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28省图听课

水儿

<p class="ql-block">今天去省图听了一场关于中国画史的讲座,主讲人是杨兵老师。走进报告厅,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手持麦克风,背景是紫色的幕布,讲台上放着笔记本电脑,旁边有“陕图讲坛”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主讲人杨兵简历</p><p class="ql-block"> 杨兵研究员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职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他在艺术理论及实践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就,并兼任教育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评审专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是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p> <p class="ql-block">讲座的主题是“浓缩的中国画史”,第六期,北宋时期的国画大家郭熙的《早春图》。杨老师从一幅画作讲起。这幅画描绘了山道纵横、巨石如屏、翠竹摇曳、垂柳弯弯的景色,山道间有四人借酒兴踏歌而行,欢畅无比,生活气息浓厚。老师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通过人物的动态与山石的静态对比,传递出一种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讲课目录。</p> <p class="ql-block">郭熙(约1023-约1085年),字淳夫,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家,代表作品有《早春图》《窠石平远图》等,其画论《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画“三远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接着,老师又讲到了郭熙的《早春图》。这幅画描绘了早春时节的山川景色,山峦起伏,树木苍翠,溪流潺潺,意境深远。老师提到,郭熙在画中运用了“卷云皴”“鬼脸皴”等技法,使山石显得更加生动,而“蟹爪技”则让树木更具生命力。画中人物在山间行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仿佛让人也置身其中。</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还引用了邓椿《画继》和黄庭坚《山谷别集》中的内容,讲述了郭熙的艺术成就。他说,郭熙不仅技艺精湛,还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他的作品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如春山淡冶、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惨淡,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讲座中,老师还提到了郭熙的《林泉高致》,这本书强调了君子爱山水的原因,认为山水是修养身心、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书中提到“大山为众山之主,长松为众木之表”,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讲到山水画的构图原则时,老师引用了《林泉高致》卷四《画诀》的内容,强调主峰和宗老的重要性。主峰为大山,宗老为一大松,分别统领近、远、小、大等元素,形成君臣上下、君子小人的关系。这种布局不仅讲究形式美,更注重意境的营造。</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三幅图,分别描绘了僧侣、士人和道人行旅的场景。这些画面中的人物或在山间行走,或骑马前行,周围环境清新自然,人物显得悠闲自得。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早春图》时,老师特别提到了郭熙在“御画院艺学”任上的创作背景。他说,郭熙的作品虽然流露出宫廷画风的痕迹,但受到“熙宁兴学”变法之风的影响,提倡“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的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宫廷画的精致,又有民间画的生动。</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引用了《宣和画谱》卷十一的内容,讲述了郭熙的艺术成就。他说,郭熙善山水寒林,技艺精湛,作品注重细节与意境的结合。他的画作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如春山淡冶、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惨淡,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在讲到山水画的构图时,老师提到了郭熙的“三远”理论,即“高远”“深远”“平远”。他说,这三种构图方式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讲座中,老师还展示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为乾隆皇帝的诗句:“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他说,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之美,也描绘了春山萌动、万物复苏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提到了一幅山水画,画面中有茂密的树木和岩石,树木枝干交错,岩石形态各异。画面右侧有几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体现了郭熙对四季山水变化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传统中国山水画风格时,老师展示了两幅以水墨为主的画作。左侧图中有蜿蜒的山道和几棵松树,右侧图则突出了一座高耸的山峰和瀑布,树木点缀其间。他说,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一幅描绘山间建筑的画作,画中有树木、房屋和桥梁,下方有文字描述郭熙《林泉高致》的内容。他说,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马远的《踏歌图》时,老师特别提到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也通过人物的活动传递出一种生活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马远的《静听松风图轴》,画面中有一棵古松,树干扭曲,枝叶繁茂。一位身穿白色长袍的男子坐在树下,似乎在聆听松风。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也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踏歌图》的创作背景时,老师提到了《宋史》卷四十·宁宗四的记载,提到嘉定十年的军事行动。他说,这幅画作于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三年(1220),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p> <p class="ql-block">讲座中,老师还展示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为“踏歌”的诗句和相关文献。他说,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之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一幅古代山水场景的画作,画面中有三位人物。左侧的老人坐在岩石上,手持拐杖,似乎在沉思或休息;中间的两个人物在山间行走,其中一人手持长杖,另一人背着包裹,似乎在攀登或行走;右侧的竹林旁,一人手持长杖,似乎在观察或等待。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也体现了人物的悠闲自得。</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踏歌图》时,老师特别提到了图中人物头戴簪花,背景有花卉装饰,人物表情生动,服饰细节丰富。他说,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反映了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一幅古代人物的特写,左侧的老人穿着宽松的长袍,坐在岩石上,手持拐杖,脚下的鞋子清晰可见;右侧的人物穿着长袍,手持长杖,腰间系着布带,腰带上的细节也清晰可见。他说,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也反映了画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归庄图轴》时,老师特别提到了画面中的一座小屋,周围环绕着树木和山石,远处有几位人物在山间行走,环境宁静而幽远。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也体现了人物的悠闲自得。</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一幅古代山水画的局部,描绘了山峦的起伏和竹林的细节。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层次感,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明代吕纪的《草花野禽图轴》时,老师特别提到了画面中的芦苇、红果和野禽,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他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画史会要》中关于马远画风的描述,提到马远师承李唐,用焦墨作树石,枝叶夹笔,石皆方硬,以大劈斧带水墨皴,甚古。他说,这些技法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马远的《松风亭图》时,老师特别提到了画面中巨大的山石都被安排在左侧偏下的位置,与之对应的右侧偏上的部分则相对较为空灵。他说,这种布局不仅营造出幽寂深远、意味悠长的意境,也体现了马远独特的构图法则。</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展示了一幅画,上部为远景,描绘远处山石峭拔,直插云霄,楼阁宫殿掩映在松林之间,若隐若现,如临仙境;下部为近景,描绘人物,左侧是一位女性和一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为答谢省图讲坛对杨老师讲课的厚爱,借这次中国十大国画系列的最后一次授课机会,杨老师提出和省图讲坛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5.6.28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