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b>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时刻,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告:<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在毛主席身后,有这样一位朴素的老人:</b>他穿着一身换洗过许多次的黑色中山装,除此之外再无别的配饰,就这样静静地站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别看他如此低调,实际上他是<b>“延安五老”</b>与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身兼多项党内重要职务的<b>董必武先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董必武(1886—1975)</b>,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14年考入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45年4月赴美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1948年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1948年12月组建中国人民银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国家副主席,代国家主席等职,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董必武先生书法赏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1 董必武行书手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粗观董必武的行书信札(图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其用笔、结构和颜真卿的《祭侄稿》颇有几分相似,</b>用笔外拓圆转,线条丰腴遒劲。然则细加品味,其节奏、意趣与颜真卿的《祭侄稿》又大相径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董必武用心平气和的心境谈自己对练习白话的看法,而颜真卿则是为亡侄祭灵,情绪悲痛、自豪交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因此,董必武的信札少了一份纵横盘结的动势,线条以平稳有度为基本基调。字体的大小对比也较小,偶尔出现几个顺势而生的动感结构,平稳中增添了细微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他斩钉截铁的点画与刚柔相济的线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那种独有的襟怀坦荡、胸怀天下、睿智从容、光明磊落的君子气概和风骨。正因如此,抗战期间,国民党上层人物和爱国民主人士常常请他书写中堂和条幅,这也成了他开展统战工作的<b>“法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他还用书法鼓舞国统区军民的抗战热情。1938年1月18日<b>,他为《新华日报》创刊题写的:</b>“拥护抗战到底,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这28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就被不少人临摹成条幅挂在自己家里。书法成了他革命和斗争的<b>“武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董必武有良好的国学根基,担任过师范学校教员,诗书合璧,交相辉映,其书法浸透着深厚的文化功底。1964年,董必武重访南湖时题写的一首诗:<b>“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b>(图2)这首诗被勒石矗立在嘉兴南湖景区烟雨楼东南岸边临水处的<b>“访踪亭”</b>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2 1964年董必武重游南湖题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75年3月,<b>他在逝世前一个月还挥笔写下了《九十初度》:</b>“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弊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以宽广的胸怀和气魄,写出了自己最后的心声和对个人人生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董必武与李大钊、陈独秀走过同样的人生道路,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后,再回国革命。1956年2月22日,作为党的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到一大会址陈列馆视察,当场题词:<b>“作始也简,将毕也巨。”</b>(图3)这句出自《庄子》的题词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3 1956年董必武为中共一大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诚挚感谢原作者 谢谢老师欣赏支持鼓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