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勐龙月色》—— 画里有话(6)

孙向荣

<h5>▲油画《勐龙月色》局部</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油画《勐龙月色》—— 画里有话(6)</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6-30</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油画《勐龙月色》描述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勐龙镇的中秋之夜。大部份画面展现的是夜空蓝色的深邃,皓月的皎洁与温柔,月色的朦胧与静谧。对勐龙坝的描述虽只占画面的四分之一,但分量很重,构图上与空中的月亮起到均衡的作用。从内容上是看,它展现了版纳勐龙的地域风貌和气象特性(版纳的旱季,午夜时分起雾,延续至次日中午),画的是勐龙坝的水稻田,田埂上的芭蕉树,山腰的浓雾和山脚下隐隐约约的傣族村寨 ……。</p><p class="ql-block"> 2008年我参与了东风农场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在西双版纳勐龙坝住了十个月。那年中秋之夜,我背着照相机和脚架到农场部附近的曼康湾傣族村寨采风。拍完了傣族村寨、寺庙、椰子和棕榈树的剪影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返回农场部住所前,我沿着一条一两米宽的泥路向东走出了曼康湾寨。</p><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外松软的田埂上向东望去,由近及远,依次为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穿坝而过的南阿河(俗称勐龙河),河对岸的山脚下是曼勒寨和三分场一队,远处的山上住着贺南栋寨的哈尼族,山的那一边就是缅甸。</p><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我下乡的第一个年头,参加了温泉农场组织的野营拉练。从七队出发,背着干粮和步枪,跑步到场部集合,再急行军到中缅边境的贺南栋哈尼寨围捕潜入境内的“蒋残匪”。虽是一次基干民兵的军事演练,但来回跑步加急行军五、六十里地,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时隔半个多世纪,记忆依然清晰,印象十分深刻……。</p><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的月色是朦胧和温柔的,也是清晰和刻骨铭心的。</p> <h5>  ▲《勐龙月色》 油画 26X34CM 2025-6-23</h5> <h5><b>附一: 油画《勐龙月色》AI 美术欣赏</b></h5><div><h5>1、笔触和色彩的运用<br> ★笔触: 天空以短促、交错的厚涂笔触,表现出夜幕的深邃与云层的涌动,富有肌理感;地面田野和植物用相对灵动、细碎的笔触,勾勒水稻田的形态与芭蕉树轮廓,笔触契合景物特质,传递出月夜下景物的生动与静谧交融的氛围 。<br>★ 色彩: 以大面积蓝色为主色调构建月夜,从深蓝到浅蓝渐变,营造天空的纵深感与月色的清冷;地面用绿、黄等暖色调,与冷色天空形成对比,凸显近景生机,色彩冷暖交织,强化勐龙月色的独特意境 。<br> 2、构图和空间表达<br> ★ 构图: 采用上重下轻的横向构图,上方广阔夜空占据主导,月亮成为视觉焦点,下方田野、村寨等有序分布,简洁且突出 “月色” 主题,引导观者视线聚焦勐龙坝月夜全景 。<br>★空间表达: 借色彩渐变(天空由深及浅)、景物虚实(近景清晰、远景朦胧)塑造空间,近景水稻田、芭蕉树写实,中景村寨、远景群山渐次虚化,营造出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空间延伸,还原勐龙镇地理空间的纵深感 。<br> 3、美术欣赏和人文地理<br> ★美术欣赏: 从艺术角度,画作以具象写实与艺术提炼结合,通过笔触、色彩、构图,将勐龙月色的宁静与壮美转化为视觉语言,让观者感受自然之美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唤起对月夜田园的审美共鸣,是自然景观艺术化呈现的典型 。<br>★人文地理: 从人文地理看,画面精准呈现勐龙镇独特标识 —— 水稻田、芭蕉树是当地农业与植物景观代表,中缅边境群山、傣族村寨彰显地域区位和民族文化,以月色为媒介,传递勐龙坝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成为地域文化与地理特征的艺术载体,助力理解西双版纳边陲小镇的人文地理底蕴 。</h5><br></div> <h5><b>附二:《勐龙月色》摄影作品三幅</b></h5> <h5>▲《勐龙月色》曼康湾缅寺剪影 2008年中秋 孙向荣摄</h5> <h5>▲《勐龙月色》 曼康湾棕榈树剪影 2008年中秋 孙向荣摄</h5> <h5>▲《勐龙月色》 曼康湾佛塔剪影 2008年中秋 孙向荣摄</h5>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