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p> <p class="ql-block">昙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经不详。只知他自小出家习禅,品格坚贞,志气高远,风度闲雅。他是凉州人(今甘肃武威市)后来移居中山(今河北定县)。</p><p class="ql-block">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即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被朝廷徵至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文成帝把他礼为帝师。和平初年(460年),道人统罽宾沙门师贤去世后,昙曜继任,改名为沙门统。就在沙门统任上,他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始了云冈石窟伟大工程的兴建工作。</p><p class="ql-block">昙曜选择武州塞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是因为这段断崖的水平层为砂岩石结构,最适合雕刻。担任雕凿的石工,多是太武帝平北凉后由凉州迁来的,有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则出自昙曜本人。他来自凉州,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卓杰的创造。</p><p class="ql-block">他所开创的石窟共有5座,含有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的意义。每座规模都很宏大,窟内各雕一尊石像,高达40尺至45尺,第5座的石像最大,高约50尺,总名为灵岩寺。其中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东头佛窟所常供养1000僧。各窟雕饰之奇伟,艺术形象之丰富精美,可说是旷古所无,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p> <p class="ql-block">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风化严重。平台上石壁平展而高耸,平台石壁10米以上的位置,整齐排列着12个呈纵长方形的梁孔,梁孔内部深处均与山顶作竖井相通。</p><p class="ql-block">后室雕三尊大像,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根根有序;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其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p><p class="ql-block">洞窟内地面上沟槽纵横,深浅不一,呈现出大规模人工取石及正在开凿洞窟的施工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我们祖先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5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应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重修云岗大石佛阁碑记》立于西壁旁,为宣大总督佟养量所撰。第5窟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6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第6窟楼阁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窟门上方,旧时悬有康熙皇帝御笔“庄严法相”匾,但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窟门两侧雕刻的八角柱,原本由大象和狮子驮承;柱旁两壁是怒目横眉、体格健硕的四天王塑像,天王上方崖壁绘有一对白色红地的五爪龙,体态生动,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据初步统计,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相、各尽风貌。</p><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端坐着一尊身著龙纹袈裟的泥塑佛像,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螺发绀蓝,表情淡然,是一尊后世包泥彩塑的佛像。这是云冈石窟中唯一身著龙袍的佛像,泥皮坚实,衣纹流畅,装饰讲究,颜色苍古,特别是袈裟上的龙形贴塑不同凡响,大约属于辽金作品。</p><p class="ql-block">塔柱上层为四面立佛,四角各有一座大象驮立的九层镂空塔柱,倚塔内侧站立着8身胁侍菩萨,与四立佛等高呼应。在南壁的窟门与明窗之间,雕有一个大型屋形龛。屋檐帷幕之下,端坐着三位姿态各异的圣者,他们分别是释迦、文殊和维摩诘。佛结跏坐在中央的须弥座上,施无畏与愿手印,静静倾听;文殊菩萨在佛右侧,半跨坐榻,双手动作似在言说;佛左侧的维摩居士,头戴尖顶帽,身著大氅,右手举麈尾,侧身似与菩萨对话。此幅浮雕画面,表现的是《维摩诘经》第十一“菩萨行品”的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东壁中层南侧有“鹿苑说法”,西壁对应为“弥勒出世”。东壁北侧有“降服火龙”故事龛,西壁中层中央有“降魔成道”故事龛,在“降服火龙”龛外,崇山峻岭之间有9身瘦骨嶙峋、身着短裤,背囊攀山的梵志形象;在“降魔成道”龛外,有17身面相狰狞,手执各种武器,向佛袭击的魔军。这些形象的创造,融入了艺术家对佛经故事的理解,生动而夸张,精彩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第6窟中佛传故事是表现的主题之一。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以右旋礼佛的顺序,浮雕刻画出数十幅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不凡、智力超群,却深感人生的苦恼,决意出家寻求解脱,历经了种种磨难,降服了魔军外道,最后悟道成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第11窟内中央的方形塔柱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四壁,具有五彩缤纷的雕塑,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相、各尽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p><p class="ql-block">由于主像体型庞大,第13窟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巨臂。这一设计简直妙不可言,在稳妥解决了巨大手臂的支撑问题之余,将弥勒菩萨的伟岸与护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张表现,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大手大脚</p> <p class="ql-block">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除主题突出的三佛题材,各窟弧形四壁上部及外立壁均雕刻大量千佛,具有明确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观念。</p><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中,第16、17窟是一组洞窟。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的服制。</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第17窟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第一座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弥勒信仰的传播不仅仅用来宣扬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佛统相继,同时也符合皇权永固的思想。洞窟东西两壁的盝形龛内分别雕刻着大型坐佛像及立佛像,与主尊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 <p class="ql-block">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东侧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主佛与胁侍佛之间,雕有胁侍菩萨和十大弟子像。我们看到,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这种以主尊大佛为中心,两侧胁侍佛、菩萨、弟子对称布局,大小区分,成双成对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幅尊卑有序、构图完整的经典画面,营造出极其神圣、庄严的宗教气氛。第18窟窟门西侧有造像题记《大茹茹造像记》,是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可汗南侵平城时,柔然族皇后前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所留。</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在两侧“八”字形的崖面,各开凿一座与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较小洞窟,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洞窟布局,并成为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由于中央主洞外壁后退,较同期开凿的昙曜五窟外壁北移了约5米,因此有学者推测洞窟开凿时发生崩塌,被迫后移重建而成。</p><p class="ql-block">第19窟主佛像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窟外东西耳洞中,各雕刻一尊倚坐佛像,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p class="ql-block">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规范而有序,丰富而华美。背光外缘上角的飞天着菩萨服装,手捧莲蕾,身段微屈,双腿并拢,两脚赤裸,姿态端庄沉稳,形象稚拙古朴,是云冈石窟早期飞天的代表;背光内外的胡跪捧物的供养菩萨,戴花冠,饰耳珰,胳膊略细,衣纹密集,表现出虔诚敬奉的姿态,具有浓厚的异域气息。</p><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西壁立佛,大约当年与东立佛相对侍立,但早已坍塌无形,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西部洞窟群</p><p class="ql-block">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多数洞窟规模狭小,布局多样,洞窟形制也有差异。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晚期石窟数量庞大,但洞窟规模较小,且以平顶方形窟为主。</p><p class="ql-block">在继承早中期皇家洞窟形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与创新。云冈晚期不少洞窟的拱形窟门两侧,雕刻有立姿护法神像;有的门额券面上雕刻为叶片向上、象征火焰的单列忍冬纹;在云冈多数洞窟采用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的基础上,晚期洞窟又出现了一门二窗或一门五窗的形式;晚期洞窟出现多样的窟顶平棊。</p><p class="ql-block">云冈晚期洞窟雕刻艺术的多样性、世俗化倾向明显,人物形象变得愈来愈消瘦,衣服下部的皱褶越来越重叠,成为中华佛教“秀骨清像”风格的诞生之地。事实上,云冈中期洞窟的造像就开始发生变化,佛像不仅穿上了汉族服装,而且人物的面容、体型也逐渐向清秀型转化。</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应县,隶属山西省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东望恒山之险,南扼雁门之要,北连大同煤海,西依朔州电都。</p><p class="ql-block">应县人萧太后即辽兴宗皇后萧挞里(?—1076年),谥号仁懿皇后,出身契丹萧氏家族,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之母,以政治才能和军事胆识著称,曾主导修建应县木塔。在重熙年间(约1043年)萧挞里为父祈福所倡建应县木塔,兼具军事瞭望、家族显赫与礼佛功能。木塔一层供养人像可能为萧氏“三后三王”家族成员,以印证其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 <p class="ql-block">千年守望,木构传奇。木构之巅,应县奇观。无钉无铆,屹立千年。国之瑰宝,静待临君。</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巍巍宝塔</p><p class="ql-block">应县地处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南缘,内长城横亘东西、桑干河奔流南北,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传统文化和时代华章在这里交相辉映,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壮阔的历史舞台,勤劳智慧的应县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佛宫寺释迦塔是最杰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冠绝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堪称世界奇塔第一。</p><p class="ql-block">木塔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 1056 年),距今有 968 年的历史。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塔高 67.31米,底层直径 30.27米,“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造型端庄秀美、气度雍容华贵。塔身平面八角,六檐五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实为九层。内部构造通体内8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梁柱交叠、斗拱相联;刚柔相济,建构科学。浴千年风霜雨雪,抗无数雷击地震,乃至箭镞炮击,屹然而立,光华依然。</p><p class="ql-block">塔内的壁画和塑像上承中晚唐传统,凝聚有辽一代佛教文化艺术风格。移步登塔,一层一世界,化作佛万千。煌煌牌匾,熠熠楹联,留下了帝王将相的墨宝、文人墨客的踪迹。</p><p class="ql-block">1974 年维修木塔,发现大批的辽代密藏,有刻经、写经、杂抄、木刻版套色。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佛教圣物——七珍八宝,佛牙舍利就在其中。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题材丰富,年代准确,填补了辽代文化有记载无实物的空白,反映了辽代雕版彩印的兴盛,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极具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千古一塔,佛韵流布。古人云,“浮图之丽、甲于宇内”;今朝看,智珠凝结、遗泽后世。</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内保留着许多历史名人题记,其中有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书“峻极神功”匾额,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匾额。</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彩塑共计34尊。其中各层佛像12尊、菩萨12尊、力士8尊、菩萨奴2尊。另还有菩萨坐骑狮、象、马、大鹏金翅鸟等各种神兽。</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石绿色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两眉间有白毫相,鼻梁俊秀,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颜色与眉毛一致,下巴有细月纹。两耳垂肩,而且明显戴着耳环。</p> <p class="ql-block">【二层(实层)佛像群像】第二层实层内槽中,台基上塑有一佛二菩萨趺坐于莲座上,另有二胁侍菩萨立于大佛左右。</p> <p class="ql-block">【三层(实层)佛像群像】第三层实层内槽中,木质八角台基,台基上塑四方佛四尊,每尊佛高2.8米左右。四尊佛面部均保存完好,肃穆端庄,外形基本相像。</p> <p class="ql-block">【四层(实层)佛像群像】第四层实层内槽中,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奴。</p> <p class="ql-block">【五层(实层)佛像群像】第五层实层内槽中,有全塔面积最大的台基,上塑佛五尊、菩萨四尊。中间最大的一尊为大日如来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