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乌、婺、务——中国婺学与“中华易源”的易象思维观照

东篱把酒

<h3> 施怀德</h3> <h3>2024年11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其成考察浙江浦江上山、义乌桥头遗址,有感于万年上山文化人文积淀之深厚、陶文“太阳纹”“五字纹”“易卦纹”等阴阳二元思维萌发之初始,欣然题词:“人文肇始,中华易源。”中国婺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分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哲学智慧。其思想内核与万年上山“中华易源”的易象思维紧密相连,从“巫(上山彩陶文)、乌(金乌、太阳神鸟;乌伤——乌上,东方“太阳部落”太阳升起的地方)、婺(“金星与婺女争华”)、务(“经世致用,明理躬行,求真务实”之婺州“务实之学”)”四字的谐音与内涵中,可窥见一斑。这四字不仅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密码,更为中国婺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源泉,体现了中国婺学与“中华易源”之间的深刻关联。</h3> <h3>“巫”为万年上山彩陶文,是万年上山“尞五”祀俗、阴阳二元思维的陶文印记和文化折射。在上山文化中,“巫”是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稻祖太阳神”伏羲)的重要角色,体现了上山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阴阳规律的初步认知。这种阴阳二元思维,是“中华易源”的核心观念之一,《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深刻阐释了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婺学深受其影响,秉持着阴阳平衡的思维方式,如吕祖谦调和朱熹与陆九渊之学,以易道“阴阳交感”为方法论,实现思想资源的优化整合,体现了婺学“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恰似阴阳二气相辅相成,成就天地和谐。</h3> <h3>“乌”为万年上山“太阳部落”太阳神鸟和太阳之象征,也是“日月”印记、“阴阳”符号、“羲娲”文化之象征。太阳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源泉,上山人通过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形成了对自然时序和宇宙变化的认知。这与《周易》中对天道运行的关注相一致,天道蕴含着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中国婺学强调“求真务实”,追求真理如天道运行般客观、恒常,如何基、王柏等学者对经典文本的考据与辨伪,正是对天道真理的探寻,体现了婺学与“乌”所代表的天道之学的契合。</h3> <h3>“婺”既是“金星与婺女”的阴阳象征,也是“文武(矛)之道,一张一弛”的文化与武功象征。从易象思维来看,“婺”体现了阴阳的平衡与变化,以及文武、刚柔等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中国婺学在发展过程中,兼具文化传承与经世致用之特质,既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教育,又强调事功实践和社会治理,呈现出“文武兼修”的特点。如吕祖谦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将史学考据与经义阐发结合,既蕴含着文化之“文”,又体现了经世之“武”,是“婺”所代表的阴阳、文武之学在学术实践中的体现。</h3> <h3>“务”亦为文化与武功之象征,更为中国婺学“经世致用(人),明理躬行(地),求真务实(天)”之婺州“务实之学”和天地人“三才”之学的象征。“务”强调实践与行动,这与中国婺学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婺学以“经世致用”为重要理念,强调学问需服务于社会治理,体现对“人”的实践理性的追求;“明理躬行”则注重知行合一,与大地承载万物的务实性呼应,对应“地”道;“求真务实”追求客观真理,如同天道运行,对应“天”道。吕祖谦主持“丽泽书院”,编纂《历代制度详说》,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治国方略,正是“务”所代表的“三才”之学在婺学中的实践。</h3> <h3>从“巫、乌、婺、务”到中国婺学,是一个从古老文化源头到具体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过程,贯穿其中的是“中华易源”的易象思维。中国婺学以易道“阴阳二元”思维为根基,通过“兼容并包、义利并举、天地并育”的学术实践,构建了动态平衡的哲学体系,实现了“理”与“用”的贯通。</h3> <h3>在当代社会,深入挖掘中国婺学与“中华易源”的内在联系,观照“巫、乌、婺、务”所蕴含的易象思维,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婺学从“地域文化遗产”向“全球思想资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为金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也能为全球治理与文明对话提供独特的东方智慧,让中国婺学这一古老的学术流派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作者为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