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自由行之昆明圆通寺

君君君

<p class="ql-block">在昆明这座充满烟火气与自然韵味的城市里,隐匿着一座寺院,它犹如城市的宁静心脏,跳动着历史的脉搏,散发着独特的宗教魅力,这便是圆通寺。踏入这片圣地,就如同开启一场探寻历史与文化交融的奇妙旅程。</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的圆通街,坐落在螺峰山下,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有着超过1200年的建寺历史,同时也是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它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最初名为“补陀罗寺”,“补陀罗”是梵文音译,意为“开着小白花的光明山”,这里是中国较早的观音菩萨道场,比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还要早100多年 。</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圆通寺,以独特的下坡中轴线和园林式佛寺闻名。这里融合大乘、上座部与藏传佛教,飞龙盘柱聆听佛经,文人墨客题刻留痕,将山水亭阁与宗教艺术完美交融,堪称西南佛教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外表壮丽,殿宇巍峨,佛像庄严,楼阁独特,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苍翠,吸引历代诗人墨客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的诗句,并被誉为“螺峰拥翠”、“螺峰叠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前身为补陀罗寺,存在了400多年,毁于元初的战火,寺宇成为废墟。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人用了18年的时间,在补陀罗寺废墟上重建规模较大的寺院,并更名为圆通寺。圆通寺建成后,改由汉传佛教禅宗的名僧主持,遂成为本地禅宗最早的丛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朝,圆通寺围入城内,并得到云南的最高统治者黔国公沐氏家族的特别关爱。圆通寺是沐氏做佛事的主要场所,沐氏也成为圆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家族多次捐资募资修葺扩建,圆通寺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吴三桂统治云南时作过一次较大的修葺,山门南移至今圆通街面,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和八角亭,奠定了今日圆通寺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青山层叠,绿树成荫,宝殿与彩坊相映成趣,水榭与长廊更是增添了几分雅致。在这繁忙的都市之中,圆通寺成为了一处独特的静谧之地,让人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四周的景色如同精心绘制的画卷,青山、碧水、彩玉、白桥、红亭与朱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内,高耸壮阔的圆通胜景坊、庄严肃穆的圆通宝殿、雅致的八角亭,以及国内独一无二的上座部佛教铜佛殿,共同构成了这里的独特景致。</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主体建筑包括圆通宝殿、八角亭以及“圆通胜境”牌坊等,它们的布局严谨对称,主题鲜明,既不繁杂又不失庄重。</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还融合了大乘、上座部和藏传佛教,以传说故事增添神秘色彩。这里汇集了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精华,让你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一次性领略到三大教派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游览圆通寺,是我云南自由行的第13站,昆明市区的第4站,时间为2025年4月27日一个暖阳的上午。此次云南自由行,重点在西双版纳,昆明作为往返中转站,因此,根据往返火车票预订的时间间隙游览,备选的景区,只做了简单的攻略,所以,还是先拍摄后补课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打车来到景区,跨过青石板铺就的圆通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飞檐斗拱的山门,这座山门便将城市喧嚣隔绝在外。</p><p class="ql-block">昆明圆通寺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 覆黄色琉璃瓦,明间门内所悬“圆通禅寺”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两侧,伫立着二座威武霸气的石狮,围绕石狮一周各设护栏,望柱上各有六个小石狮。</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其中“圆通”有三种意思。其一是俗家解释为通达事理,处事灵活的意思。其二是佛家解释的“圆”是“不偏不倚”,“通”是无所障碍,其含义是“觉慧周圆,通人法性,得无疑惑”。其三是圆通寺的“圆通”是观音的32个名号之一,观音也叫“圆通大士”。</p> <p class="ql-block">过山门,步入圆通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禅意的古代。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进山门后不是上坡,而是要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主殿地处寺院的最低点。</p> <p class="ql-block">山门门厅,高悬红底金字“人天福地”匾额,斗大的“福”字异常夺目,拾级正中是一块精美的祥龙丹壁石雕。</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是又一级下坡石阶,正中又是一块莲花丹碧石雕,最下方有石刻“菩提大道”四字。</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分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圆通胜境”牌坊,它由清朝平西王吴三桂于康熙七年(1668年)命人修建 ,“圆通胜境”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牌坊上雕龙画凤,与坊下青石刻融为一体,群龙狮虎或奔或卧,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圆通胜境牌坊上面木雕的八洞神仙、南极、三星均为道教神仙,道教众仙出现在圆通寺,则体现了云南宗教佛道并存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座四柱三门式牌坊,五墨彩画间藏着“九龙戏珠”的皇家气象。牌坊两面如同复制粘贴,“圆通胜境”四字,暗示着这里曾是南诏国的观音道场。</p> <p class="ql-block">牌坊飞檐翘角,仙人走兽排列,檐角铜铃轻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古刹的初创故事。</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基座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过“胜境”坊,是一个平台,平台围栏中间的栏板上书“普度含识”。倚栏眺望,下面就是寺院的最底处,大小殿宇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纵贯东、西两端的石制围栏,每个望柱上都雕有一座小石狮,平台的两端为石阶路口,从山门到平台的下坡石阶路称之为菩提大道。</p> <p class="ql-block">下石阶,往北走几步就是龙华宝殿。</p> <p class="ql-block">回头仰望,围栏另一面,正中栏板书“法雨宏施”,“胜境”坊前有一株高大的董棕。</p> <p class="ql-block">龙华宝殿是圆通寺的第一重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颇具明清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面檐下所悬“龙华宝殿”雕龙方额,颇有唐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龙华宝殿正中供奉一尊释迦太子说法像,高二米,纯铜铸成,为一九八四年泰国佛教界赠送中国佛教协会四尊释迦铜佛中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有威严峙立的四大天王,手持不同的法器分管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龙华宝殿南面是一座佛龛,佛龛内供奉着韦驮菩萨。</p> <p class="ql-block">过龙华宝殿回廊,豁然开朗处是半亩方塘,放生池呈“凹”字形布局,池中八角亭犹如一朵青莲破水而出。</p><p class="ql-block">放生池的二座三孔汉白玉石桥,石桥相连的是寺院标志性建筑的三大建筑,即龙华宝殿、八角亭、圆通宝殿。</p> <p class="ql-block">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八角亭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又称八角观音殿,是观音道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清康熙年间所建。四周有石廊环绕,南北有石桥相连,琉璃飞檐。</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前回望三孔石拱桥与龙华宝殿。</p><p class="ql-block">放生池中间两座三孔石桥,暗含佛教“普度众生”的妙旨,同时又把龙华宝殿、八角亭、圆通宝殿沿寺院中轴线连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与两侧的水榭曲廊一起,组成别具一格的全国罕见的“水苑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的放生池方正,中心是垂檐翘角,轻盈秀丽的八角亭,周围以水榭回廊环绕,令人仿佛置身园林之中。肃穆的佛教寺庙与轻松的园林风格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放生池一圈的护栏上,有一百多个小石狮,每一个小石狮都有独特的表情,古朴各异,甚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中央的八角亭金顶倒映水中,池内锦鲤游弋,动静结合间营造出“极乐世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桥之上,环顾方生池四周,水面倒映着古朴典雅的各殿建筑,微风拂过,涟漪将佛影揉碎成金箔万点。</p> <p class="ql-block">更妙的是,池畔假山叠翠,暗藏“曲径通幽”的园林智慧,让游人在移步换景间体悟“色空不二”的禅机。</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这座两层重檐的明代建筑,八面环以汉白玉栏杆,北面二层高悬“佛谷云深”字匾。</p> <p class="ql-block">正面的对联以“观”和“音”开头∶“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p> <p class="ql-block"> 侧联则以“圆”和“通”二字引首∶“圆满十方现千手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佛寺对联,引人入胜,虽似懂非懂但却想驻足多读上几遍。</p> <p class="ql-block">北面亭内供奉的二十四臂观音塑像,每只手掌心都刻有慧眼,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慈悲。</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的建筑风格独特,亭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八角亭南面二层高悬“常观自在”金匾。</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南面,还供奉着一尊玉观音像,法相庄严,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门楣挂着“度一切苦厄”匾额。</p> <p class="ql-block">  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很早就传入南诏国(云南大理),最初在洱海边落脚,成为云南佛教的主要信仰。补陀罗寺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观音道场,比著名的浙江普陀山要早一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补陀罗寺的佛教宗派虽然有所变迁,但作为观音道场,却始终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穿过八角亭,走过放生池上的三孔石桥,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宏大建筑巍然矗立,这便是圆通寺的核心,圆通宝殿。</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始建于元朝,后代虽多次修缮,但仍保持元朝的结构和风格,气势雄伟,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是中心正殿,面阔7间,重檐歇山式建筑。其琉瓦飞甍,梁柱粗壮,斗拱华丽,彩绘绚烂,气势宏阔。</p> <p class="ql-block">殿内,清代的泥塑释迦牟尼“三身佛”静静伫立,身旁的阿难和迦叶弟子肃然侍立,而立柱上的善财童子与龙女则栩栩如生,共同构成了一幅庄严而生动的佛教画卷。</p><p class="ql-block">中间应身释迦牟尼佛手持说法印。</p> <p class="ql-block">左为报身卢舍那佛结智拳印;右为法射毗卢遮那佛结禅定印,三尊佛像背光相连,形成“佛光普照”的视觉奇观。</p> <p class="ql-block">韦陀、伽蓝神关公立于殿中,是圆通寺造像配置的又一特色。据考,此二像原分别在天王殿、伽蓝殿中,二殿倒后,被移进了大殿。一般情形,护法护寺诸尊应在大殿之外,以韦陀、关公配对置于大殿的情形在南方寺院中也有。但此伽蓝神不持青龙偃月刀,双手作揖,不似关公。</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寺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两条盘柱聆听佛祖讲经的飞龙,形神兼备,活灵活现,龙各盘一柱,高十来米。二龙相向,舞爪咧须,作欲飞状。属于我国佛寺中的上乘泥塑珍品。</p> <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大水淹没寺院,佛像损坏。光绪年间重修佛像时,将大殿供奉的主尊改成了“三身佛”,但是,大殿并没有按常理改为“大雄宝殿”,仍然保留了“圆通宝殿”的名称,而且台前还站着观音菩萨的侍从,善财童子、龙女。所以就出现了观音殿供如来佛的奇观。圆通寺本为观音道场,观音寺怎么能没有观音?于是,观音菩萨便住进了大殿前的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中的佛像众多,大体上按照一般大雄宝殿的主次规矩排列供奉,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殿内主佛两侧有龙柱一对,高达10米,雕青黄二龙,舞爪裂须,作欲斗状。这种代表皇帝的符号出现在寺中,这在其他“大雄宝殿”内实属罕见。二是殿中佛教诸佛、菩萨、罗汉及道教众仙共处一堂,蔚为奇观。三是作为观音侍童的善财童子和龙女跻身如来堂前,保留着观音殿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在圆通宝殿前面的广场上,正中间是一座洁白无瑕的三足宝鼎。</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侧伫立着两座青灰色的经幢。</p> <p class="ql-block">大殿后的石崖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诗词题对。</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与文化结合,盘坤岩和普陀岩,名称各异,各有其意。元代时,它被称为普陀岩、衲霞屏等,名称各异,各有其意。</p> <p class="ql-block">在峭壁下的圆亭旁,有一砖砌高台,叫”咒蛟台”。</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与碑文‌:寺内保留多处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及题刻(如“水声琴韵古”),记录了寺庙的历史变迁与文人雅趣。‌‌</p> <p class="ql-block">崖壁“衲霞屏”三字,乃清康熙年间,云南总督范承勋所题。崖壁前砌筑水池,池中锦鲤鱼翔浅底。</p><p class="ql-block">采芝径道口的岩壁上凿有观音造像一龛,像已无存而龛窟尚在。</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的最高点是圆通山山顶的接引殿,而上山的“采芝径”,现已关闭,石崖边的一座小石坊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关公关云长石刻画像</p> <p class="ql-block">圆通山顶建有接引殿,为明代建筑。内塑西方接引阿弥陀佛,故名接引殿。今佛像无存,殿已移为他用。</p> <p class="ql-block">圆通禅寺,神奇殊胜,其中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寺内处处皆有内涵,处处皆透着智慧,沧海桑田皆纳于怀,使得圆通寺内汇聚灵气无数。</p> <p class="ql-block">“螺峰拥翠”纪事碑</p> <p class="ql-block">“法轮”石刻</p> <p class="ql-block">后人临摹刻画“吴道子”的观音碑刻。</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有一座袖珍小殿,供奉着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小乘佛寺铜佛殿是一座精美的泰式建筑,外观纤巧、流金溢彩。</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种满了香蕉,门前还有两头造型奇特的异兽。</p> <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泰式建筑风格的大殿以其鲜明的特色脱颖而出。它那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仿佛是在向天空诉说着佛的旨意;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每一片瓦片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整个大殿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殿身的装饰繁复而精美,雕刻着各种精美的佛教图案和神话故事,细腻的线条、生动的造型,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些图案和故事不仅是装饰,更是泰国佛教文化的生动展现,它们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铜佛殿”三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殿中供奉着泰王国佛教界赠送的释迦牟尼铜佛像。有一副为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傣族人刀述仁撰、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书写的对联简述了圆通寺的由来∶“衲霞屏下蛟楼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p> <p class="ql-block">这尊鎏金铜佛高3.13米,重4.7吨,体态轻盈,手臂浑圆,曲线流畅、面貌端庄,充分体现了南传佛教佛像特点。</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座泰式大殿,圆通寺的其他建筑也各具特色。整个寺院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典雅与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下,游览铜佛殿高台之前的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高台之下,墙壁之间,都充满着那份静谧和深邃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作为佛教文化的精粹,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它的肃穆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紧邻铜佛殿,这座两层建筑虽不对外开放,却藏有明代《大藏经》和南诏时期的贝叶经残卷。</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因为没有查到相关资料,特别让人迷惑,从拍摄角度来看,藏经楼应该是圆通宝殿的后殿二层,匾额才挂在后面。</p> <p class="ql-block">正中间开一门(但不能进入游览),只能看到一尊佛像,有资料表明:为观世音菩萨像是成男菩萨像,这是云南省唯一的男性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前仰望铜佛殿。</p><p class="ql-block">泰国佛教界赠送的这座释迦牟尼铜像以及修建的泰式大殿,不仅为圆通寺增添了独特的景观,也为昆明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泰国佛教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圆通古刹,风铃悠悠,精美瞬间。</p> <p class="ql-block">古刹风铃,一直都有着高傲的骨气和不屑一顾的姿态雄踞高处。世上美丽的相逢,莫过于风与风铃的相遇,风不止而铃不息。</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向庙顶,令人眼花缭乱,唯独那只风铃任凭风雨过,依旧悦耳动听招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举目眺望,圆通宝殿后面的制高点为接引殿,接引殿曾经是圆通寺的山门,现在不对外开放。因此不管是从曾经的山门,还是当今的山门进入圆通寺,它都是一个倒坡寺。</p> <p class="ql-block">紧邻圆通寺之东,屹立着一座庄严的“普光明殿”。此殿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庄严供奉之所,更被誉为密宗殿,其内神圣地供奉着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牟尼的法身。</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殿堂殿内中尊“摩诃古日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祖。</p> <p class="ql-block">殿内精心供奉着九尊金铜佛像,中央位置是释迦牟尼佛,两侧则分别是莲花生大师和宗喀巴大师的塑像。</p><p class="ql-block">莲花生大师,这位公元8世纪的印度高僧,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邀,远赴藏地传播佛法,历经52载,被尊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祖师。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此莲花生所传的密法被视为藏传佛教早期的珍贵教派。而宗喀巴大师,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其宗教理论“甘丹必鲁”被简称为“甘鲁”,这一教派也因此被称为“甘鲁派”,后演变为“格鲁派”。</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左尊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领袖宗喀巴,右尊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他们都是“祖师”级的高僧。</p> <p class="ql-block">虽然圆通寺是佛教寺院,但它更像是一座江南园林,随便定格一帧都似一幅古画。</p> <p class="ql-block">肃穆的佛教寺庙与轻松的园林风格浑然一体,高耸的假山,鲜艳的各种花卉,布置在殿宇围栏之中。</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圆通寺又不断进行了大修和增建,面貌焕然一新。其中,1990年建成小乘佛寺铜佛殿,后又在东边配殿增设藏传佛教的殿堂。这样,就把我国佛教的三大体系,汉语系佛教(大乘显宗)、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大乘密宗)汇聚一起,代表了云南佛教体系完备的特点。这在全国似乎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不仅以其独特之处吸引游客,更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上展现出其非凡魅力。如今的圆通寺,已然成为汉传、藏传、南传三大佛教派系交融的圣地,同时也是昆明市佛教协会的驻地。</p> <p class="ql-block">圆通禅院不仅是云南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更是一个集自然美景、宗教艺术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其独特的建筑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四季常青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昆明不可错过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圆通寺,马不停蹄,前往昆明的另一个著名寺院,昙华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