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道伟(ZHU)</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256887</p> <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大楼</p> <p class="ql-block">近日整理旧物,一叠泛黄的手稿赫然入目,竟是当年的大学毕业论文。指尖拂过那略带脆意的纸页,大学四年级下学期那段浸满汗水的实验时光,便如潮水般漫上心头,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p> <p class="ql-block">记得大学四年级,开始选择毕业论文的科题,我选择了颜季琼教授的植物生理组,具体指导教师是黄祥辉老师。实验室就在生物系三楼,大楼三楼楼梯旁第一间就是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犹记那时,指导老师循循善诱,将整个课题的设计蓝图、实验步骤与严苛要求细细拆解,耐心讲解。正是他的悉心指引,让我初窥科学实验的门径,懂得了严谨与求实。实验室的每一个片段,仿佛都还带着灯光与试剂的气息,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那半年的埋头苦干,不仅让我按质按量完成了实验,收获了初步的成果,更让我尝到了攻克难关的喜悦。毕业论文最终得到好评,这固然可喜,但更宝贵的,是那份对科学实验从设计到执行、从分析到修正的全流程认知——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认真观察,如何客观分析,如何在迷雾中调整方向,始终朝着目标努力前行。</p><p class="ql-block">短短半年,我收获的远不止那一个具体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在方法论层面的深刻理解,这为日后无论在何种领域的研究探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前几年再访华师大,在原植物生理实验室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人已步入暮年。回望这七十多年的风雨人生路,酸甜苦辣交织,百般滋味在心头,真是“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从小学作文到中考高考的考场作文,文字伴随着成长。</p> <p class="ql-block">那九载知青岁月里,笔尖流淌的是田间地头的报道、是同甘共苦的记录,当年大豆地除草,夏季收割小麦,水利大会战和冬季大兴安岭森林中的伐木的情景还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收割小麦</p> <p class="ql-block">水利大会战</p> <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伐木</p> <p class="ql-block">团直中学从教</p> <p class="ql-block">1977年,恢复高考的考场作文,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大学四年,学士论文凝结了青春的思考;而后踏上讲台,备课写教案,教学相长,科研文章亦未曾停笔。</p> <p class="ql-block">在长达九年的中学教学生涯中,从1986年起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专注于生物示教软件的研究。不仅亲自探索,还要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生物教学与编程实践相结合,成功开发了‘高中生物自我评估计算机软件’和极具创新性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细胞分裂动态教学软件’。这两款软件不仅在全国及上海地区的计算机竞赛中分别荣获全国二等奖和一等奖,证明了其技术价值,更被电子工业出版社认可并正式出版。1989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关于‘细胞分裂’软件的科研论文(第5期,50-52页),详细阐述了该软件如何通过可视化技术,让学生首次在屏幕上清晰观察到染色体形态的动态变化(从细到粗,再从粗到细)及子细胞分裂的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出国读博,面对的是更高阶的研究论文、博士论文,还有为奖学金而奋笔疾书的申请;工作之后,工作成果的交流,研究论文的发表,参加会议学术成果的交流更离不开文字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博士阶段第一篇论文。</p> <p class="ql-block">博士答辩</p> <p class="ql-block">博士论文</p> <p class="ql-block">博士后奖学金的申请</p> <p class="ql-block">博士后工作第一篇论文</p> <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工作总结</p> <p class="ql-block">从事研究工作的论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退休,似乎终于可以放下笔了,然而多年之后,那份写作的惯性又悄然复苏,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投身于美篇的创作。近十年来,笔耕不辍,已积攒下178篇文字。有对往昔岁月与故人的追忆,有参观游览后的所思所感,有旅途中的风光掠影,有庭院草木的静美描摹,也有对收藏之物的点滴解读。</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老家—-静安寺</p> <p class="ql-block">再忆大兴安岭伐木二三事</p> <p class="ql-block">忆当年在农场中学当老教师的二三事</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忆母亲</p> <p class="ql-block">忆留学生涯的那些往事</p> <p class="ql-block">高中同学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静安寺的时光印记</p> <p class="ql-block">回忆录,七十多年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童话般的圣诞节,节前游魁北克老城</p> <p class="ql-block">魁北克有名的大型壁画</p> <p class="ql-block">美篇中这些文字,像一扇扇窗,让退休生活多了几分色彩与情趣。</p><p class="ql-block">如今,再次翻阅这些记录,那些年的片段便如老电影般在脑海回放,清晰而温暖。我再次感受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独特韵味。感谢记忆,还能让我回想起那些年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那些年沉淀下来的情感之厚重。那些一同奋斗过的战友、同窗苦读的同学、并肩作战的同事,那些曾悉心教导过我的师长……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谆谆教诲,都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这份对过往的深深怀念与珍视,我会将其永远珍藏于心,这便是晚年生活中最温暖、最宝贵的慰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