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时期,内蒙古实行粮食统销统购政策,通过发行通用粮票、鲜薯票、杏仁粮票和奖售粮票,分配有限的粮食资源,帮助城乡居民经受了一场食物奇缺的生存大考验。</p><p class="ql-block"> 1953年,内蒙古粮食局和粮食公司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粮食局。1954年1月,内蒙古和绥远省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粮食部(《内蒙古自治区志粮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1955年6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厅。全区下辖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乌兰察布、伊克昭7个盟,平地泉、河套2个行政区,呼和浩特、包头2个市,共88个县级行政区,各级行政区都设有粮食机构,负责同级粮食供应。1968年10月粮食厅改称粮食油脂公司。1970年底改称商业局粮油供应站。1971年底成立自治区革委会粮食局。1980年6月恢复自治区粮食厅。1983年8月改称自治区粮食局。1985年4月并入自治区商业厅。</p><p class="ql-block"> 从1953年12月起,内蒙古在归绥、包头等9市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依职业不同每人每月限购5~18斤。1954年1月起,大米限购2~4斤,粗粮不限。1955年5月起,全区市镇实行按人定户、按户定量供应办法。12月起,实行“以人定量”办法,市镇按不同工种、年龄制定口粮标准,每人每月5斤(不满1周岁)至60斤(特重体力),牧民25斤。</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从1955年开始发行粮票,到1993年粮票停用,先后共发行粮票25套,包括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专用粮票、鲜薯票等。此外,还发行了料票和侨汇粮油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内蒙古自治区通用粮票。</span>为便于全区流动人口购买粮食,从1955年开始发行通用粮票,共7套:1955年2两至3斤5种;1956年3种,加盖“一九五九年有效”延期使用;1958年5种;1960年1两至10斤6种,取消“通用”两字(图1);1961年7种;1964年7种;1965年7种。这些粮票于1980年底作废停用。</p><p class="ql-block"> 1973年起发行地方粮票2套:1973年1两至10斤6种;1980年7种(增印3斤)。地方粮票的性质与通用粮票相同,一直使用到1992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内蒙古自治区专用粮票。</span>(1)内蒙古自治区收购杏仁专用粮票。为奖励中药材杏仁收购而发行,共4套:1962年4种(票目无记载),1963年4种,1964年4种(新增3斤),1965年4种(新增3斤),后两套改称原粮票。(2)内蒙古自治区收购生猪专用原粮票。为奖励生猪养殖而发行,共3套:1963年3月底止3种(新增50斤),1963年6月底止2种,1965年4种。(3)内蒙古自治区收购农付产品专用原粮票。为奖励农民出售农付产品,1966年发行农付产品奖售原粮票6种。此后,改发收购农付产品专用原粮票6套:1969年3种(语录),1971年5种(语录),1972年5种(新增50斤),1974年5种,1976年4种,1978年4种。(4)内蒙古自治区购鲜薯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粮食困难,鲜薯、红薯干等也列入粮食供应,工业用粮或居民口粮供应部分红薯。为此,1972年发行鲜薯票100斤至5000斤(图2)5种,1977年发行50斤1种,票背印有“只限各用薯单位到生产队购鲜薯时使用”“必须带有旗县以上粮食部门的介绍信”,生产队凭票可抵征购任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内蒙古自治区食油购买票。</span>1954年4月开始在主要城市实行食油计划供应,每人年平均7斤。11月,按城市人口规模调整为3.5~18斤,实行以人定量和控量供应两种办法,凭票或证购买。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全区一律使用购油票。目前,已发现1958年自治区粮食厅食油购买票半两、1两、半斤、1斤(图3,票目均无记载),全年有效。此外,在1956~1958年间,伊盟粮食局、哲里木盟粮食局印发“全区通用”食油购买票,是否属自治区授权印发,还有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内蒙古自治区通用料票</span>。1955年10月,开始对市镇役用、奶用牲畜饲料实行定量供应,每头每日粮食定量2~9斤,并发行1955年通用料票1斤至10斤4种。1973年改称地方料票,面额3种。1980年3种。持县以上政府证明,料票可跨省区流通。</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内蒙古自治区侨汇粮油票。</span>1960年开始实行侨汇供应制度,印发侨汇特种物资供应票,填写式,一年有效。此后,粮食厅发行优待侨汇商品供应票,粮食1斤、10斤,食油1两等,印有填发日期×年×月×日,使用时加盖,一年有效。1978年,恢复发行侨汇物资供应证5元、10元、50元、100元4种,分别印有粮票1斤、2斤、10斤、20斤和油票7钱5分、1两5钱、7两5钱、1.5斤,设计简单,未印年份。1979年改称侨汇商品供应证,面额同为4种,主图为牧羊图(图4),有效期一年,未印年份。1980年仅发现50元,未印年份,有效期一年。后来,发行二年期、无年份的供应证:先发行一套市斤制,主图牧羊图;1985年公斤制改革后,改发公斤制供应证,主图、面额不变,只是将市斤改为公斤,购粮券为0.5公斤、1公斤、5公斤、10公斤,购油券为37.5克、75克、375克、750克。一直使用到全国粮价放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内蒙古粮票的特点。</span>(1)地方特色鲜明。票面采用汉蒙双文字,彰显国家对蒙古族同胞的尊重与关心;票面设计有守卫边疆、古建筑等图案,如1973年粮票2两为军民守卫边疆图,1980年粮票1两、2两、5两分别印有呼市博物馆、五塔寺、成吉思汗陵图案。(2)时代特色明显。粮票通常采用优质纸张印制,但1959-1961年间印制的粮票,纸张粗糙,设计简单,充分体现了三年困难时期真实的经济现状。(3)专用粮票多。先后发行收购社员杏仁、生猪、农副产品等多种奖售粮票,在全国省级粮票中并不多见。(4)珍稀品种不少。除1973年以后外,大部分粮油料票稀见,如1962年收购杏仁专用粮票4种(图5)存世罕见,连《新中国省级粮票目录》书中也未记载,1958年、1960年通用粮票存世珍见,1960年代的侨汇粮油票也大多没有发现实物。(作者:陈愿柱 2025年初稿 于赣州粮食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