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七月一日,廉江市中小学种子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湛江市嘉瑞禾酒店会议室开展第二日学习活动。廉江各位中小学种子教师们继续吸收能量,蓄待发芽!</h3> <h3> 上午,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李遂梅老师就《教学比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主题展开分享。从“为何:比赛为何能催化成长”、“何为:如何美丽绽放实力尽显”、“如何:如何从赛事中实现自我成长”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h3> <h3> 教学比赛绝非单纯的竞技活动,而是推动教师突破教学瓶颈,实现专业蜕变的重要催化剂。在讲座中,李遂梅老师明确了教学比赛的价值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实施能力,并能精准聚焦教师专业短板。赛课中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等环节层层把控,可磨练参赛者的各项教学能力,走出以往教学的舒适区,以赛促学、以赛促思、以赛促创。<br> 通过案例,李遂梅老师分享了如何:厚积薄发,有备而战。从参赛者的角度出发,个人内驱力是克服重重困难的力量,是激发个人潜能、推动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其次,要认真研读赛制规程,心中有明确方向,更要团队的支撑和专家的指导。教师需紧扣课程标准,落实新理念,激活创新动力,打破固有教学模式,发挥强项优势,扬长避短。<br></h3> <h3> 上午讲座结束之际,李遂梅老师强调,青年教师们要在赛事中不断成长,总结反思,落实改进计划,将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应用到常态化教学中。</h3> <h3>————————————————————————</h3> <h3> 继上午李遂梅老师以赛事为引擎点燃教师成长动能后,下午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冯少玲以《教学竞赛突围 —— 种子教师备赛技巧与临场策略提升》为主题,从备赛逻辑、设计创新、临场应变等维度展开深度分享,以实战派视角剖开竞赛内核,为教师打造从备赛到临场的全流程突围指南。<br></h3> <h3> 一、为何突围:教学竞赛的三重催化价值 教学竞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引擎”。冯少玲老师指出,它能够系统检验教学设计等核心能力,特别是在那宝贵的20分钟赛课时间内,教师需精心规划,突破能力瓶颈,展现最佳教学状态。教学竞赛还推动了如“校园超市购物”等跨学科情境与AI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让课堂焕发新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智囊团”的协作模式,实现了经验共享与团队共生,形成了“个人突破-团队提升”的良性循环。</h3> <h3> 二、如何突围:备赛实战的三维策略体系 冯少玲老师指出,备赛突围的选题破局需从四个维度构建竞争力:既要对标赛事层级 —— 市级侧重 “教学设计创新性 + 技术应用合理性”(如漫画情境提升数学计算准确率的小切口设计),省级聚焦 “核心素养落地 + 教学主张系统性”(如朱自清《背影》的思辨性阅读设计),又要彰显个人教学风格与教育主张(如解方程的差异化教学设计),同时遵循 “新颖性 + 实用性” 双轨创新原则(如跨学科 “诗歌配画” 任务),避免选题空洞,更要以漫画教学、校园超市购物等具体场景为小切口深挖掘,确保教学内容实用落地。<br><br></h3> <h3> 三、突围之后:从赛事经验到常态教学的价值转化<br> 冯少玲老师强调,比赛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优质教学策略回归常态课堂,具体可通过三方面实现转化:一是经验迁移,将比赛中打磨的 “情境化任务设计”(如语文比喻修辞的校园观察活动)、“问题链教学法” 等应用于日常教学,每周至少落地 1 个竞赛优化方案;二是反思迭代,建立记录评委反馈、自我评估、学生课堂效果的 “赛后三维反思表”,针对性改进 “时间分配”“技术融合度” 等短板;三是长期积累,借鉴张妙玲老师 “日积月累” 的理念,每月研读 1 本教学理论专著,聚焦 “思辨性阅读”“项目式学习” 等个人教学主张,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模式。</h3> <h3> 四、以赛为镜:照见专业成长的星辰大海<br> 冯少玲老师还邀请了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学的李彩欣老师,她围绕个人成长经验与班主任技能大赛经验与我们展开分享,以《一代宗师》中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为主题,以扫地阿姨雨天清扫落叶的智慧为例 —— 阿姨观察泥土与落叶的湿度差异调整清扫策略,类比教师需在常态课中积累真实问题(如 “红土地扫不干净” 对应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让比赛创新扎根于日常实践。<br> 李老师强调,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反复打磨中形成的。她鼓励教师们借跨学科思维打破教育边界,在团队协作与学生互动中实现育人价值。同时,分享了比赛策略,如研读竞赛规则、构建智囊团、注重临场应变细节等,通过“首先其次最后”的逻辑框架应对情境答辩,以真实教学案例和反思提升比赛表现。</h3> <h3> 五、结语:以赛促教,共赴专业成长之旅<br> 今日的培训如夏日骄阳,为种子教师们照亮了教学竞赛与专业成长的双向路径。李遂梅老师以“赛事催化成长”为钥,打开了突破教学瓶颈的大门;冯少玲老师用实战策略搭建阶梯,让备赛突围与常态教学实现了智慧衔接;李彩欣老师更以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成长哲学 —— 原来所有赛场的从容应变,都源于日常教学中对每一个知识难点的深耕。<br> 明日培训仍将继续,让我们带着今日的思考与沉淀,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继续蓄力生长!</h3> <p class="ql-block">组别:第一组</p><p class="ql-block">撰稿:吴晓泳、杨淑琴</p><p class="ql-block">摄像:许月怜、李水霜</p><p class="ql-block">编辑:李楚琪、杨思敏</p><p class="ql-block">审核:陈惠敏、黄友培、麦丽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