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别,扬州逢:一首未写完的送别诗

陶明远

<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句,在这个六月的喀什傍晚,突然有了新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在喀什大美新疆餐厅,来自深圳、在喀什大学支教的两位银龄教师——我妻子张教授和黄教授,为来自扬州大学教科院退休刘教授(男)、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学院退休刘教授(女)送行。扬州的两位老师于2024年春季作为银龄行动教师到喀什大学支教,现已完成支教任务,将于下月返回扬州。我妻子和黄教授是今年初来支教的,还要在喀什大学支教一年。作为深圳支教老师张教授的家属,我有幸见证了这场跨越东西部的深情告别。</p><p class="ql-block">下图右一是刘教授(男),右二是黄教授、右三是刘教授(女)、右四是张教授、右五陶作者)</p> <p class="ql-block">来自扬州大学的两位老师,宛如从水墨画中走出的文人。刘久成老师教授数学教学论,思维严谨缜密,言谈温文尔雅;刘敏华老师从事电气工程教学,常戴老花镜,授课循循善诱,总能把复杂的物理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他们身上自带江南特有的温润文雅气质,与深圳两位热情开朗、富有敢闯敢干精神的支教老师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餐桌上,喀什的美食正在诉说半年的故事:金黄的羊腿拼羊排让人想起戈壁滩上的落日,冒着热气的缸子肉像极了支教宿舍里温暖的炉火,酸奶粽子则甜得像学生们送来的感谢卡片。</p> <p class="ql-block">这半年里,两支支教队伍早已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到了傍晚,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三位女老师会一起出去散散步,顺便采采野菜。沿着学校周边的小路慢慢走,眼睛留意着路边有没有能吃的野菜。看到合适的,就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摘下来。一路上有说有笑,既放松了身心,又能采到新鲜的野菜回去改善伙食,这成了他们支教生活中一段特别温馨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一同去南疆旅游的这段经历,宛如给这份珍贵的情谊添上了绚丽且神秘的一笔。他们一同走进天山大峡谷,峡谷两侧的峭壁极为陡峭,好似被刀狠狠削过、斧用力砍过一般。阳光洒落在谷底,一片亮堂,仿佛一张金色的网。盐谷瀑布飞流直下,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小溪里的水带着雪山的凉意,哗啦啦地流淌着,好似在诉说着许多许多年前这里地壳变化的奇妙故事。</p> <p class="ql-block">“等我们七十岁时”,妻子突然提议,“一定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去找你们。”这一约定宛如一颗种子,瞬间在每个人心中埋下期待。</p><p class="ql-block">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幅多年后他们重逢的动人场景:在扬州瘦西湖畔,垂柳轻柔地摇曳着,似在翩翩起舞;画舫在湖面上悠悠飘荡,泛起层层柔波。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围坐在盛开的桃花树下,惬意地品尝着历史悠久的扬州炒饭,小酌着醇香的扬州大麦酒,再轻抿一口清新的扬州绿杨春茶‌。</p><p class="ql-block"> 饭后,他们轻轻翻开一本泛黄的相册,相册里满满都是他们在帕米尔高原白沙湖旅游时的珍贵瞬间。那些山水间的美好相逢,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然变成了最醇厚、最难忘的回忆。这回忆,就如同白沙湖那澄澈的水与瘦西湖那皎洁的月,即便相隔万里之遥,却在彼此的心中交相辉映、韵味悠长。</p><p class="ql-block">夜幕悄然降临,四周渐渐归于一片静谧之中。然而,在我们内心深处,却无比清晰地知晓,有些情谊就如同天山上潺潺流淌的雪水,纯净而又澄澈,永不停歇,源源不断。</p><p class="ql-block">我们满心期待着,待到扬州三月,那如烟似雾的细雨朦胧飘落之时,我们定会再度相逢。到那时,我们便能围坐在一起,把在喀什经历的点点滴滴故事,接着细细地、娓娓地诉说。</p><p class="ql-block">此刻,我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李叔同那首经典的《送别》。奇妙的是,这歌声里没有丝毫离别该有的悲凉之感,反而满溢着温暖与欢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p><p class="ql-block">临别之际,我灵感涌动,仿照李白的诗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银龄西别喀什城,烟花三月扬州行。南疆故事说不尽,且待茶香话旧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