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font color="#ed2308"><b>## 双生花的命运叠印</b></font><br>在王家十二兄妹的大家庭里,我和二姐是被命运丝线紧紧缠绕的双生花。她仅长我两岁,岁月长河中,我们的人生轨迹如并行溪流,在时代的河床里,默默印刻相似的纹路。<br><br><font color="#ed2308"><b>### 童年:同巷求学的 “平行轨迹” </b></font><br>小时候,我们同读荷花塘小学。每天清晨,南京的老巷还浸在薄雾里,青石板路泛着清冷的光。二姐扎着利落的麻花辫,背着帆布书包大步流星走在前,我梳着娃娃头,攥着衣角怯生生跟在几步之后。窄巷幽长,巷口老槐树的枝桠横亘天空,二姐嫌我胆小,不肯并肩同行,可我们脚下的路,始终重叠。课间,她与姐妹淘在操场跳皮筋、打弹珠,笑声震得樟树叶簌簌飘落;我躲在教室角落,折纸飞机、画小人书,让幻想在纸页间疯长。 <br><br>8岁那年,妈妈给我们做了新衣服。我和二姐、四妹身着针脚细密的衣裳,在院子里留下合影。阳光倾泻而下,照亮我们的笑靥,谁能料到,这张相片会成为81年后,我对童年最珍贵的回望?如今二姐和六弟已离世,只剩我对着旧影,细数时光刻下的皱纹。 <br><br><br> 10岁生日,妈妈送我绿色绸旗袍,蝴蝶结颤巍巍立在肩头,一枚绿宝石戒指更让我仿若童话中的公主。妈妈带着我们去照相馆,二姐穿花裙,六弟套新童装,我们手拉手走在街上,引得路人频频侧目。照相馆的镁光灯一闪,童真被永远定格,相片里的笑意,成了岁月洪流中,我最不愿松开的锚。<br> <font color="#ed2308"><b>### 少年:校园浪潮里的 “同频成长” </b></font><br>后来,命运推着我们进了育群女中——南京有名的教会中学,四层教学楼如沉默的灯塔,矗立在南京市立医院对面,见证我们的青春。解放后,又一同转入市一女中。彼时二姐读高中,是校园里的“文艺火种”,组织活动时,像团燃烧的火焰。解放初期大街游行,她扎红绸、打腰鼓,欢快地扭着秧歌步,红绸子甩成天边的云霞,在人群里耀眼得如同星辰,将新时代的朝气,泼墨般洒在南京城的石板路上。 <font color="#ed2308"><b>### 青年:家国奔赴中的 “殊途同归” </b></font><br>1950年,青春的热忱炙烤着我们。我和二姐瞒着彼此,偷偷报名华东军大参军——我紧揣报名表,心跳如擂鼓,渴望奔赴新世界;二姐大抵也怀着同样的执念,独自踏上征程。体检站的医生望着我们,笑着打趣:“又是一对姊妹花要去穿军装!” <br><br>入伍后,命运的巧合愈发令人惊叹。二姐不到半年,便被选送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我在部队摸爬滚打一年,也收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通知,同样钻研俄语。北京与上海的课堂中,我们相隔千里,用俄语对接苏联专家的图纸,将青春碾碎,融入国家建设的齿轮。 <br><br><br> 毕业后,我们又双双奔赴北京。她在中央军委政治部任翻译,我于电力部做翻译。两个南京姑娘,在北京的风沙里,以俄语为苏联援华工程搭建桥梁,让个人的小命运,牢牢嵌进时代的大经纬。 <font color="#ed2308"><b>### 中年:育人路上的 “镜像人生” </b></font><br>再后来,我们又殊途同归,站上三尺讲台。我望着教室里求知若渴的眼,恍惚看见育群女中、市一女中的自己与二姐。粉笔灰落满肩头时,我们终于明白:这一生的轨迹,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从童年同巷求学的“平行”,到青年同赴军旅、同习外语的“交织”,再到中年同为师者的“重叠”,我们这两株双生花,根脉在家族的土壤里紧握,枝叶却朝着同一个方向生长,把个人的温热,汇入时代的洪流,成了彼此生命里,最珍贵、最奇妙的映照 。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