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改了三次名字

历史并非如梦

<p class="ql-block">  1811年,曾国藩出生时取名曾宽一。1830年,20岁,九月肆业于衡阳唐氏家塾,读书时取名子城,字居武。21岁那年,崇尚理学的他改名曾涤生,肆业于湘乡涟滨书院。这个名字似乎有些别扭。但他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先生之言:从前种种,臂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这个说法是合情合理,也是一种自我宣示和价值取向。但有人评价,这恰恰印证了他的稚嫩与卖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八年(1838年),28岁的他会试取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正总裁为大学士穆彰阿,二人遂有师生之谊。嫌其名太俗,令其改名国藩,寓意深远。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久经磨砺的他,果然没有辜负曾国藩这个名字,成了国之藩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时改名不乏其人,也往往是寄予厚望。郑成功原名郑森。因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赏识其才干,赐姓“朱”,改名“成功”,即“朱成功”(民间称“国姓爷”),寓意“抗清成功”,赋予其收复河山的使命与期望。林则徐原名林元抚。据载,他出生时,父亲林宾日见福建巡抚徐嗣曾从门前经过,为盼儿子日后能像徐嗣曾一样有所作为,故将原定名字改名“则徐”,“则”有“以……为准则”之意,寄托了对其仕途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字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标杆,也可以说是一个品牌。改名多与个人志向、时代背景或礼教规范相关,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