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荷兰国家博物馆

小苏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6月9号,到荷兰的第四天,我</span>们吃完早饭,就带上行李箱登上大巴,告别这次行程中唯一一个连住三天的酒店,去参观在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个项目,也是我们最想去的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远远看见了这座宏伟壮丽的建筑。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是荷兰最大、最负盛名的博物馆,坐落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就在梵高博物馆前面,附近还有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是荷兰国家级博物馆,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之一。据介绍,全荷兰的博物馆密度居世界第一,全国大约1000多座,令人咋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这座国家博物馆和梵高美术馆。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我们就参观了梵高美术馆,今天将去一探荷兰国立博物馆,很是期待,很是兴奋。荷兰国立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年无休,天天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由建筑师皮埃尔·库伊珀斯(Pierre Cuypers)设计,于1885年开放,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是一座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华丽宫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博物馆正下方的穹顶长廊进去,检票口在长廊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者颇多,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导游告诉说今天过节放假,所以人多。今天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圣灵节(Pentecost)‌,也称为‌五旬节‌或‌圣神降临节‌,它被定在复活节后的第50天。对西方人来说,这个节的重要性仅次于元旦和圣诞节。我们是外国团队,江苏国旅很早就为我们预定了门票,所以一到就放我们进入了大厅,没有排队。</p> <p class="ql-block">大厅装潢的简洁时尚,团友们都很欣赏</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摄影大师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还有好几座新文艺复兴式的人物雕塑。</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荷兰国家博物馆馆藏非常丰富,它拥有超过100万件藏品,长期展出约8000件,涵盖了从中世纪晚期到20世纪的荷兰艺术与历史,尤其以 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 的杰作闻名。</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有四层楼260多个陈列室, 包括绘画、雕塑、陶瓷、武器、服装、装饰工艺、荷兰历史等类别,其中绘画展品所占比例最大。最令人注目的是17世纪黄金时代的荷兰绘画,包括:伦勃朗、维米尔、弗朗思、哈尔斯等人的艺术𤇍作。人称:维米尔、梵高、伦勃朗是荷兰的三大世界级画家。伦勃朗的“夜巡”是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这张展馆分布图是我从荷兰回来后腾讯元宝提供给我的,但在参观时,由于博物馆的布局像一座十字形,荣誉画廊位于中心的二层高大厅,但其入口和通道从地面层开始,容易让人在楼层判断上产生错觉。尤其是外国游客常常不清楚正确的参观路线,我就是先看了1层楼的展厅,然后看了0层,再看了2层、3层,所以我在写作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按照路线图重新调整排列了我拍摄的这些油画和展品。</p> <p class="ql-block">地面层展厅(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p><p class="ql-block">聚焦中世纪宗教艺术与文艺复兴初期作品,感受北方画派的细腻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 《圣塞巴斯蒂安》 </p><p class="ql-block">作者: 荷兰乌得勒支工作室(作坊)</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 公元1500年 (文艺复兴时期)</p><p class="ql-block">•他是谁:他是公元3世纪罗马的一位军官,同时也是秘密的基督徒。因信仰被发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下令用乱箭将他处死。士兵们以为他已死便离去,但他被一位寡妇救活。然而他后来再次面见皇帝,谴责其暴行,最终被乱棍打死。</p><p class="ql-block">• 作者之谜 :这件雕塑的作者并非单一的艺术大师,而是来自于荷兰乌得勒支市的一个作坊(现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得勒支工作室”),</span>在那时,许多雕塑和艺术品都是由这样的集体创作的,他们承接教堂、礼拜堂的订单。虽然创作者的名字已湮没在历史中,但通过艺术风格分析,可以确定它来源于当时非常活跃和高产的乌得勒支流派。</p><p class="ql-block">• 艺术风格:这件作品创作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时期。它既保留了晚期哥特式艺术的某些虔诚和优雅,又开始展现出文艺复兴对人体结构和情感表达的更深入探索。雕塑对圣塞巴斯蒂安痛苦而宁静的神情、身体的姿态以及细节(如箭伤、捆绑的绳子)的处理都非常典型。</p> <p class="ql-block">画名:《玛格丽塔·范·埃克肖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文艺复兴时期北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span>扬·范·斯克雷尔</p><p class="ql-block"> 时间:约 1530年。</p><p class="ql-block">玛格丽塔·范·埃克是作者 的姐姐。扬·范·斯克雷尔极为崇拜范·埃克,因此为他的姐姐绘制了这幅肖像以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画名《好撒玛利亚人》</p><p class="ql-block">作者《好撒玛利亚人大师》,这是一个匿名代号,用于代指一位(或几位)活跃于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时间:1610年</p><p class="ql-block">内容:这幅画描绘了《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0:25-37)中耶稣讲述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爱自己的同胞比宗教信仰更为重要,是这幅画传达的信息,来自撒玛利亚的一个虔诚男子安慰了一个刚刚遭到暴力抢劫的人。圣经故事描述了两个犹太祭师路过这个濒临死亡的受害者的情景。通过将其中一个祭师(画面右侧前方)描绘成一个视而不见的基督教修道士,显然是在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天主教会进行批判。</p> <p class="ql-block">画名《莎乐美接受施洗者约翰的头颅》 </p><p class="ql-block">作者:荷兰黄金时代的著名画家 扬·亚当斯·科斯曼斯 (约1630-1681),他是当时阿姆斯特丹一位成功的肖像画和历史画家,但名气不如同时代的伦勃朗和维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约1665年。</p><p class="ql-block">描绘的内容:这幅画描绘了《圣经》中的一个著名且充满戏剧性的悲剧故事,根据《圣经·新约》记载,希律王娶了他兄弟的妻子希罗底,施洗者约翰指责这桩婚事是不道德的。希罗底因此怀恨在心。在一次宴会上,希律王被希罗底女儿莎乐美的舞蹈所迷惑,许诺可以给她任何她想要的东西。在母亲的教唆下,莎乐美索要施洗者约翰的头颅。希律王虽不情愿,但不得不履行诺言,下令将约翰斩首。</p><p class="ql-block">画面瞬间:科斯曼斯捕捉的正是莎乐美收到盛在盘子里的约翰头颅的那一刻。画中,莎乐美身穿华丽的绸缎长裙,姿态优雅甚至略带冷漠,从一个士兵手中接过银盘。盘子里正是施洗者约翰血淋淋的头颅。整个场景的光线集中在莎乐美和头颅上,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恐怖氛围和道德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画名:《圣伊丽莎白洪水的景象》</p><p class="ql-block">作者:圣伊丽莎白油画大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490~1495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全景式地记录了1421年11月19日之夜的圣伊丽莎白节大洪水,这场洪水使荷兰大部分地区带来了灾难,多德雷赫特地区尤为严重:23个村庄被淹没,2000余人丧生,幸存者们后来制作了这幅祭坛来纪念这场灾难,右侧是决堤的场景,左侧则是受损的多尔德雷赫特镇。</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其宏大的视角、真实的笔触和戏剧性的表现力,成为描绘这场国家级灾难最重要的视觉作品,深刻地体现了荷兰人民与海洋抗争的漫长历史和坚韧精神。</p> <p class="ql-block">雕塑:《悔恨中的彼得》</p><p class="ql-block">作者:威廉·范·德·弗斯特(约 1584 ~</p><p class="ql-block">1642 年)</p><p class="ql-block">时间:约1635年</p><p class="ql-block">1. 艺术风格:范·德·弗斯特是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雕塑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生动的动态表现著称。《悔恨中的彼得》通过圣彼得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深刻传达了宗教忏悔的主题。</p><p class="ql-block">2. 历史背景:该创作源于基督教经典故事——使徒彼得在否认耶稣后深感懊悔(《马太福音》26:75)。雕塑通过巴洛克风格的戏剧性手法,强化了人物的内心冲突。</p><p class="ql-block">3. 馆藏意义:这件作品是荷兰黄金时代宗教雕塑的典范,体现了当时艺术对人性与信仰的深入探索。</p> <p class="ql-block">画名《耶西之树的雕像》</p><p class="ql-block">画家: 扬·莫斯塔特</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创作于约1500-1515年,属于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荷兰画家开始更注重细节的描绘、象征意义和内在的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其核心主题是描绘耶稣基督的家谱,源自《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个预言:</p><p class="ql-block">“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 《以赛亚书》 11:1</p><p class="ql-block">• 耶西 是以色列大卫王的父亲,因此是耶稣基督在尘世间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画面的最底部,躺着入睡的是耶西。</p><p class="ql-block">• 从他的身体上生长出一棵家族树,树的枝干盘绕上升。</p><p class="ql-block">• 树上坐着耶稣的历代祖先,主要是犹太国的各位国王(大卫、所罗门等)。</p><p class="ql-block">• 树的顶端是圣母玛利亚,她的怀中抱着婴儿耶稣。</p><p class="ql-block">• 整个构图象征着耶稣的“王族血脉”从耶西开始,经过大卫王朝,最终在耶稣身上得以实现和升华,确认了他作为“弥赛亚”(救世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独特之处:他将整个耶西之树场景放置在一个古典雕塑的形式中。画中的人物看起来像是灰白色的石雕,被安置在一个壁龛里,而背景则是真实的自然风景和 (同时代)的人物。这种“画中画”、“雕像中的故事”的手法非常精巧,展现了画家的创意和技巧。</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歇一会</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馆(18世纪~19世纪)</p> <p class="ql-block">画名:《蓝色的花田》</p><p class="ql-block">作者: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7年春</p> <p class="ql-block">展品:花瓶</p><p class="ql-block">制造:塞夫勒斯瓷器工厂</p><p class="ql-block">彩绘设计:莱昂纳德·格布勒(1883-192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塞夫勒斯的瓷器工厂(1738年),始终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吸引现代艺术家,确保了新鲜、现代设计的供应。这款高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花瓶是</span>塞夫勒斯创新工艺的精美典范。白色和紫色的铁线莲与赭色蓟花的装饰,以及底部装饰围栏上的蝴蝶,都反映出当时极受欢迎的日式艺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画名:《草地景观与牛群》</p><p class="ql-block">作者:威廉·罗洛夫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0年</p> <p class="ql-block">画名:《在维尔附近的风车》或《弗雷兰的风车》</p><p class="ql-block">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罗·约瑟夫·康斯坦丁·加布里埃尔</span></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大约1889年</p><p class="ql-block">画家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幅画完美体现了海牙画派的风格:忠实而诗意地捕捉荷兰的乡村光线与氛围,平静、祥和,带有一丝淡淡的忧郁。</p> <p class="ql-block">画名:《快乐的女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span> 扬·斯蒂恩 的 </p><p class="ql-block">时间:1668年</p> <p class="ql-block">画名:《文学课》</p><p class="ql-block">作者:布拉米内·胡布雷赫特</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6年</p> <p class="ql-block">画名:《自画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文森特·梵高</span>(1853-1890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 1887年</p><p class="ql-block">• 背景介绍:</p><p class="ql-block">这幅自画像是梵高在巴黎时期创作的。当时他深受印象派和点彩画派的影响,画面色彩明亮,笔触短促而富有活力。与他后来在阿尔勒时期创作的更为著名的自画像相比,这幅作品显得更加都市化和实验性。画中的他穿着深色外套,背景是快速点画的笔触,代表了他艺术风格的重大转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麦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文森特•梵高</span>(1853-1890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 1887年中期 (约7-9月)</p><p class="ql-block">背景介绍:这幅画创作于梵高在巴黎的时期。与他后来在阿尔勒画的那些更有名的、在旋涡状天空下的麦田不同,这幅巴黎时期的《麦田》场景相对平静,更侧重于表现色彩和笔触的实验。画面中金黄色的麦田与蓝紫色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笔触是短促、平行的碎笔,明显受到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点彩画法)的影响。它展现了梵高在巴黎吸收新技法后,艺术风格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p> <p class="ql-block">画名: 《圣保罗医院后的山路》</p><p class="ql-block">作者: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 1889年</p> <p class="ql-block">画名:《卡特维克的附近海》</p><p class="ql-block">作者:伊万·图罗普(1858-1928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7年</p><p class="ql-block">1885年,图罗普居住在布鲁塞尔,他是名为“LesVingt”(即“二十人”)的艺术家团体的成员。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古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库尔贝经常使用调色刀作画,两年后图罗普创作了这幅海景画和其它一些画,画面效果逼真,仔细观察会发现它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色彩混合效果。</p> <p class="ql-block">画名:《依莎贝拉》</p><p class="ql-block">作者:西蒙•马里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6年</p><p class="ql-block">拍摄这张照片时,这位女孩大约12岁,马里斯为她创作了好几幅肖像,其中一些作品标题为依莎贝拉,包括这幅画作。这可能不是她的真实名字,因为模特通常使用化名。</p> <p class="ql-block">画名:《在海滩上的孩子们》 </p><p class="ql-block">作者:扬·亨德里克·魏森布鲁赫 (1824–1903年)</p><p class="ql-block">完成时间: 约1870–1875年。</p><p class="ql-block">背景与风格:</p><p class="ql-block">海牙画派:<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牙画派深受法国巴比松画派影响,致力于以真实、不理想化的方式捕捉荷兰的自然风光,尤其擅长表现广阔的天空、水面和光线。</span>魏森布鲁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荷兰海牙画派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快乐威斯”(Vrolijke Weis),尤其以他明亮、开阔的风景画和海景画著称。</span></p><p class="ql-block"> 光线与氛围:这幅画完美体现了他的风格。画面色调柔和但明亮,笔触洒脱而轻快,生动地捕捉了北海海岸线那种开阔、空气感和特定的光线效果。它没有讲述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而是捕捉了一个宁静、日常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它表达了对荷兰本土风景的热爱,以及一种平和、质朴的自然主义情怀。</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珍妮·萨玛丽小姐》或《戴帽子的女孩》</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约 1878 年</p><p class="ql-block">背景与解读</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年轻女士是珍妮·萨玛丽,她是当时巴黎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女演员。她以迷人的气质和红色的秀发而闻名。雷诺阿与她家是朋友,并为她创作了多幅肖像画,这一幅是最为轻松、俏皮和著名的。</p><p class="ql-block">它描绘了这位迷人的女演员,以其灿烂的色彩、灵动的笔触和捕捉瞬间情绪的能力,成为了印象派肖像画的巅峰之作之一。画中女子俏皮的姿态和明亮的笑容,完美诠释了雷诺阿所说的“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从这儿开始的一部分展品展示的是欧洲宫廷艺术</p> <p class="ql-block">画名:《情书》</p><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情书》</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669-1670年 之间</p> <p class="ql-block">画名:《滑铁卢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作者:扬·威廉·皮恩曼( 1779–1853)</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24年</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的决定性时刻。但它的焦点并非战争的混乱场面,而是胜利的瞬间。具体来说,它记录了荷兰奥兰治亲王,即后来的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在战斗中负伤后,仍收到盟军胜利捷报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画作的核心是英国威灵顿公爵。他骑着白马,刚刚得知胜利的消息,正脱下帽子向他的将士们致意。他是画面的绝对焦点和英雄。</p><p class="ql-block">他身旁的马车上,躺着受伤的荷兰奥兰治亲王(画面左下角),凸显了荷兰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p><p class="ql-block"> 远处背景中,可以看到拿破仑的法国军队正在溃退。</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这幅画是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为了纪念其子(即未来的威廉二世)在滑铁卢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以及荷兰军队在击败拿破仑中的重要作用而委托创作的。它不仅仅是一幅历史画,更是一件国家宣传品,用以提升新成立的荷兰王国的威望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2楼(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荣誉画廊)</p> <p class="ql-block">画名:《巴西奥林达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作者:费朗斯·扬兹·波斯特(1612-168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费朗斯·波斯特主要绘制和描绘风景和建筑,其中包括巴西伯南布哥地区沿海城镇奥林达的大教堂。当荷兰人征服该地区时,大教堂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前景中,作者描绘了一系列动物,包括一只猴子,一只树懒和一只食蚁兽。这个动物主题延续到了17世纪的画框中,这可能是波斯特自己设计的。</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食蚁兽和树懒</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二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展区,这个展区属于博物馆“荷兰历史展览”的一部分,聚焦于 17世纪和18世纪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简称VOC) 是其中的绝对主角</p><p class="ql-block">如玻璃橱柜里的瓷器、帆船模型、以及与其有关的那幅著名油画——都是这个展区的核心展品。这个展区生动地讲述了荷兰在17世纪黄金时代通过航海贸易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瓷器:橱柜里陈列的大量中国青花瓷和日本伊万里瓷,是VOC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背景:V商船从亚洲运回欧洲的最赚钱的货物除了香料,就是瓷器。这些瓷器在欧洲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您会看到很多瓷器是专门根据欧洲人的使用习惯(如啤酒杯、芥末瓶、烛台等)定制的外销瓷,这体现了全球贸易早期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b. 东印度商船模型(Het Scheepsmodel)</p><p class="ql-block">这是一艘精致的东印度商船(Spiegelretourschip)的模型。这种船是VOC用于在荷兰与亚洲之间进行贸易的标准商船。</p><p class="ql-block">背景:这个模型非常精确地展示了这种船只的结构:宽阔的货舱用于装载大量货物,多层的甲板,以及装备的火炮(用于防御海盗和敌对势力)。它是荷兰航海技术和商业实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 《“阿姆斯特丹”号、“德雷赫特”号和“霍伦”号东印度商船在荷兰海岸》</p><p class="ql-block">作者: 亚伯拉罕·斯托克,一位擅长描绘海景和城市风光的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完成时间: 约1700年</p><p class="ql-block">描绘内容: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三艘巨大的东印度商船正扬帆航行,驶向或离开荷兰的海港(可能是阿姆斯特丹)。画面充满了自豪感和力量感,展现了荷兰掌控全球海洋命脉的鼎盛时期。画中的船只与展厅里的船模型属于同一种类型,相互呼应。</p> <p class="ql-block">早期东印度公司的Logo </p> <p class="ql-block">画名:《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范·莱茵(1606-1669)</p><p class="ql-block">时间:1630年</p><p class="ql-block">向下倾斜的镜头中,圣经先知耶利米疲惫地用手支撑着头部,为被焚毁的耶路撒冷(左背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哀悼,预言的城市毁灭这是他曾经预言,画中最重要的部分—耶利米的人物—被描绘得极其精确,而他周围的环境则处理得较为简略,伦勃朗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增强了场景的戏剧性。</span></p> <p class="ql-block">画名:《石桥风景》</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范·莱茵(1606-1669)</p><p class="ql-block">时间:1638年</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只画过几幅风景画,大多是想象中的山景。尽管《石桥风景》包含了从现实中研究出来元素,但它可能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地方。这幅画的魔力源于其戏剧性的照明效果:一束阳光穿透云层,使得即将到来的风暴显得更加险恶。</p> <p class="ql-block">这扇门正对着的是荣誉画廊里另一幅描绘阿姆斯特丹公民卫队队员的集体画像</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公民卫队第四分队的宴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兰黄金时代另一位大师</span>巴托洛梅乌斯·范·德·赫尔斯特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时间:1648年</p><p class="ql-block">1. 【核心人物】:画中那位神态自信、将旗帜扛在肩上、坐在画面正中央的英俊男子,正是第四分队(Voetboog)的队长Cornelis Jansz. Witsen。他完全符合您“卫队长扛着队旗坐在当中”的描述。</p><p class="ql-block">2. 【同话题】:和《夜巡》一样,这也是一幅荷兰民兵群像画(Schuttersstuk),是当时阿姆斯特丹队为纪念1648年《明斯特和约》签署(结束八十年战争)而委托画家创作的。</p><p class="ql-block">3. 【构图对比】:与伦勃朗充满动感的《夜巡》截然不同,范·德·赫尔斯特采用了庄重、稳定、对称的宴会构图。人物们围坐桌前,姿态优雅,神情愉悦,展现了富足、繁荣与团结的城市形象。</p> <p class="ql-block">• 展品: 纹章长袍 或 葬礼长袍 ,准确地应表述为一件1647年为奥兰治亲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的国葬定制的、绣满家族纹章的奢华丝绸葬礼长袍。</p><p class="ql-block">• 制作: 约翰·斯莫特 ,他是当时海牙的一位著名丝绸商人、刺绣工和服装商。</p><p class="ql-block">• 制作时间: 1647年</p><p class="ql-block">• 关联事件: 这件长袍是专门为荷兰国父威廉·奥兰治(William the Silent)的儿子、共和国执政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于1647年5月10日在代尔夫特新教堂举行的盛大国葬而定制。</p><p class="ql-block">背景与历史故事(这才是它的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件长袍是荷兰黄金时代政治、社会和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彰显地位与权力: 在17世纪,这种华丽的纹章长袍并非日常衣物,而是在最隆重的仪式(如葬礼、就职典礼)中穿着的礼服。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视觉化地展示穿着者(或其代表)的崇高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p><p class="ql-block">• 纹章学意义: 长袍上绣满了奥兰治-拿骚家族的纹章。纹章是一种“视觉语言”,每一个元素都象征着家族的世系、领土和权威。在葬礼上,护送灵柩的贵族或官员穿着它,是一种对逝者及其家族荣耀的公开宣告和致敬。</p> <p class="ql-block">画名:《自画像》(22岁)</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范·莱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628年</p><p class="ql-block">即使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年轻艺术家,伦勃朗的艺术创作中也充满了实验精神,光线沿着他的颧骨流淌,而脸庞的其它部分则被隐形覆盖,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意识到这位人物正专注地凝视着我们,伦勃朗用他胸部的后部,在尚显湿润的颜料上勾勒,以覆盖他蓬松头发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画名:《年轻的伦勃朗》(23岁)</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范·莱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629年</p><p class="ql-block">1628年的伦勃朗刚刚从家乡莱顿来到艺术之都阿姆斯特丹不久,师从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了莱顿开设自己的画室。此时的他已经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并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声誉。</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已经清晰地展现了伦勃朗对光影的痴迷和非凡掌控力。他的脸从深色的背景中浮现,光线集中照亮了他的面部和颈部,创造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感和深度。这种技法深受卡拉瓦乔派的影响,但伦勃朗将其发展得更加柔和与心理化。</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巨幅画像《夜巡》了!</p><p class="ql-block">画名:《夜巡》</p><p class="ql-block">官方名称: 《弗兰斯·班宁·科克队长和威廉·范·鲁伊滕伯奇副手的连队》</p><p class="ql-block">作者: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 1642年</p><p class="ql-block">尺寸: 363 cm × 437 cm (巨大无比,占据了博物馆一整面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什么《夜巡》是“镇馆之宝”,我将元宝AI的介绍经过整理简化,分享给大家,有助于大家的全面了解,因为《夜巡》</span>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件革命性的、具有传奇故事的艺术杰作。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艺术史上的革命性突破</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彻底颠覆了传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人物一字排开,每人脸都清晰可见的“合照登记^照”。</span></p><p class="ql-block"> 他没有画一个静态的场景,而是捕捉了一个动态的瞬间。画中人物仿佛正在集合出发,鼓手在敲鼓,旗手在挥旗,队长和副手正在交谈,队伍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光影大师伦勃朗运用了他最擅长的明暗对照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暗对照法):</span>他用光线巧妙地引导观众的视线:最亮的光打在队长科克和副手鲁伊滕伯奇身上,他们是画面的绝对中心。其他成员则根据重要性分布在不同的光线下,有些人甚至半隐在阴影中。此处理方式创造了极强的戏剧效果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画面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主有次、有前有后、有动有静,形成一个复杂而和谐的整体。这种超越传统的构图方式让这幅团体肖像画拥有了历史画般的宏大叙事感。</p><p class="ql-block">2. 背后的传奇故事与争议</p><p class="ql-block">《夜巡》的传奇色彩也提高了它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名字的误会: 这幅画原本画的是白天的场景。但由于年久日深,画表面的清漆变黄变暗,加上可能还有烟尘覆盖,让后世误以为描绘的是夜晚。在1940年代的清洗修复后,人们才确认了它原本的光亮色调,但“夜巡”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早已经深入人心,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客户的不满: 这幅革命性的画作在当时却引发了争议。画中每位民兵都付了相同的钱,但有些人被放在显眼位置,有些人却被藏在阴影里甚至只露出半张脸。那些没被“公平”对待的成员非常不满,甚至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这件事也成为伦勃朗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3.这幅画命运多舛,历经磨难: </p><p class="ql-block">1715年,为了适应新的市政厅墙面,画作的四边被裁切掉(尤其是左边),导致构图失去了一些平衡(现在通过复制品可以知道原始构图)。</p><p class="ql-block">1975年,一名失业教师用刀在画布上划下了十几道Z字形的划痕。</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气候活动人士试图破坏画作(幸好有玻璃保护)。</p><p class="ql-block">这些事件都成为了《夜巡》历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4.对于荷兰国家博物馆和荷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国家象征: 《夜巡》是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巅峰的最杰出代表。它体现了那个时代荷兰市民社会的自信、繁荣和集体精神。</p><p class="ql-block">• 专属展厅: 荷兰国家博物馆为它设立了独一无二的“荣誉展厅”。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几乎都以这个展厅为终点和高潮。当你穿过一道道长廊,最终站在这幅巨作面前时,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p><p class="ql-block">• 持续的研究与保护: 博物馆为它启动了名为“夜巡行动”的长期科研与保护项目,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持续监测和分析画作状况,并曾当众进行修复工作,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其“镇馆之宝”地位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总结起来其镇馆之宝的地位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1. 艺术价值极高: 它是伦勃朗技术和美学革新的巅峰之作,改变了肖像画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 故事性极强: 从创作时的争议到后世经历的磨难,它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p><p class="ql-block">3. 象征意义巨大: 它是荷兰国宝,是民族骄傲和历史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4. 观展体验核心: 整个博物馆的参观体验都以它为最终目的地,给予了它最高规格的展示礼遇。</p><p class="ql-block">当你站在它面前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活的历史,一场光与影的戏剧,和一个天才艺术家超越时代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画名:《犹太新娘》</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梵·莱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span>时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665年至1669年</span></p><p class="ql-block">《犹太新娘》是荷兰黄金时代巨匠伦勃朗·梵·莱因于约1665年至166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杰作。</p><p class="ql-block">标题由来:画作原名并非《犹太新娘》,而是19世纪早期一位荷兰艺术评论家观看后,因画中人物服饰华丽,疑似犹太婚礼中的新人,便为其命名。实际人物身份至今不明,可能是伦勃朗的亲友或《圣经》中的夫妻(如以撒和利百加)。</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此作是伦勃朗晚年成熟期的代表作,以其标志性的厚涂技法和光影处理闻名。画中人物手势温柔交织,金色与红色色调浓郁,情感表现深刻,被誉为“用颜料雕刻出的肖像”。</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伦勃朗晚年生活坎坷(破产、丧偶),但艺术创作却进入巅峰期。这一时期他更注重内在情感的刻画,削弱叙事性,突出人性的温暖与庄严。</p><p class="ql-block">该画是荷兰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深受后世艺术家(如梵高)推崇。<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曾评价此画为"值得用十年寿命交换的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画名:《倒牛奶的女佣》</p><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年~1675)</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约 1657–1658 年</p><p class="ql-block">简介:这幅画是维米尔早期成熟风格的巅峰之作,甚至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以其惊人的写实主义、对光线和质感的精妙处理而闻名。画中女佣(其实更可能是一位家厨)正在倒牛奶,动作沉稳而专注。维米尔用厚重而明显的笔触(点画法)来描绘面包、竹篮等物品的质感,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出色。</p> <p class="ql-block">画名:《小街》</p><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年~1675)</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约 1657–1658 年</p><p class="ql-block">简介:有趣的是,这幅独特的城市风景画与《倒牛奶的女佣》创作于几乎同一时期。它在维米尔现存的作品中非常特殊,是其仅有的两幅已知的都市景观画之一(另一幅是《代尔夫特一景》)。画作描绘了代尔夫特一条普通街道的宁静一隅,构图精妙,色彩和谐,充满了宁静的日常生活气息。学者们甚至通过历史档案,基本确定了画中建筑的真实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第一幅:《海战》(De Zeeslag)</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兰海景画家 扬·亚伯拉罕斯·贝斯特(Jan Abrahamsz. Beerstraate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创作于约1653-1666年间</span></p><p class="ql-block"> 描绘了1653年8月8日海战的宏大混战场面,船只众多,全面展现战争的激烈程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幅:《特罗姆普之死》(De Dood van tromp)</p><p class="ql-block"> 聚焦于1653年8月10日荷兰海军统帅特罗姆普阵亡的瞬间,画面中心是他的旗舰,船只巨大且描绘精细,突出悲剧性事件。</p> <p class="ql-block">“威廉王子”号古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离结合上车的时间还有十几分钟,我们抓紧时间又去三楼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3楼(20世纪)</p><p class="ql-block">展品:《人与机器》</p><p class="ql-block">作者:马里努斯•约翰内斯•哈克(1871~1937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13年</p><p class="ql-block">这名爪哇男子赤身裸体、盘腿而坐,象征着殖民地。他膝上的现代柴油引擎暗指公司的贸易活动,以及荷兰希望为印度尼西亚带来的进步。该雕像现在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贸易公司门口,该公司是向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的公司</p> <p class="ql-block">1. 圣体盒 (Monstrance)</p><p class="ql-block">用途:<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体盒是</span>天主教重要圣器,用于在仪式中公开展示和供奉圣体(代表耶稣身体的面饼),供信徒瞻仰。它是“动态”和“向外”的。</p><p class="ql-block">设计:如一棵巨大的银色植物,从球根生长出藤蔓,托起中心放射光芒的圣体窗。</p><p class="ql-block">亮点:极具动感,用抽象自然的流动线条象征复活与永恒生命。</p> <p class="ql-block">2. 圣体显供台 (Tabernacle)</p><p class="ql-block">用途:安全存放圣体。这两件作品是一套圣器:显供台是“存放生命的宝库”,圣体盒是“展示生命的光芒”,共同展现了现代艺术与古老信仰的完美结合。和圣体是作为一整套礼仪圣器被设计和制作的。它们通常被视为一对共同诠释那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双子星”。</p><p class="ql-block">设计:像一个坚固的银色圣龛,门扉上刻有风格化的葡萄与麦穗图案。</p><p class="ql-block">亮点:用料奢华(银、象牙、珍珠母贝),造型稳重建筑化,象征永恒的守护与恩典之源。</p><p class="ql-block">它们的共同设计者:约翰内斯·卢多维克·马蒂斯</p><p class="ql-block">设计时间:1912-1914年</p><p class="ql-block">制作者:弗兰斯·齐洛的协会 (Atelier Frans Zwollo)</p> <p class="ql-block">结束这次美妙的参观经历的时间到了,大家在集合处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收获,与我而言,我认为探访和寻宝荷兰国家博物馆是每一位到访阿姆斯特丹的游客决不能错过的文化盛宴,它不仅仅是一座荷兰国家博物馆,更是一段穿越荷兰辉煌历史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心怀满足和喜悦告别了这座宏伟的艺术殿堂,长廊里一位学生模样的姑娘美妙动听的歌声为我们这次的寻宝参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