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六天{6月13日)主要分上下午二大版块拍摄,上午Batu Puteh热带雨林公园拍森林公园的鸟,下午拍京河道二旁的鸟,地域不同鸟也不同。早上5点出发,早餐后沿着京河旁Batu Puteh热带雨林公园进行,自己的车开到山坡边,没法开进去了,本来在此就要爬坡徒步了,指导阿贵老师考虑大家都是上年纪的人,决定租了一辆货车载人,货车动力足,可用来爬坡走凹凸不平的山路,为我们节省徒步600米山坡,剩下400米才徒步,这样大大解放了我们双足压力,穿过森林来到一个简单隐蔽点,今天上午观拍主角黑头八仙鸫,凤冠火尾鹇,8点多已经顺利拍到这二鸟了,继续再拍,到11点离开森林去山打根用午餐,茶餐厅就在京河旁,休息一下,码头就在边上,下午近4点租一只小船,沿着京河前进,京河二侧是森林,一边赏风景,一边寻觅鸟类,今天天气虽然炎热,我们坐小船游行于京河道,清风在吹还是凉爽的。河道游艇穿梭,外地游客也是来不少,但他们主要是看,而我们主要是拍,河水是混浊的,对岸森林参天大树,树上鸟儿在休息,天上鸟儿在飞行,水面人们驶艇穿行于水道,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太阳下山了我们才离开,今天下午拍到:凤头,黑斑,冠斑,马来四种犀鸟,还满意。</p> <p class="ql-block">大家坐小艇拿大炮为鸟而来</p> <p class="ql-block">夕阳红下结束今天的作业</p> <p class="ql-block">黑头八色鸫(dōng) (英文名:Black-crowned Pitta,学名:Erythropitta ussheri),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红胸八色鸫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婆罗洲东北部的Sabah。该物种以其令人惊叹的色彩而著称,上体深紫色蓝,翼弯处闪耀着天蓝色光泽,下体鲜红,头部黑色,仅有一条亮蓝色眼纹。生活在低地热带雨林中,偏好阴暗潮湿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锈色雅鹛(méi) (英文名:Ferruginous Babbler,学名:Pellorneum bicolor),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鸟类。其主要特征为红褐色的上体和白色下体,分布于东南亚的低地和山脚森林地带,包括远东地区的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邦加岛和婆罗洲。</p> <p class="ql-block">带斑阔嘴鸟 (英文名:Banded Broadbill,学名:Eurylaimus javanicus),是雀形目阔嘴鸟科阔嘴鸟属的鸟类。色彩斑斓的阔嘴鸟。拥有深紫色红的体色,翼和尾部有醒目的黄色斑块,喙基和虹膜呈亮蓝色。雌鸟较雄鸟稍暗淡,胸带黑色不明显。该鸟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低地至山地森林,包括河流边和湿润森林,偶尔光顾公园、花园和村庄边缘。</p> <p class="ql-block">褐拟啄木鸟 (英文名:Brown Barbet,学名:Caloramphus fuliginosu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褐拟䴕属的独特鸟类。体型中等,约17.5厘米长,体重介于38.5至47.7克之间。以其巨大的喙和鲜红的腿脚著称。分布于婆罗洲的低地和山脚森林。</p> <p class="ql-block">中南寿带 (英文名:Blyth's Paradise Flycatcher,学名:Terpsiphone affinis),是雀形目王鹟科寿带属的鸟类。此物种曾被认为是印度寿带的亚种,但在2015年被国际鸟盟(IOC)提升为独立物种。分布自尼泊尔东部和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覆盖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p> <p class="ql-block">灰颊(jiá)短尾雅鹛(méi) (英文名:Leaflitter Babbler,学名:Pellorneum poliogene),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鸟类。原被认为是短尾雅鹛的一个亚种,现已确认为独立物种,该鸟种仅分布于北婆罗洲(包括沙巴、文莱和东加里曼丹东部)。</p> <p class="ql-block">红眼褐鹎(bēi) (英文名:Asian Red-ey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brunne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最显著的特征为淡红色的眼睛和均匀的棕色羽毛。</p> <p class="ql-block">灰头冠鹎(bēi) (英文名:Yellow-bellied Bulbul,学名:Alophoixus phaeocephalus),是雀形目鹎科冠鹎属的鸟类。色彩鲜艳、易于识别的鹎科鸟类。其特征包括亮柠檬黄色腹部、雪白喉部、蓝灰色头部和绿色背部。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低地和山地森林中。</p> <p class="ql-block">灰冠穗(suì)鹛(méi) (英文名:Grey-hooded Babbler,学名:Cyanoderma bicolor),是雀形目鹛科 Cyanoderma 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低地和山脚雨林中的婆罗洲及班盖岛,特别是在受扰动的森林中极为常见。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和声音使其易于识别。</p> <p class="ql-block">栗领翡翠 (英文名:Rufous-collared Kingfisher,学名:Actenoides concretu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栗领翡翠属的中型翠鸟,体长约22-25.5厘米,体重60-90克。雄鸟拥有醒目的绿色冠羽和黑色眼纹,雌鸟背部及翅膀为深橄榄绿色,带有鳞片状纹。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森林,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鹳(guàn)嘴翡翠 (英文名:Stork-billed Kingfisher,学名:Pelargopsis capens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从印度延伸至印尼。其特征为拥有硕大的红色喙,头顶、脸侧及颈背呈灰棕色,上背有一宽阔的亮棕黄色环带融入下体,上体大都蓝绿色。在多种生境中皆可见其身影,包括湖泊、河流和海岸附近的森林地带。</p> <p class="ql-block">沙巴树鹧(zhè)鸪(gū) (英文名:Sabah Partridge,学名:Tropicoperdix graydoni),是鸡形目雉科Tropicoperdix的独特鸟类,分布于远东地区的婆罗洲北部。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包括深褐色的颈圈,带有斑点的头部图案,以及淡色的喉咙。该物种较为罕见,数量正在减少。</p> <p class="ql-block">黄脸鹳(guàn) (英文名:Storm's Stork,学名:Ciconia stormi),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体长75-91厘米,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低地热带森林,包括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Mentawai和北Pagai群岛以及婆罗洲。全球最稀有的鹳类之一,现存数量估计仅有250至500只,受到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p> <p class="ql-block">蛇雕 (英文名:Crested Serpent Eagle,学名:Spilornis cheela),是鹰形目鹰科蛇雕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黑色冠羽和鲜黄的眼前裸皮著称,体型中等,偏好森林边缘和开阔地带,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主要以蛇类为食。</p> <p class="ql-block">白腹海雕 (英文名:White-bellied Sea Eagle,学名:Icthyophaga leucogaster),是鹰形目鹰科 Icthyophaga 属的鸟类。亦称: 白胸海雕,大型猛禽,显著特征为白色头、胸、腹部和尾部,背部和翅膀为灰暗色。广泛分布于印度至中国东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岛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俾斯麦群岛。</p> <p class="ql-block">林雕 (英文名:Black Eagle,学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是鹰形目鹰科林雕属的鸟类。中型猛禽,通体黑褐色,具独特的黄色喙基和脚,翼长且呈狭长的V字形,尾长且扇状。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亚洲的山地森林和丘陵,从南亚至东南亚,包括中国东南部。以捕食鼠类、蛇、蜥蜴、蛙、雉类和小型鸟类为主。</p> <p class="ql-block">灰头渔雕 (英文名:Grey-headed Fish Eagle,学名:Icthyophaga ichthyaetus),是鹰形目鹰科 Icthyophaga 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向东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岛。其显著特征为深棕色上体、灰色头部和较浅色腹部,白色尾部带宽黑横纹。雌鸟比雄鸟大,重约2.3至2.7千克,而雄鸟约为1.6千克。</p> <p class="ql-block">黑腹蛇鹈(tí) (英文名:Oriental Darter,学名:Anhinga melanogaster),是鲣鸟目蛇鹈科蛇鹈属的鸟类。体型大(约84厘米),外观类似鸬鹚的水鸟。以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湖泊和河流为栖息地,全球性近危物种。在中国南部仅有一次记录。</p> <p class="ql-block">草鹭(lù) (英文名:Purple Heron,学名:Ardea purpurea),是鹈形目鹭科鹭属的鸟类。俗名: 花窖马、柴鹭、长脖老及紫鹭,大型鹭科鹭属涉禽。以锈红色头部和条纹颈部为显著特征,幼鸟上体锈红至褐色。偏好淡水沼泽环境,尤其是芦苇茂密之地。比苍鹭更为隐蔽,少在开阔地带现身。分布广泛,见于欧亚大陆、远东和非洲。</p> <p class="ql-block">三宝鸟 (英文名:Oriental Dollarbird,学名:Eurystomus orientalis),是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三宝鸟属的鸟类。亦称: 老鸹翠、东方宽嘴转鸟、阔嘴鸟。显著特征是亮红色的喙和脚,以及蓝绿色的身体。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至斯里兰卡、亚洲东北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都有其踪迹。在中国,被视为国家三有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 (英文名:Blue-eared Kingfisher,学名:Alcedo meninting),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体型小巧的翠鸟科翠鸟属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深蓝色的外观和橙色的眼前斑点,以及颈部两侧的白色耳簇。该物种分布于亚洲的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一带,偏好栖息于浓荫覆盖的森林小溪旁。</p> <p class="ql-block">凤头犀鸟 (英文名:Bushy-crested Hornbill,学名:Anorrhinus galeritus),是犀鸟目犀鸟科小盔犀鸟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南半岛至东南亚岛屿,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北Natuna群岛及婆罗洲。其显著特征为黑色光泽羽衣,双色尾巴,面部裸露皮肤呈淡色斑块。</p> <p class="ql-block">凤头犀鸟 (英文名:Bushy-crested Hornbill,学名:Anorrhinus galeritus),是犀鸟目犀鸟科小盔犀鸟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南半岛至东南亚岛屿,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北Natuna群岛及婆罗洲。其显著特征为黑色光泽羽衣,双色尾巴,面部裸露皮肤呈淡色斑块。</p> <p class="ql-block">冠斑犀鸟 (英文名:Oriental Pied Hornbill,学名: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是犀鸟目犀鸟科斑犀鸟属的鸟类。亦称: “冠犀鸟”,中等体型的黑白色犀鸟。其显著特征为白色的腹部和翼缘,以及黄色带黑色基部的大喙和盔状额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的广泛区域,常见于低地湿润森林。</p> <p class="ql-block">黑斑犀鸟 (英文名:Black Hornbill,学名:Anthracoceros malayanus),是犀鸟目犀鸟科斑犀鸟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邦加岛、勿里洞岛及婆罗洲。其显著特征为大型喙部,雄鸟呈骨白色,雌鸟则为暗色。雌雄个体在头部颜色上亦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马来犀鸟 (英文名:Rhinoceros Hornbill,学名:Buceros rhinoceros),是犀鸟目犀鸟科犀鸟属的鸟类。为马来西亚的国鸟。体长可达80至90厘米,雄鸟体重约2465至2960克,雌鸟约2040至2330克。其显著特征为黑色的体羽,搭配白色大腿与腹部,以及一条带黑边的白色尾羽。巨大而醒目的橙红色喙部和盔状突起,是其最引人注目的标志。马来犀鸟广泛分布于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的热带雨林地带,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成熟森林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