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家园 演唱:东方晓</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8号,上午我们游玩了明水古城,下午就来到了朱家峪。</p> <p class="ql-block">礼门▼</p> <p class="ql-block">朱家峪——齐鲁第一古村 江北聚落标本</p><p class="ql-block"> 朱家家峪景区地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朱家峪村,位于章丘区东南5公里处,距济南市区约45公里,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约38公里。根据2010年6月山东省政府批复的《山东省章丘市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朱家峪古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约480亩。</p><p class="ql-block"> 2001年8月北京大学的全国环境考古专家于希贤教授将朱家峪定位为“齐鲁第一 古村、江北聚落标本”;2002年8月10日济南市文物局局长崔大庸博士同省、市多位考古专家判定,古村土台子是以商周文化为主的古代遗址,并立碑“古村遗址” 为记;2005年9月,朱家俗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2年9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生态文化村”;2014年10月,朱家峪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同年11月,朱家峪景区被山东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老的朱家峪不仅成为全国颇有盛名的旅游景点,也是 全国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闯关东》《红嫂》《老农民》《我们的小康时代》等30余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古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和深厚的文化沉淀,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该村历史悠久,早在距今3900年前的岳石文化时期,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里的人民勤劳质补,重文厚德,明洪武以来始终延续着“耕读文化”的传统特质,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培育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这里的古门、古哨、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等建筑保存完好,既彰显了中国北方村庄特有的建筑风貌,又凝聚着章丘乡土文化的 丰富内涵,成为章丘“文化地图”上的一个重要板块。</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古村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拥有大小古建筑近200处 ,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康熙立交桥,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故道、坛桥七折、东岭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子洞、云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自明代至今,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之变,但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建筑格局和风貌。</p> <p class="ql-block">饮马池▼</p> <p class="ql-block"> 饮马池位于朱家峪景区内,是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池中有荷叶荷花,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蜻蜓立枝头”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饮马池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程婴携孤儿摆脱追兵时,马在这里刨出清泉解了干渴之难,岩石上至今留有马蹄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饮马池清泉清澈见底,终年不涸。池边有双三角亭,造型别致,绿树相映,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别有情趣的观光体验。</p> <p class="ql-block"> 朱家峪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明朝初年,朱良盛家族自河北枣强迁至此处,因与朱元璋同宗一脉,故改村名为朱家峪,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朱家峪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古村依山就势、梯形居落,由石块砌墙、青石铺路,展现出古朴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朱家峪的城墙也被称为圩子墙,始建于19世纪中期,当时村民为防匪患,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一道长1公里、高3至5米的石圩,中间设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有瞭望台和箭垛口。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墙体用青石筑成,设有东、中、西三座哨门。</p><p class="ql-block">城墙依山势蜿蜒而建,采用石块砌成,与古村的青石铺路相得益彰,形成了统一的古朴风格。这种就地取材的建筑方式,既体现了当时村民的智慧,也使城墙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 </p><p class="ql-block"> 城墙在历史上主要起到军事防御作用,有效抵御了清末匪患,保护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正北方的圩门(礼门)还兼具礼制教化功能,旧时官员至此需下马步行,彰显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智慧。</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城墙是中国传统村落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乡村的建筑风格和军事防御理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村落的规划、建设以及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也是朱家峪古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村内的古道、古桥、古祠等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见证了北方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双规古道▼</p> <p class="ql-block"> 双轨古道,也称“义路”,由青石铺就,约300余米长。始建于明代,复修于清代。考朱氏宗谱,文昌阁前后石道系朱氏五支祖第十世朱志臣(朱志广二胞弟)倡义举,复修石道,故名“义路”。首事人失秉忠、朱秉刚等人,带领村民,历尽寒暑,不辞艰辛,大修道路,利在千秋。数百年前,朱家峪先人能意识到上行与下行的双轨分设制度,正与现代交通规则不谋而合,堪称超前。</p> <p class="ql-block"> 闯关东文化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章丘是闯关东重要发源地和“闯关东”文化的重要践行地,为大力弘扬“闯关东”文化,章丘区委区政府在朱家峪景区策划打造了间关东文化展览馆。展览馆是闯关东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东人敢闯敢创的实践之路和“闯关东”文化孕育、发展、成熟并在获得新内涵的精神之路为主线,全景展示“闯关东”文化指引下山东人民干事创业的历史,共设置挡不住的脚步、融入关东、“闯”字铸瑰、敢闯新路四大篇章。</p><p class="ql-block"> 篇章一挡不住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讲述了间关东这场浩大移民运动的时代背景和内外动因,展现千百万山东人离乡创业的壮丽画卷和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篇章二融入关东</p><p class="ql-block"> 向参观者呈现闯关东人民在东北农、林、工商业等领域栉风沐雨的创业图景,同时着力表现已经融入东北的闯关东移民在异乡保疆守土、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篇章三“闯”字铸魂</p><p class="ql-block"> 通过挖掘闯关东背后的山东品格,梳理山东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闯”文化,对“闯关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集中剖析和阐发。</p><p class="ql-block"> 篇章四 敢闯新路</p><p class="ql-block"> 在“闯关东”文化的鼓舞下,“山东践行“敢闯敢创、善作善成“在新时代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成就。</p><p class="ql-block"> 展览馆结合场景还原、主题雕塑、互动投影、弯幕影院、专题影院、幻影成像等现代展示手段,立体、生动地向参观者讲述‘间关东“文化践行者披荆斩棘的创 业故事及卓越成果,揭示山东人民”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年表:</p><p class="ql-block"> 1651清顺治八年,清廷论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标志着闯关东移民运动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1653清顺治十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人民出关开垦关东。</p><p class="ql-block"> 1668清康熙七年,清廷废除《辽东招民开清乾隆五年例》,对出关者严加管理。</p><p class="ql-block"> 1740<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五年,</span>清廷对东北地区实行严禁。</p><p class="ql-block"> 1743清乾隆八年,直隶天津、河间等府大旱,朝廷密谕不必阻拦难民。</p><p class="ql-block"> 1814清嘉庆十九年,吉林将军富俊上奏《拉林东南夹信沟试垦章程》请求向拉林、双城堡移拔在京旗人。</p><p class="ql-block"> 1825清道光五年,伯都纳屯田开始实施,标志着清廷关东封禁体制的瓦解。</p><p class="ql-block"> 1860<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咸丰十年,</span>清廷对东北正式开禁放垦。</p><p class="ql-block"> 1868清同治七年,清廷开放皇家禁地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p><p class="ql-block"> 1928年,超过104万山东人移民东北,闯关东达到最高潮。</p> <p class="ql-block">丁戊奇荒:</p><p class="ql-block"> 1876至1879年,华北持续四年遭受大旱,饿死人数达 1300万人,史称“丁戊奇荒“。青州府的张家台庄一户人家三日未进水米,仍不舍将孩子变卖,听到帝哭声渐弱,竟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死去。</p> <p class="ql-block">挡不住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华北大地灾害连年,百姓民不聊生,重重的山水阻隔挡不住中国人抗争命运的脚步。世代生活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3000多万人前赴后继地走出家门,远赴关东,开启了举世闻名的闯关东。这场历时300多年不曾停歇的浩荡移民史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事件。</p> <p class="ql-block"> 近300多年以来,以山东人为主体的3000多万先辈同胞,远离故土,闯关泛海,踏平坎坷,向死而生,以生命和血汗重组关东大地崭新面貌,走出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希望的闯关东之路,书写了一部悲壮豪迈,开拓奋进的宏大移民史诗, 孕育了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闯关东”文化!</p><p class="ql-block"> 兼承敢闯新路、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置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嘱托: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大力弘扬以“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敢闯敢创、善作善成”为鲜明特质的“闯关东”文化 ,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窝棚▼</p> <p class="ql-block">窝棚聚落:</p><p class="ql-block"> 窝棚是闯关东移民的临时居所,由几根木棒支撑、柴草等杂物遮盖,用来遮蔽风雨。山东难民在沿途搭起窝棚聚落,后来的移民都可以在此歇脚,获得几日的休整。简陋的窝棚见证了闯关东路途上的相互帮扶。</p> <p class="ql-block"> 山东移民东北的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陆路,——种为浮海。</p><p class="ql-block"> 陆路,主要是由京奉铁路入关,然后沿京奉、南满、打通四洮等路分散。其间,也有移民步行从柳条边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以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三省。</p><p class="ql-block"> 浮海,也叫“海南丢“,是从烟台、威海、青岛、石𦥑港(今日照)等港口坐轮船到达东北,或从黄县的龙口港、蓬莱的兰家口、刘家旺、蓬莱口等渡口坐帆船前往东北。</p> <p class="ql-block">乌拉草▼</p> <p class="ql-block">乌拉草与乌拉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在乌拉草的背后还有一个山东移民的动人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长白山脚下生活着的母子俩靠砍柴为生,收养了一个从山东闯关东的男孩。后来,母亲过世,兄弟俩就上山挖参为生,一次正赶上寒冬腊月,大雪封山,两人被困在老林子里,眼看着粮食就吃完了。哥哥趁着弟弟熟睡后,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弟弟身上,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来缠到了弟弟的脚上保暖,自己光着身体离开了。弟弟醒后,知道哥哥为了他活命而舍弃了自己。第二年,他来到哥哥坟前祭拜,发现坟头长起了毛茸茸的嫩草,随风飘动。他将草割下垫在了自己的鞋里,顿时暖流涌向全身。他奔走相告全村人,这是哥哥留下的给他暖脚的草。从此,关东大地上的人们就沿用着鞋子里垫乌拉草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守护长白山的莱阳采参人:</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六日是东北采参节,这个节日 的来历与闯关东的山东移民息息相关。东北的采参人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山东莱阳县的孙良单身一人“闯关东”采参,后来因为迷路而饿死在山中。采参的移民深入东北的深山之中 ,迷路和突降大雪时刻威胁着生命,孙良传说代表了采参移民对于平安的寄托,也演绎着山东人 在东北相互扶助的故事。时至今日,参农们为了纪念孙良,仍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作为他的生日,举行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孙良在长白山中偶然遇到也来放山采参的张禄,因二人投缘,于是结为了生死兄弟一起放山采参。后来二人在山中分头放山的时候,张禄在山林中走失了。为了寻找到张禄,孙良不顾生命危险在山林中不知走了多少天。最后又累又饿,在蝲蛄河边写下一首绝命诗: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蝲蛄河向上寻。三天吃了个蝲蝲咕,不找到兄弟不甘心。</p><p class="ql-block"> 在长白山采参故事传说中,孙良的同伴张禄是千年“棒槌”精,因见孙良对同伴忠诚,把他引到了“棒槌”山成了仙,作为“老把头,山神爷”保佑挖参人进山丰收。</p> <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吗,智取威虎山的英雄烈士杨志荣就是一位闯关东者。</p><p class="ql-block">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29年,12岁的杨宗贵只身闯关东,投靠父亲。三年后,父亲因劳累过度,病死在安东,杨宗贵孤身一人在安东继续闯荡,像多数闯关东流民一样,他采过石头,伐过树木,过着社会底层艰辛的苦日子。1940年,23岁的杨宗贵离开安东,到鞍山采矿厂当矿工。有一次,他不忍看到日本监工鞭打自己的工友,夺过皮鞭为工友出气。最后自己也无法在矿山呆下去了。在工友的帮助下,杨宗贵离开了矿山,结束了11年的闯关东生涯。</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杨宗贵在胶东应征加入八路军,因为担心母亲和新婚妻子阻挠,改名“杨子荣”。入伍后,杨子荣被编在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赴黑龙江牡丹江剿匪。1947年2月6日晚,杨子荣智斗群匪,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阴险狡猾的韭首“座山雕”。杨子荣牺牲后,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和“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他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p> <p class="ql-block">山阴学校▼</p> <p class="ql-block">山阴学校:</p><p class="ql-block"> 山阴学校建于民国三十三年九月,四进院落,占地6.6亩,校门仿黄埔军校校门,以示“有世英才”之意。该校自建成以来,有山阴小学、淄博第六速师、章丘十中等八、九所学校先后在此办学,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现在学校已成为展示闯关东文化的场所。2008年央视电视剧《闯关东》的播出,首拍地朱家峪旅游不断升温,闯关东”是中国最宏大、最悲壮的移民史诗,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为了再现这段“闯关东”历史,章丘区委、区政府在山东“闯关东”的典范之地朱家峪,建设了“闯关东”文化主题展示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再现了300年间中国移民史上悲壮卓绝的历史画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陰小學校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繡水之陽,胡山之陰,唯吾校址,義路禮門。創辦學堂,協工同運,益於邦人之熱忱。師生一堂,索舊圖新,培育中華棟梁人。育世英才,群情激奮,大展宏圖,矢勤矢慎,報效國家,光復炎黃自由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陰小學校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忠勇為愛國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孝敬為齊家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禮儀為處世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仁義為道德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民衆為國家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教育為兴國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創業為發展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整潔為強身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學優為棟梁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策略為目的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一、無知為敗事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二、有恒為成功之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历史概述:</p><p class="ql-block">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最悲壮的移民史诗,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引起全国各地的探索者、旅游者纷至沓来,朱家峪热持续升温。为了真实地再现波澜壮阔的“闯关东”历史画卷 ,继承“闯关东”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章丘市委、市政府在朱家峪建设了这座中国最大的“闯关东历史文化主题展馆。以“闯关东”历史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采用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再现了300年间中国移民历史上最为悲壮卓绝的历史画面,描述了先辈们不屈不挠、创业图存、开拓进取的不朽诗篇。</p> <p class="ql-block">登云桥:</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西北有登云桥,其中还有一段很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后来海水退去,群山显现,有一只独角兽浮出,吞云吐雾飞沙走石,天无宁日。届如来佛祖驾云而至,用灭妖镜除去了此害,使得天地清平,玉宇呈祥,除妖后就在河边的大青石上登云而去。后来,村民感念如来的恩德,在这里建起一座石桥,故名登云桥。</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是朱家峪古村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建筑分上下两层,下筑阁洞,可通车马行人;上建阁楼,供奉文昌帝君神像。阁楼的木雕细致入微,从云龙飞舞到花鸟鱼虫,处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脊背上由十余块大型方砖雕成,石雕二龙戏珠巧夺天工。体现了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人们祈求文运昌盛、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见证着古村的历史变迁,是朱家峪村的精神坐标,守护着一代代村民的信仰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黄石洞位于朱家峪村内,因山石呈黄色而得名。最初为朱氏始祖迁居时的临时居所,现为古村重要历史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始祖朱良盛携眷属由河北枣强迁此洞居住,家有一头枣红色高头大马,传说“一声长鸣撼山岳,四蹄登空贯风雷”,豺狼虎豹不敢近身,是绝好的“卫士”,后来主人梳理并剪齐了马鬃,却失了当日威风,被老虎吃掉,主人一家悲痛难忍,不得不迁入村里,盖了一座简陋石屋住下 ,后发展为村落。</p><p class="ql-block"> 黄石洞成为朱家峪村发源地象征,周边逐渐形成古建筑群(如朱氏家祠、山阴小学等)。</p><p class="ql-block"> 作为朱氏家族迁徙的起点,其存在印证了村落600余年历史。与朱家峪整体建筑群共同构成“齐鲁第一古村”的核心文化标签。</p> <p class="ql-block"> 农村小土灶(土炉、农家柴火灶 ),属于农村老物件,体现农村烟火气、老情怀,其制作手艺少见,有失传可能。</p> <p class="ql-block">朱氏家祠▼</p> <p class="ql-block"> 朱氏家祠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倡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在福门正上方,镶嵌“七星图”似北斗七星,据说这是文运之标志,又名“文运图腾”家祠共分内外两院。堂主屋内有《明清至民国年间朱氏家族名人简介》、朱子治家格言和家训。朱氏家祠是典型的北方山地四合院式家祠建筑。</p> <p class="ql-block">《重修朱氏家祠碑记》</p><p class="ql-block"> 朱氏家祠创建于清光绪八年。历时既近,周甲,屋瓦日以破碎,椽桷渐就朽腐。民国十六七年,间匪患饥馑迭来,相逼族户,咸各仰屋兴叹,虽祖庙为光灵所托之地,竟亦无力顾及。迨至二十一年之腊,村市成立祠之门、前臺地,市人辄辐辏,踵至翠柏、石塔,时有损坏、污祠之修,整乃益不容缓。爰经族众决议,祠堂之屋、瓦、厦、椽,则去其旧而易以新;复就祠外门臺西面,旧有之石,栏改修为花墙,墙之中增设铁栅门、栅门之内,峭壁之下,建一映壁。是役也,未匝两月而功告成,岂其为壮观瞻而已哉?抑以使垂永远,而贻后生以报本之意云尔。</p><p class="ql-block"> 秉宪撰文</p><p class="ql-block"> 连澍书丹</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荷月 立</p> <p class="ql-block">朱氏北楼▼</p> <p class="ql-block"> 朱氏北楼建于清嘉庆初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此楼由一位羊信建造,是古村最早的楼房建筑。现朱氏北楼经修茸对外开放,有“羊信嫁女”等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进士古居▼</p> <p class="ql-block">进士故居</p><p class="ql-block"> 明经进士朱逢寅故居建于嘉庆年间,集宅院、私熟院和藏书楼于一体。朱逢寅自幼聪颖好学,屡试皆第,由秀才考至生、贡生。清光绪16年(1890年),朱逢被皇帝饮命为“明经进士”。他的得意门生为翰林院编修主持刘元亮和奉天(沈阳)总兵刘中度,两弟子一文一武,远近闻名。主院正堂挂有章丘知名人士辛铸九题写的“旋闺增庆”和“主善堂”匾额。进士故居院内尚有“南苑“、“北苑”东西两院,东南角为藏书楼苑,是古村一处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双井凹进去的地方是一眼水井,村里人管它叫小井,一口长方水井中间横双并担着一块青石,一来汲水安全,二来可以两人同时汲水而互不妨碍。</p> <p class="ql-block"> 燕尾泉为古村最后一个开泉的季节泉。</p> <p class="ql-block">女子学堂▼</p> <p class="ql-block"> 女子学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章丘教育先师朱连线积极操办,支持开明人士朱连第等人创办女子学校,共设一个班二十余名学生,孙吉祥(女)为先生。开学典礼之日,特邀文人朱秉宪题辞“提倡女子教育,推动社会进化”。古老山村朱家峪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难能可贵,反响巨大,在全省亦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康熙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 立交桥分东西两座,东桥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西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桥身皆用毛石砌成,历经三百余年雨雪风霜,依然坚固,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之维形。每逢山泉大开时节,桥下流水 ,赤足其中寻觅源头,饶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朱开山旧宅▼</p> <p class="ql-block"> 朱开山旧宅为古村一处典型的山地四合院。央视电视剧《闯关东》的很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朱开山前院▲</p> <p class="ql-block"> 踏入朱家峪,就仿佛踏入了一部尘封的历史书卷,每一处砖石、每一片瓦砾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错落有致的古宅民居映入眼帘。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房子,青砖灰瓦,雕梁画栋,虽已有些斑驳,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韵味。雕花的门窗、精美的石砌墙基,无一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走进朱氏家祠,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祖先的牌位静静伫立,仿佛在默默守护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在这里,能真切感受到家族文化的厚重,以及那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山阴小学。那充满年代感的教室,摆放整齐的桌椅,仿佛还回荡着朗朗书声。它见证了朱家峪对教育的重视,也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艰苦的岁月里,始终没有放弃对下一代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朱家峪,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勾起了我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唤起了心底那份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不仅仅是一个古村落,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它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与眷恋。真不愧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游完朱家峪后,我们就在章丘区的山泉路和桃花街路口的格林豪泰酒店住下。晚饭是在山泉路与爱华巷交叉口西40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记家常菜吃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