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宝荣老师笔下的诗与雁</p><p class="ql-block"> 文/邓治平</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很多画家都喜欢画大雁,但是,画的好的画家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位:一位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朱耷;一位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边芦雁”的边寿民;还有一位就是活跃在当今画坛上的画家张宝荣老师。</p><p class="ql-block"> 朱耷画的大雁造型准确,笔墨灵动,画意深远,表现出他撇开世俗,从皇族后裔到一代画圣的心路历程;边寿民画的大雁苍劲浑厚,雅俗共赏,不管是在芦苇下暂歇,或是在觅食嬉戏,或是在空中飞翔,均能让你感悟到那种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张宝荣老师画的大雁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有古、有今、有已。有古是有古人的笔墨韵味;有今是有今人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审美追求;有己是有自己对中国现代绘画的理解与认识。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画家只有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创新,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才有可能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数十年的绘画经验让他深刻感悟到:“习画容易,要想画出自己的风格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值得庆幸的是,张宝荣老师笔下的大雁,已经完全有了他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支撑中国画的核心,除了画家的笔墨功夫外,文化修养也很重要。会欣赏中国画的人只要是看画,便可知道画作者读了多少书,文化底蕴如何。在中国美术史上能够站稳脚跟的画家都是有文化的画家。边寿民好在画上题诗,张宝荣老师亦是如此,没有文化的画家是做不到的。纵观当今画坛,能在画上题诗的画家是少之又少,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画家更是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边寿民《芦雁图》</p> <p class="ql-block"> “于陵于陆羽缤纷,岂逐菰蒲野鹜群。昨日秋风看矫翮,一行冲破碧天云。”这是边寿民题在扇面画《芦雁图》上的一首小诗。他在扇面画上画了两只大雁和一片芦苇,这首小诗就题在芦苇的左上方。大雁羽毛丰美,姿态高雅,它在画者的心中并非是一般的水鸟,而是那些栖息在菰蒲丛中的野鸭无法相比的。这也许正是大雁不屑与野鸭为伍,画者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原因所在。此诗文笔蕴藉,情感充盈,不仅表述了大雁外在的美,而且深藏着画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深藏着画者对人生之目标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张宝荣《芦塘秋韵》</p> <p class="ql-block">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做过统计,张宝荣老师带有题画诗的作品多达50余幅。除去有几首诗是题在喜鹊、牡丹、鸡冠花等作品上的之外,其余的诗均与大雁有关。爱雁、咏雁、画雁,这一点很像是边寿民。在我的眼里,二位笔下的诗与雁不但具有超凡的艺术价值,更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学养。边寿民的题画诗大多是受了苏轼的影响。苏轼即是文人画的倡导者,又被誉为是名冠古今的文学巨匠,边寿民在作画题诗时经常借用苏轼的诗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张宝荣老师创作的大雁和题画诗是把苏轼的诗画理念,边寿民的诗画意趣和他自己对诗画的理解融合在了一起。中国画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后人要想在创意上有所突破的确不易,没有传统功力的画家是做不到的。事实证明,有传统功力的画家也未必能够做到,这就要看一个人的悟性了。常言道,从艺之人天赋一定要高于勤奋,只有勤奋没有天赋是不行的。反过来讲,只有天赋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张宝荣老师是一位既有天赋而又勤奋的画家。</p><p class="ql-block"> 2021年秋,张宝荣老师画了一幅大画,他为这幅大画取名为《芦塘秋韵》。在完成这幅大画之后,他借兴又提了一首诗: “江南最美是深秋,芦花如雪舞汀洲。尤爱群雁栖江岸,白云绕绕水悠悠。”当我欣赏这幅画和这首诗时,江南深秋的美景瞬间展现在我的眼前:一片片的芦苇花像飞雪一样在风中飘舞着,一群群由北而至的大雁在江岸栖息着,至于这些大雁的表情与动态,张宝荣老师虽然没有详细描述,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诗中“尤爱”这两个字深刻地体会到,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江南最美是深秋”的寓意了。在《芦塘秋韵》这幅画中,张宝荣老师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以及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特有的艺术风格。我觉得张宝荣老师笔下的芦苇、大雁,比起其他画家笔下的芦苇、大雁更简练,更随意,更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张宝荣《晴沙大雁》</p> <p class="ql-block"> “一轮明月照晴沙,大雁归来觅水洼。千里风尘掸不尽,双双敛羽卧芦花。”这是张宝荣老师题在《晴沙大雁》画上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秋日月光下的场景:秋风习习,月光灿灿,芦花飘舞,江水澈明,几只南归的大雁或是在相视,或是在对语,或是如诗所言,在寻找着让它们可以安心聚集的水洼。“千里风尘掸不尽,双双敛羽卧芦花。”在我看来,诗的后两句的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应该比前两句更为深刻。“掸不尽”三字全面概括了大雁南迁、转辗千里所付出的艰辛和不易。当人们看到一双双大雁敛起翅膀,无忧无虑地栖迟在芦花下面的时候,多少会感到一丝欣慰——它们终于到家了。这丝欣慰正是张宝荣老师对“明月”、“晴沙”、“大雁”、“水洼”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观其画气韵生动,情深意切;读其诗语气清晰,音韵畅达。《晴沙大雁》这幅画不愧是佳作也!</p><p class="ql-block"> 张宝荣老师笔下的诗与雁作品,有些是出自深思熟虑的创作,有些则是即兴的情感抒发,后者大约占其作品的80%左右。正是因为有了即兴的情感抒发,所以才有了张宝荣老师绘事的辉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坚信,这位重情重义的画家,在未来的岁月里会把更多、更美的诗与雁作品呈现给大家。祝张宝荣老师的艺术人生一天比一天光彩!</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日清晨于北京半笏园</p> <p class="ql-block">张宝荣艺术简历</p><p class="ql-block"> 张宝荣,男,汉族,1957年生于北京,现为职业画家。1974年偶识丹青,自学吴昌硕 、王铸九等大师笔墨。1982年至1985年为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画请柬封面。1995年拜著名画家郑克明先生为师 。1997年在北京、山东、成都、厦门等地参加联合巡展,作品先后被新华社、承德避暑山庄、井冈山博物馆、马来西亚华侨商会、泰国皇室收藏。现为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荣誉院士,山东东营金盾司法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光明日报印刷出版《张宝荣画集》。2018年任全国青少年书画专业考试评委。2019年任全国青年书画评选评委。中国书画家报、中华书画亚洲论坛、中国书画名家365、中国艺术等报刊杂志均有其作品刊登及评论介绍。</p> <p class="ql-block">张宝荣国画作品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