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eqwy2u"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三章《变形论》3.02(3)</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中国古来的艺术变形论(4)</b></p><p class="ql-block">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中说:“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10]意思说,讲道理必须符合常情实际,体验生活必须有真实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用艺术手段变各种生活为艺术,达到表现生活真实的目的。他谈的也是艺术对生活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刘昼《刘子》一书中《正赏》篇所谈到的有:知识水平引起的变形,视觉差异引起的变形,环境影响造成的变形,甚至,以真为假、以假当真的心理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王维《山水诀》中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显于笔下。” [11]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说:“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昭。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 [12]朱景玄和王维谈的是同一个意思:将生活变成图画,即艺术对生活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13]又说:“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14] 他说的是在不同季节、气候、环境中自然和视觉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金圣叹说:“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 [15] 李渔《闲情偶寄》中说:“《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牛氏所说之月,可移一句于伯喈,伯喈所说之月,可挪一字于牛氏乎?夫妻二人之语,犹不可挪移混用,况他人乎?” [16]金圣叹和李渔二人谈的一样,由于人心的不同使物变形,也即是艺术的变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98页,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1] 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第4页,1960年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2] 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第286页,1960年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3] [14] [宋] 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201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5] [清] 金圣叹:《金圣叹全集》卷2《杜诗解・漫兴九首》,1985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6]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选自《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第27页,1959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叶升龙画论·第三章《变形论》3.02(5)即将发布,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