道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如果把诗书都读到自己的肚子里,脸上自然会显得有学问,有气质。原来如此,书读到驴肚子里,自己就没学问没气质了,家长自然看不上孩子没把书读到自己肚子里的那副熊样。<div><br></div> 不管是家长骂,还是苏轼说,都一个意思,读书跟肚子有关系。肚子里学到东西,才会有书生摸样。说肚子里有墨水,是指言谈举止显得有学问。读书人得接受这个说法,否则,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气质就讲不通道理。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定论,颜面气色与大脑无关,与脏腑有关,比如愁眉苦脸、脸色煞白、神情恍惚、器宇轩昂、神闲气定等等。<div><br></div> <div>这事要不琢磨,几千年过去,也就那么过去了。人为什么活着也讨论几千年了,没完没了,谁都想显得像个哲学家。忽然有一天,有个叫道金斯的在《自私的基因》里说,这事早让基因给设定了,怎么活都是为基因活着,为基因的生存与延续活着就是最大的人生意义,假如你想完成人类种群延续的神圣使命。</div><div><br></div> <div>只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如果只停留在生理层面上,恐怕连基因都会感到枯燥无味。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估计基因也会这么想,一定不喜欢一个毫无趣味的人。但基因无法给人以精神,也没能力左右人的情绪。那人的精神、情绪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别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为基因找到了一个灵魂伴侣 “meme”(迷因)。这是一个改造于希腊语的与gene元音相同,意义相关的词。<br></div><div><br></div> <div>没有人生来就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或自我价值。这些认识上或精神上的东西都是学来的,更准确地说,是传染来的。迷因(meme)就是用来解释这个现象的。它是基因在文化层面的对等物,其基本意思是模仿、复制。基因用于生理现象,迷因则用于文化现象。二者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复制繁衍、扩散、进化。道金斯认为,进化不仅仅发生在生物学层面,它也发生在文化层面,而迷因即是其驱动力。成功的迷因塑造了社会及其中的人、人的信仰和行为,包括人类的娱乐活动。<br><br>仰望星空最初一定是一种娱乐,在这种娱乐中,人类发现了星空的奥秘及其与人类活动,甚至与命运的关系。巫术便由此通天,神学便由此通神,哲学便由此拷问人生的目的与归宿。<br></div><div><br></div> <div>人对生命或生活的目的及归宿有了最初的认识后,就开始传播扩散这种认识,这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的起源。传授经验及知识,以提高生产力、战斗力及控制管理人口的能力,加强与天、与神、与内心的沟通,构成人类活动及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内涵,随着文化内核的聚集而形成城邦、国家,实现礼仪规范、风俗习惯的统一,文明社会出现。<br><br></div> 这就是流行文化的传染力,是迷因力。借助迷因自我复制的文化实体,会经历变异、突变和选择,就像生物进化中的基因一样。其最终目的依然围绕着让基因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延续,更好的扩散。当有人偶然想到生命的意义时,旧时代只能借助人人相传的方式缓慢小范围扩散,新时代则借助网络及数字媒体快速大范围传播。到了今天,生命有没有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想法的神速复制与感染扩散。<div><br></div> <div>文明社会里,文化现象有着普遍的传播性。而传播的媒介,用道金斯给我们的词说,就是迷因,在特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传播思想、行为、风格或实践。迷因像基因,但它承载的不是生物信息,而是文化信息。像基因通过复制(繁殖)传播一样,迷因也通过复制(模仿)和交流进行传播(很像流行病)。例如:流行语(躺平、梗、i人、e人、班味、硬控、 成语新编如又双叒叕、 闲妻良母),时尚潮流(服饰、流行乐、粉丝团、 COSPLAY、 元时尚),宗教信仰(儒释道、基督、伊斯兰),观念(活在当下、舍得、放下、 修行、 养生、 断舍离、极简生活),行为(瑜伽、 纤体、 广场舞、 网红、 打卡、 骑行、方言广播、 中文外文混用)等。<br></div><div><br></div> <div>说到具体的模仿流行,以女妆为例有楚王的好细腰,魏武酷爱的“半额画长蛾”,南朝的“六宫争肯学梅妆”,盛唐的簪花与桂叶眉(还有点绛唇与透额罗),宋代的玉面飞霞,明代的皂纱发髻,清代的樱桃小口,晚清民初的旗袍,而三寸金莲更是从唐宋走到晚清,步步生辉。<br><br></div> <br>大脑是理性的,进行分析与判断。第二大脑则是感性的,以直觉来左右我们的行为。赶时髦,跟风,不论是文化上的,还是意识形态或宗教上的,主要由第二大脑驱使。来自我们周边的传播压力会很快被第二大脑感知,它们也能通过预感引领我们避害趋利。童年的口味会一辈子保存在记忆中,甚至左右我们一辈子的食物偏好。“臭味相投”则指兴趣爱好、意识想法、三观的一致。 我们是否能够像别人鼓励或自己想做的那样拥有一个正向心态,比如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某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体内某些微生物群的喜好及满意度。喜好既可能是感染他人的微生物带入我们体内,也可能是体内固有微生物受环境熏陶而潜移默化的结果。<div><br></div> 洋人亦不例外。不说古时欧洲对东方香料的垂涎与竞相抢购,也不说东方的黑胡椒与生姜如何改变了中世纪一个又一个欧洲人的口味,单说十七、八世纪法语及法国礼仪在全欧洲的模仿流行,连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日记都用法语写,普鲁士的军官学校教材竟是法文的。也是十七、八世纪,中国瓷器(尤其青花瓷和克拉克瓷)风靡欧洲,宫廷及贵族家中若没有中国瓷器陈列室/柜,无疑于在上流社交聚会上不会说法语。还是十七、八世纪,随着“中国风”席卷欧洲,饮中国茶,用中国茶具也成了欧洲贵族追捧的时尚,相互模仿攀比,把中国茶饮成奢侈品空前绝后。<br><br><div><div><br></div></div> 中国人自古就对第二大脑有着独到的认识,我们的语言对这种认识也有独到的提炼,比如:满腹牢骚、满腹狐疑、满腹心事、满腹经纶、满腹珠玑、锦心绣腹、腹载五车、城府深,肚量大,肚子里的虫子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一件事,即心腹既是情绪之源,也是智慧之所,中医的论断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谋而合。<div> </div> <div>道金斯的迷因说虽然可以解答为什么人类社会的习俗、文化(思想意识)现象会广泛传播,却没有解答人为什么会被文化感染,为什么会有情绪,也回答不了书读到哪里去了。这需要提及另一位学者,梅尔博士(Emeran Mayer)的研究。与道金斯研究基因几乎同时,梅尔博士也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消化道与大脑的关系。在《脑与肠道联系》(The Mind-Gut Connection)一书中,梅尔博士指出,我们的肠道不仅仅是一个消化器——它还是“第二大脑”,通过神经、激素和微生物网络与大脑不断沟通。这个复杂的网络涉及迷走神经、免疫系统、激素和微生物,能产生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微生物群的紊乱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认知问题。<br><br></div> 当然,什么关系都不了解也没关系。几千年来,中医那一说不也没涉及到读书与脏腑的关系嘛。但是,自从十九世纪人类开始寻找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始,就都想看得明白些。说到人自身,虽然总会有人觉得糊涂些好,但越来越多的人就想把人生活得明白些。于是道金斯的基因迷因说应运而生,梅尔的肠脑关联说应运而生。于是,童年时听到的“书读到驴肚子里”的责骂回响在耳边,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重现眼前。把这一切归拢到一起会发现,我们既听命于基因,也俯首于迷因,还称臣于心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若梦,自主恐是幻觉,自由怕是错觉。甭管什么觉,跟着感觉走,人生才会越走越有意义。<div><br></div> 他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其他生存行为,诸如避险本能、味觉偏好、嗜好、瘾癖、情绪、兴趣、第六感(预感)等,受控于体内微生物。英文有Trust your gut(相信你的直觉。 Gut即肚子,肠胃)一说,还有No guts, no glory(没有勇气,就没有荣耀。 Gut引申为胆量)。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左右。它们存在于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等部位,是人体表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官,构成由近一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第二大脑”。除了参与消化、免疫等生理功能外,还参与人类的心理及精神活动,如食欲、兴奋、偏好选择、文学艺术活动的通感形成、预感能力等等。<br><br> 我们既是体内微生物的供养者,它们愿望的满足者,也是它们意志的执行者。比如一时想吃酸性食物,我们(如孕妇)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那是体内某个微生物群突然想吃而给我们发出的信号。说甜食会调节情绪,谁的情绪不好?体内微生物们,它们的情绪感染着我们。把它们伺候满意,我们的情绪才会改善。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各种膳食食谱特别流行,益生菌食品尤其风行,它们不是专为纤体而来,而是为了改善肠道内菌群与我们的关系的。食谱的流行会让跟行的人群有着相似的观念,共同的目标。我们讲食谱,会马上联想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但很少有人知道元代饮膳太医胡思慧(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那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是所有膳食食谱的鼻祖。食材的挑拣,营养的种类,烹饪的区别,用膳的讲究,铸就一个民族的文明特质。其媒介正是肠道与大脑的关联。<br><br> 墨香书香滋养着脏腑里的小主子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修养着脏腑里的小主子们。反过来,脏腑滋润着我们的气色,塑造着我们的气质。脏腑(包括与之关联的气血、津液)的盛衰决定着气色,五脏之精气,通过经脉濡养面部与肌肤。精气充盛,则面色荣润光泽。这有些超越传统中医的论说范畴,但依然基于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当有人说读书对精神气质有塑造作用,而与脏腑无关时,并未弄清“塑造”的主角是谁。了解了体内微生物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了解了脏腑与气色的关系,才会真正明白苏轼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多么贴切,多么深刻,多么科学。<div><br></div> 当然,什么关系都不了解也没关系。几千年来,中医那一说不也没涉及到读书与脏腑的关系嘛。但是,自从十九世纪人类开始寻找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始,就都想看得明白些。说到人自身,虽然总会有人觉得糊涂些好,但越来越多的人就想把人生活得明白些。于是道金斯的基因迷因说应运而生,梅尔的肠脑关联说应运而生。于是,童年时听到的“书读到驴肚子里”的责骂回响在耳边,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重现眼前。把这一切归拢到一起会发现,我们既听命于基因,也俯首于迷因,还称臣于心腹。<div><div><br></div><div>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若梦,自主恐是幻觉,自由怕是错觉。甭管什么觉,跟着感觉走,人生才会越走越有意义。<div><br></div></div></div> (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