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滴翠筐子沟

平海夕漫漫

<p class="ql-block">  “ 清澈见底的溪流、飞泻而下的瀑布、茂密葱郁的森林以及蜿蜒曲折的小径。” 这是不是在酷暑难耐的天气中你心中最想寻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沈阳热浪袭来的日子,因热爱绘画而结缘的一群老中青朋友,寻觅了一处清凉秘境——奔赴抚顺清原县筐子沟写生采风。 踏入这片山野乡村,满目的夏绿如潮水般漫溢,深深浅浅地交织成画,将盛夏的蓬勃生机尽情舒展。</span></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风是雨,不论吃住怎样,更不论年龄是否老矣,在作画者的眼里,只要走进大自然,眼前皆是美好。发现的眼睛,将一草一木、一溪一石,都化作了激发灵感的源泉。画笔在手中流转,创作的激情喷薄而出,内心的触动,落笔成一幅幅鲜活的作品。更令人沉醉的是,每日清晨与傍晚,凉爽的山风轻拂面庞,带走了暑气与疲惫,只留下满心的惬意与舒畅,让这段创作之旅愈发美好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群体里我只是个“随队家属”,虽然早年也学了一点绘画,种种原因却搁笔多年,但基本的艺术修养让我依然存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动之心。在山野乡村里扑捉生机勃勃的画面,手机随拍的瞬间,定格的都是快乐无比的心境。</p> 潜荟葱茏 清凉山谷 <p class="ql-block">  钟爱过满山遍野五彩斑斓的秋天,感受过六月盛夏 “ 绿荫幽草胜花时 ”的样子吗?漫步在筐子沟景区的栈道上,层层叠叠的绿浪裹挟着阳光扑面而来,抬头仰望的瞬间,让我无比惊喜陶醉!夏日的色彩虽然只是单一的绿色,但同样是蓬勃生命力的多样呈现——它们是画家调色板上的草绿 、翠绿、深绿、浅绿、橄榄绿、树绿、 土绿、 酞青绿……目之所及是那样纯静,一呼一吸中,是清新的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高山融雪让山谷溪水潺潺,随波荡漾深浅交织的绿意倒映在水中,灵动又鲜活。置身其中,是内心的宁静与清凉,仿佛灵魂也被这纯粹的绿意温柔包裹治愈 。</p> <p class="ql-block">  清晨远眺,细雨霏霏中的群山在沉睡中苏醒,在轻纱般的雾霭中被晕染成一幅幅流动的水墨丹青。俯望山峦脚下排排村舍,更觉自己身处在朦胧的迷人仙境中。</p> 丹青赋彩 妙笔生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三画者赴清原,筐子沟中绘韵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五日勾描峰翠影,一心铺展水流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笔端蘸取林花色,纸上留连草木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妙景收来成画卷,丹青妙意映长天。</b></p><p class="ql-block"> 群里水彩画家李援老师的这首精彩好诗,充满了筐子沟采风者对大自然和山野乡村的热爱及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灵动的水彩、厚重的油画、清俊的山水,还有生动的速写、钢笔淡彩,画种多样,画风各异,铺色描染,意满情长跃然纸上。</p> 红色记忆抗联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筐子沟里留有一段红色记忆——</b></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筐子沟的山路上,没想到我们的脚下曾深深留下过东北抗日联军血染的足迹。 中国14年艰苦的抗日战争里程中的1933年至1935年间,东北人民革命军开辟了筐子沟抗日根据地,1936年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三师。时任师长的王仁斋率部转战于清原,取得了巧劫车队、二打敖家堡等战果,并在筐子沟受到杨靖宇将军的亲自接见。</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王仁斋率三师部分战士前往辽宁清原筐子沟一带执行弹药筹集任务时,突遭伪警特务便衣队埋伏袭击。王仁斋双腿被子弹击中,他焚毁随身携带的党的文件、印章及现金,最终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年仅31岁。遗体被安葬在筐子沟老会房子南山坡。‌‌</p> 筐子沟趣拍 <p class="ql-block"><b>2025.6.25——6.29 难忘快乐之旅—— 筐子沟采风</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