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基层治理中,不同地区干部面对"禁止吃喝"规定的差异化实践引发了广泛讨论。以河南驻村书记董桂林和重庆区委书记为例,两者行为虽表面相似,但动机和效果存在本质差异:</h3></br><h3>河南"蹭饭书记"的群众工作创新</h3></br><h3>董桂林通过自带碗筷、携带慰问品(面粉/鸡蛋等)入户"蹭饭",实则为打破干群隔阂的调研方式。其短视频记录与村民同吃面条的场景,既了解民生需求,又为当地特产带货,收益全部归入村集体账户。<br></br>人民日报点赞这种"把申论写在大地上"的实践,认为其通过"饭桌社交"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带动187万粉丝关注乡村发展。<br></br><br></br>重庆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近期自费请客下馆子的行为引发广泛关注,其示范效应在基层治理与消费提振层面展现出多重价值:</h3></br><h3>一、行为合规性解析<br></br>支付方式:两桌消费1100元为个人支付,账单公开并接受商家"抹零8元",明确区分于公款消费或利益输送。<br></br>参与对象:宴请人大代表、劳模、创业者等一二三产业代表,聚焦营商环境交流,非公务接待范畴。<br></br>场所选择:街边小店就餐,规避高档会所敏感区域,符合纪律要求。</h3></br><h3>二、治理创新意义</h3></br><h3>政策边界示范:通过"晒账单"直观界定违规吃喝与正常消费的差异,缓解基层干部"不敢消费"的寒蝉效应。<br></br>经济提振实践:将"带头消费"纳入区域经济工作部署,形成"机关带动—市场活跃—民生改善"的传导链条。<br></br>干群关系重构:以"烟火气"消解刻板印象,推动公职人员消费行为去敏感化。</h3></br><h3> 有效的工作方法应像董桂林案例所示:既保持纪律红线,又创新联系群众形式。其"小猪佩奇碗+土特产带货"模式,将传统走访转化为可传播的共情实践,形成"饭桌-橱窗-产业"的良性循环。高洪波案例告诉公众,中央政策不是禁止吃喝,而是禁止违规吃喝!<br></br>新时代需要新的干群关系,这两个干部在工作中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新工作方法,搞活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干群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获得了一致好评!党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他们不谋私利,不损人利己,都会获得肯定的!</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nZGkGoCHjnj5x4wHkMVy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