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间之事,都离不开一个“心”字,养身先养心,只有内心觉悟,才能离苦得乐</p><p class="ql-block">有一个高官去找曲黎敏看病,被诊断出得了肺癌,高官沉思后说:“我就搞不懂了,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找女人,为什么偏偏就得了癌症,而那些瞎混的人反而个个身体倍棒,这也太不公平了!”</p><p class="ql-block">曲黎敏叹了口气:“或许这就是你得病的原因啊!”高官听完更疑惑了:“为什么?”曲黎敏接着说道:“你活得太压抑了。做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心理的情绪得不到宣泄,长期憋在心里,积累时间久了就变成了病。可正是因为这样,你脱离了人间烟火气,缺少人情冷暖。”</p><p class="ql-block">老干部恍然大悟,这话似乎有点道理。</p><p class="ql-block">曲黎敏对老干部说:“从你刚进屋子,我就在观察你,你的眉毛一直皱着,就没展开过,我想平时,你也是这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吧。”</p><p class="ql-block">情是五脏之性,不学而能。分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藏在心里为性,发出来为情。薛宝钗不是不多情,而是身体好,情能藏得住;林黛玉身子弱,肺气虚,情藏不住,在眉眼之间都外溢。</p><p class="ql-block">曲黎敏说:人的情绪不对,也是会生病的,长期精神压抑,不快乐,看似没什么,其实对身体的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曲黎敏曾在她的著作《生命沉思录》中写道:“人的困扰,70%是来源于感情的问题,30%来源于事物的困扰。”</p><p class="ql-block">“其实现在很多人得的病的‘情志病’,很多是现代的先进仪器检测不出来的,因为病因不在身体上,而是心理。”</p><p class="ql-block">而情的问题,90%又都是因为婚姻。曲黎敏说:婚姻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因为男女想要的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人类的婚姻模式。有点“之”字型:谁都想要强者。</p><p class="ql-block">老干部在曲黎敏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工作压力太大,有些事情,我们只能闷在心里,没处说去,或许就是这样,所以才会生病吧。”</p><p class="ql-block">曲黎敏打趣道:“那些没心没肺过日子的人,怎么就活得好好的?因为他们脸皮厚啊,他们放松啊。真的,你看他们多放松啊,别人有外遇,平日里吓得要死。 ”</p><p class="ql-block">他们不一样,恨不得带回来给老婆看了。我的天,他们能死,他们死不了!除非出门被车撞了。”此后,老干部就辞去了领导的职务,决定在仅剩的时间,好好地活一次。他每天带着妻子逛公园,散步,饭后跳广场舞,每天过得乐呵的。结果三年后,他还活得好好的。</p><p class="ql-block">曲黎敏说:“人生不过百年,活着活着就老了,老着老着就走了。生命只有一次,这辈子只来一回,我们应该加倍珍惜,用有限的时间做值得的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p><p class="ql-block">无际大师为禅宗历史上有名的大和尚,他曾经写过一篇妙文《心药方》,名字就起得非常棒。世间之事,都离不开一个“心”字,</p><p class="ql-block">世间之病也大多与心有关,心为百病之源。古人说“百病从心起,治病先治心”,也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所以大师开出此方,也算是对症下药。而病人就是芸芸众生。大和尚说:</p><p class="ql-block">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药方,方可成就。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p><p class="ql-block">无际大师的心药方,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十味药,以下列举其中四味。慈悲心一片:人们要怀有慈悲之心,关心他人的苦难,并以此为动力去帮助他人。温柔半两:人们要性格温和,情绪稳定,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孝顺十分:人们要对父母长辈尽孝,尊重和照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老实一个:人们要诚实守信,不欺诈,不虚伪,以真诚待人。</p><p class="ql-block">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古人说:</p><p class="ql-block">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p><p class="ql-block">如何改?就是常服无际大师开的这十味药。</p><p class="ql-block">心田须作细耕人</p><p class="ql-block">一位老中医,诊室不悬“妙手回春”的匾额,倒挂着“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墨宝。他说最好的药引是“三分笑意七分从容”,曾见高血压患者在他处习得《兰亭序》笔法,半年后竟减了降压药量。这让我想起《黄帝内经》的警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原来五千年智慧早已将情绪比作无形银针。</p><p class="ql-block">养生尽头非药香</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庭院里,八旬老人舀起一瓢山泉,青瓷碗中漾开的不是参茸,而是檐角滴落的晨光。养生之道,原是这般素淡模样。当人们还在争论黄芪与枸杞的配比,古银杏树却用年轮书写着答案——真正滋养生命的,从来不是草木精华,而是心灵原野上那缕不散的春风。</p><p class="ql-block">山河自有平心律</p><p class="ql-block">春水煎茶,夏荷承露,秋菊傲霜,冬梅映雪。四时轮转如古琴七弦,起承转合间自含韵律。苏轼在黄州种菜时悟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病骨支离亦不哀。”岭南瘴气里,他却在桄榔庵前栽下满园春色,把贬谪的苦酒酿成“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甘甜。千年后我们方知,那抹竹杖芒鞋的剪影,早已将养生的真谛写在赤壁的江声里。</p><p class="ql-block">钱塘江潮起潮落,总在月圆之夜达到极致。陶渊明归隐南山时,却在菊丛中发现永恒的平衡:“心远地自偏”。他懂得养生如同治水,堵则溃,疏则通。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描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份古人称道的“中和之气”,恰似江南园林的曲水,看似蜿蜒,实则暗合天地经络。</p><p class="ql-block">终南山下的采药人世代相传一句口诀:“七分采药三分采气”。他们深谙草木灵气需与天地同频,采药前必先静坐调息。这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养生之道:“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在《琵琶行》的韵律中调和宦海沉浮。原来养生至境,恰如苏东坡夜游承天寺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心湖澄澈,自然映照万物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