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一前夕,即2025年6月28日,我随大罗山户外、瓯海区慈善总会、神鹰义工队,共计130人,踏上了平阳鳌江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此行名为"重走红军路·情系老区义诊慈善行",却在不经意间,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拂去了历史的厚重烟尘。</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义诊活动已在陈在华励志教育馆和鳌江小学校史馆同时展开。市眼视光医院的博士团队、温州牙博士医院的专家、温医大附一院耳鼻喉科教授主任医师、温医大附二院骨科主任医师、永嘉医院主治医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等,在老区村民面前摆开了阵势。那些布满皱纹的脸上,先是犹疑,继而舒展,最后绽放出感激的笑容。一位老妪拉着眼科医生的手,絮絮叨叨说着眼睛模糊了多少年,今日终于能看清孙子的脸了。大罗山户外理发师团队的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老人们灰白的头发便整齐利落起来。温州市登山协会的自救心肺复苏演示,引来阵阵惊叹。这些场景,与八十年前鳌江小学师生抗日救亡的身影,在时空中奇妙地重叠。</p> <p class="ql-block">鳌江小学赵崇洁主编的党课,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讲述梅康等革命先烈在鳌江小学开展抗日救亡的事迹时,窗外蝉鸣阵阵,仿佛历史的回声。那些故事里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黄土,但他们播下的火种,仍在今日的义诊活动中燃烧。</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鳌江大地骄阳似火。部分队员头顶烈日,开启了鳌江钱仓山的重走红军路活动。</p><p class="ql-block">钱仓,古时就是著名的军镇,其所在的钱仓山,又名凤山,状元山,位于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高约400米,以岩石为体,重岩互迭,壁立千寻,自古便是南部名山。具有千百年历史,拥有宋塔、钱王一宿楼、动静石、起相岩、元儒史伯璇墓、金钿会起义旧址等景点。明代方鹏游记中记载凤山"多巨石,或覆如屋,或仰如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卧虎。其色皆如墨泼,间有纹理,如玉如雪,莹洁可爱"。早年,梅康烈士他们就利用钱仓山这特殊的地理条件,经常穿行于期间,为革命事业而奔波。</p> <p class="ql-block">旅游大巴停靠在城隍道院道坦。只见城隍道院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闪烁着古老的光泽,香火缭绕中,道教的清静无为与革命的慷慨激昂形成奇妙的对话。道院的西边矗立着宝胜寺双塔,历经千年风雨,成为钱仓历史文化的标志。据历史记载,双塔建于宋朝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两塔大小相同,系六面五级,实心的砖塔,高16米,塔基直径约4米,两塔相距11.8米,均有倾斜。两塔每层壶门内各有佛龛,龛内原各有泥浇佛像一尊,恣态各异。1963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默矗立的宝塔,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风云变幻。明代方鹏笔下"如怒猊卧虎"的巨石,如今依然以亘古不变的姿态迎接着游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脚仰望,钱仓山的巨石阵奇崛峥嵘,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山石间那个巨大的"佛"字,苍劲古朴,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召唤。两块形似海豚的巨石相依而立,投下如蛤蟆般的奇异影子,在这般鬼斧神工的造化面前,难怪古人会在此修建凤山寺,想必也是被这天地间的灵韵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我与潘益平离开团队,另辟蹊径。拨开丛生的杂草,沿着右侧的小径向上攀登,忽见一块龟裂的巨石横卧道旁,形似一位匍匐跪拜的老僧,褶皱的石纹勾勒出虔诚的姿态,令人不禁肃然。约莫四十分钟后,我们登顶远眺,一块菱形的巨石巍然矗立,仿佛被某种无形的神力牵引,稳稳地悬于天地之间。奇妙的是,或许因众人心有所感,如今巨石旁正在修建两座亭阁,似要为这奇观增添几分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俯瞰山下,山坳中的一汪碧池与清华寺相映成趣,宛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寺庙四周怪石嶙峋,有的如神兽镇守,有的似众生听法,千万年来凝固成永恒的姿态,静默诉说着自然的玄妙与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钱仓山半山麓的清华寺,是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寺院。盛时住僧众多,历经百年沧桑,几度兴废。原有的寺院已荡然无存,直至1991年有僧人月照法师来此发心重建三间三圣殿,天王殿至今。清华寺四周,重峦叠嶂,树木茂盛,石泉长流,风景幽美,前有罗汉洞,钟鼓岩,后有透天洞,三叠岩,是一个安心办道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清华寺现住持释悟道法师,慈悲弘法,身体力行,自渡渡他。2016年秋,从淸华寺三步一拜朝拜菩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发愿重建清华寺,恢复古道场,弘法渡众。感得宁波谛尊居士等众发心信徒,捐赠一尊全铜9米9地藏王菩萨立像安住于清华寺。以地藏王菩萨之加持力,来招感十方有缘众生,共同来护持三宝清净道场。</p> <p class="ql-block">离开清华寺,途中巧遇罗山好汉和天空,因“天空”乃大罗山户外的金牌断后,故他要继续紧跟大部队。于是我与罗山好汉、潘益平绕道下山去钱仓山最为著名的摇动岩。</p> <p class="ql-block">在那离山脚约三百步的山坡上,林木掩映间卧着一块形似巨龟的奇石。它伸长脖颈,面朝城隍道院,仿佛在奋力游向道院,又似凝神聆听道法。待我走近细看,才发现这"石龟"竟是由两块巨石相依而成。东侧底部有一处空穴,我试着攀上空穴,坐在南边的石头上,双脚抵住北侧的巨石用力一蹬——令人惊异的是,那看似稳如泰山的十余吨巨石竟微微晃动,石缝间隐约透出一线天光。</p><p class="ql-block">难怪清代诗人袁枚曾在此写下:"两石相倚眠,隆隆万钧响。十手推不摇,一足蹴乃动。"原来这巨石看似岿然不动,实则暗藏玄机,只需找准支点,轻轻一触,便能撼动其平衡。此刻,石壁上"动静随缘"四字忽然有了深意——世间万物,动与静不过一念之间。看似稳固的,或许只需一个契机便会动摇;而看似轻盈的,也可能蕴藏不可撼动的力量。这石龟静卧山中,却在动静之间,道尽了人生真谛。</p> <p class="ql-block">龙虎岩下,金钱会起义的历史烟云被重新拨开。1861年赵起在此揭竿而起的身影,与红军长征的足迹交织在一起。陈列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农民起义的悲壮与革命理想的高远。站在起义旧址,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声穿透时空而来。</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阳光将钱仓山的奇石染成金色。那些如屋如舟、如林如兽的巨石,在晚霞中更显神奇。一块形似老鹰的巨石振翅欲飞,另一处则如群仙聚会,姿态各异。最妙的是一处天然形成的石门,穿过时凉风习习,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大巴上,我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山影,思绪万千。这一日的行程,从义诊服务的现实关怀,到重走红军路的历史追寻,再到奇石古刹的文化浸润,构成了一次完整的精神之旅。千年的道教文化、百年的革命热血、当下的慈善爱心,在这片土地上水乳交融。</p> <p class="ql-block">历史如烟尘,终会散去;但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记忆、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将永远留存。拂去千年烟尘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未来的方向。在七一前夕的平阳行中,我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也找到了前行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