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7日至29日,“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在聊城东昌府古城举行。这次活动汇聚138个项目、400余名传承人进行展演展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肘歌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为市民献上精彩的巡游表演。伴着热情的锣鼓,肘歌队“下枝”演员踩着鼓点,迈着舞步行进,而“上枝”小演员则不停地甩胳膊、甩腿、舞刀弄枪,让游客惊叹叫好。肘歌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是一种源于驮歌的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舞蹈形式独特,融合了戏剧、杂技和歌舞表演,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肘歌的表演者主要是青壮年成人和2岁到6岁的儿童,成人演员通过肩上站立一儿童,摆出各种造型,进行表演。这种表演分为“上枝”和“下枝”两部分。下枝演员身上系有铁装,即俗称的铁坎肩,这是表演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上枝演员实际上是坐在一个托架上,通过铁叉子卡住腰部进行表演。因其技术性高和神秘感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被誉为“无言的戏剧”和“空中芭蕾”。</p> <p class="ql-block">“上枝”小演员的爷爷告诉我,在表演肘歌之前要做非常严谨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先给演员化装。肘歌虽然是一种民间舞蹈,可是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很多戏剧方面的元素。因为肘歌只有舞蹈,没有唱腔,观众只能依靠化装或者服装区别艺人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化装就显得特别重要。演员们在穿戴装备时,我这才探到了肘歌的几许神秘,<span style="font-size:18px;">掀开了肘歌神秘的面纱。下枝演员</span>穿铁坎肩,是底装的一个主要道具,没有这个是不行的。铁坎肩往演员身上一套,后面有一个铁扣,扣住以后,系上两条带子,在后面把两条带子拉紧,底装就是这样。老人说。 铁坎肩穿上了,下一步是穿表演时的服装。肘歌的服装采用的是古代戏装,戏装比较肥大,可以遮掩住铁坎肩,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观众看见里面的结构,既能增加神秘感,又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成年演员穿戴好,下面即是小演员开始装束了。 老人说,小孩叫“上枝”,下面这只脚是假的,小孩表演时看上去是站着的,实际上是坐在一个托架上。小孩坐在上面,腿往下一蹬,拿绳绑好。另外那只脚也是假的,用裤子套着绑好,把脚装在里面,两个一样高。小孩子这样绑好以后就没法站稳了,只能让跟着的大人抱着或者躺下了。 老人说,参加肘歌表演的“上枝”一般都是“下枝”的子女或亲戚,且年龄不超过6岁,主要是考虑负重。一个小孩有20公斤左右,加上铁架子,有三四十公斤重。</p> <p class="ql-block">小演员也装扮好了,演出即将开始,这时候,只见小演员的爷爷拿起一根约有两米长、头上分叉的长棍,用它卡住小孩的腰部,下面的人弯腰安好后,用叉子往上送,小孩上去就可以演了。 伴着的锣鼓,肘歌队就开始绕庙会表演。“下枝”踩着鼓点、迈着舞步不断行进,“上枝”小演员在上面,并不停地甩胳膊、甩腿、舞刀弄枪,人们从远处看像是一队穿着戏装的人物从人群的头顶上走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