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课后感悟:从“我”到“我们”的力量——关于影响力与觉察的思考

做佛该做的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节以“影响力”为核心的情商课,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孩子成长路径更深层次的认知。它不仅传授了技巧,更重塑了看待亲子互动、同伴关系乃至孩子自我发展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核心启迪:情绪是地基,影响力是建筑</p><p class="ql-block">老师开宗明义强调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是构建一切有效沟通和影响力的基石。这让我深刻反思,无论是孩子间的冲突(如辩论赛中的观点交锋、游戏中的摩擦),还是家庭生活中的小波澜,我们习惯性地直奔“解决事情”,往往忽略了情绪洪流才是阻隔理性与合作的真正障碍。只有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被疏导,平静的水面才能清晰映照出“事情”本身,也才能为积极的影响力铺设通道。孩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是施展影响力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预判”与“分享”:点亮影响力的火种</p><p class="ql-block">课程的核心环节——引导孩子分享自己“有影响力的事情”,并教会他们“预判”行为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极具智慧。这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孩子从亲身经历中体会“我”的行动如何能触动他人、改变环境。从“在家看书影响家人看书”这样微小的例子开始,孩子开始理解影响力的本质:它始于个体的选择与坚持,并能像滚雪球般累积、扩散。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认知,比任何理论灌输都更有力量。鼓励孩子脱稿讲述自己的小故事,正是将这种内在体验转化为外在影响力的实践,锻炼表达力的同时,也深化了对自身力量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游戏与体验:在“玩”中领悟真谛</p><p class="ql-block">“手抓棍”、“角色体验”、“花儿几朵开”等精心设计的游戏,以及那场生动的辩论赛,绝非简单的娱乐。它们是孩子演练合作、理解规则、感受不同角色(领导者/被领导者)、体验观点碰撞的绝佳沙盘。特别是关于“选择继续打还是继续游戏”的设定,将冲突解决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学会承担与和解。辩论赛更是锤炼了逻辑、表达与共情,引导孩子成为“有爱的”沟通者——影响力不是压制,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p><p class="ql-block"> “领导力”实践:放手与承担的勇气</p><p class="ql-block">课程中关于在特定时间段让孩子担任“家庭最大领导”,父母“绝对服从”的实践建议,堪称大胆而深刻的育儿智慧。这不仅仅是让孩子“过把瘾”,而是赋予真实的责任,创造安全的“试错场”。父母忍住干预的冲动(即使预见到可能口渴),允许“问题暴露”,让孩子在自然结果(如口渴)中直接体验“领导决策”的关联与重量。这种切肤之痛的教训(工作失误的后果),远胜于千言万语的唠叨。它教会孩子“杀伐果断”背后的核心是责任担当与后果预判。而“出门一分钱不花”的挑战,则是在资源约束下锻炼规划力和自律,这些都是领导力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家庭分享会:建设性反馈的艺术</p><p class="ql-block">课后“家庭分享会”的设计,尤其是“批评的艺术”(十个优点+一个不足,追求2:1或3:1),是巩固学习成果、营造积极家庭氛围的关键。这绝非降低标准,而是**用建设性的方式聚焦成长。它要求我们:</p><p class="ql-block">1. 看见并放大优点:真诚的赞美是滋养自信的土壤,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 聚焦关键不足:一次只提一个核心改进点,避免信息过载和打击。</p><p class="ql-block">3. 语气婉转,传递关爱:批评的目的是帮助,而非贬低。用“我观察到…” “如果…可能会更好”等句式。</p><p class="ql-block">4. 强化“被领导”的幸福:当孩子作为“被领导者”感到被尊重、被信任、被支持时,他们更愿意合作,也更能体会良好领导带来的正向感受。同时,当孩子展现出领导力(如主动操心、顾虑周全)时,及时表扬至关重要,这强化了积极行为。</p><p class="ql-block"> 觉察与内驱:影响力的日常修炼</p><p class="ql-block">课程最后的提醒——“天天要觉察,要发现”——点明了影响力培养的长期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观察、反思和练习的生活态度。观察孩子为何不参与活动,探究其内驱力不足的根源(是畏难?缺乏兴趣?还是方法不当?),是引导的前提。将“难度不大但必须完成的事情”交给孩子,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律还是他律”,是在实践中帮助他们体会:自律带来的是内心的掌控感和自由(舒服),而他律则伴随着被动与压力(不舒服)。让孩子明白“不想听唠叨就自律”,是引导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负责的朴素真理。</p><p class="ql-block"> 结语:播下种子,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这节情商课,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丰富而实用的工具箱:从处理情绪的基础,到构建影响力的方法(分享、预判、实践领导力),再到巩固成果的反馈艺术(家庭分享会)和持续修炼的路径(觉察、自律)。其核心精神在于尊重、信任与赋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信任他们拥有成长的力量,在安全的边界内赋予他们真实的体验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是退后一步,放下过度控制的焦虑,成为那个敏锐的观察者、坚定的支持者和建设性的反馈者。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一次次微小的选择和实践,去感受自身言行的力量,去学习预判与承担,去体会合作与领导的真谛,最终由内而外地生长出稳定、积极、能够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的影响力。这粒名为“影响力”的种子已然播下,我们只需用心浇灌,静待其绽放出独特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