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

雨山

<p class="ql-block">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万里长城设有山海关等十三道关隘,长城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十三关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关山海关‌</p><p class="ql-block">东端起点,位于河北秦皇岛,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西部为山海关的母亲河—大石河,山海关拥有较高的山峰有5座,最高海拔926米,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创建,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有"天下第一关"匾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关黄崖关</p><p class="ql-block">黄崖关长城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至唐代,安禄山反唐,曾在这里驻扎他的精锐部队—雄武军,明代,戚继光为蓟辽总兵,镇守蓟州16年,期间重修了黄崖关长城,增建了凤凰楼、八卦街和许多楼台。明永乐年建黄崖口关,成化二年(1466年)建太平寨,后经隆庆、万历年大修,建成正关、水口、东西稍城和砖墩等设施完备的防御工程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关居庸关</p><p class="ql-block">居庸关的地理位置极为险要,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曾是文化交流的枢纽。元代‌,成为皇帝的御路和驻跸之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明朝‌,建筑和防御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些历史背景使得居庸关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也成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关紫荆关</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始建于战国时期,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紫荆关旧时为一座九门九关石头城,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紫荆关历来曾发生战争140余次,现存关墙12000米,城墙城门3座多为明代建筑,城门门额石匾下层题“紫荆关”字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关倒马关</p><p class="ql-block">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千米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六关平型关</p><p class="ql-block">‌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主要用于抵御蒙古部落的威胁。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阻挡了日军的攻势,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此外,明朝时期平型关也多次经历战火,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战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七关娘子关</p><p class="ql-block">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由于处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扼太行山井陉西口,为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关隘,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娘子关关城全长600余米,所围地界12000平方米,设东、南两处城门。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南门“宿将楼”巍然屹立,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八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县城以北约20千米的雁门山,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九关杀虎口关</p><p class="ql-block">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峻,杀虎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历史上多次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交锋的战场。明朝时,杀虎口是九边重镇之一,驻扎重兵,防御体系完备。清朝时期,经济功能逐渐凸显,成为中原与蒙古、俄罗斯等地贸易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十关偏头关</p><p class="ql-block">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黄河沿岸,其名源于地形“东仰西伏”,如人首偏隆,故称“偏头”。作为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共同构成“三晋屏藩”,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防线。关城呈不规则形,东西长1100米,高10米,现存东、西、南三门及瓮城,偏头关侧重“边墙”防御体系,而非单一关口,境内长城密布如“迷魂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十一关嘉峪关</p><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位于嘉峪关长城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登关楼远望, 塞外风光尽收眼底。其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以内城为主,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十二关阳关</p><p class="ql-block">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西汉时设置,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的门户,丝绸之路南路必经之关隘。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十三关玉门关</p><p class="ql-block">玉门关是古汉长城的关隘之一,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元鼎或元封中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之设立,并且是汉之后多个王朝的边关,许多描写边关的诗都会提到玉门关。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达岭长城</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面积119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p><p class="ql-block">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服务设施。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雄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八达岭长城风景区获1990年度北京市公园流动杯竞赛园容卫生先进奖。1991年,代表中国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证书》;同年,被评选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八达岭长城为5A级旅游景区,2025年4月30日起,八达岭夜长城和《妫河夜画》演出正式向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航天员看长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杨利伟的亲身经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明确表示,他在太空(高度580千米)未用肉眼看到长城,但强调地球景色非常美丽‌‌,这一回答推翻了长期以来“太空可见长城”的传言。</p><p class="ql-block">‌国际争议:早期美国宇航员曾宣称在太空可见长城,但后被证实为传言‌‌。欧洲航天局曾发布照片引发争议,但随后承认错误‌‌。</p><p class="ql-block">物理计算表明,从月球(38万公里)观察长城仅0.0几微米,肉眼不可见‌‌。</p><p class="ql-block">‌航天员的客观描述‌:从太空看地球,多为蓝色星球与云层,人造建筑难以辨识‌‌。美国宇航员艾伦·比恩描述:地球像“美丽的小球”,色彩斑块为自然地貌,非人造物‌‌。</p><p class="ql-block">‌文化心理影响‌:尽管科学证实不可见,但“太空看长城”的说法曾激发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们对长城的文化崇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的故事与传说</p><p class="ql-block">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不仅是一道雄伟壮观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以下是一些关于长城的著名故事与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孟姜女哭长城</p><p class="ql-block">相传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下令修筑万里长城。无数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前往边疆参与这一浩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筑长城,从此音讯全无。孟姜女日夜思念,决定踏上寻夫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却得知丈夫已经因劳累过度而死在工地上,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在长城上痛哭流涕,她的哭声感天动地,竟然使长城崩塌了一段,露出了丈夫的尸骨。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和牺牲,以及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和善良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山羊驮砖修长城</p><p class="ql-block">在修建长城过程中,由于工程量巨大,材料运输成为一大难题。相传有一天,一位工匠在工地上发现了一只神奇的山羊,它背上背着一块巨大的青砖。工匠们惊奇地发现,这只山羊每天都会从附近的山上运来青砖,帮助他们加快工程进度。工匠们感激不尽,纷纷向山羊致敬。后来,长城顺利建成,山羊也悄然离去。这个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它表达了人们对勤劳和智慧的赞美,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嘉峪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长城西端的重要关隘,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境内。相传在很久以前,嘉峪关一带荒凉贫瘠,人烟稀少。</p><p class="ql-block">一天,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来到这里,他精通八卦风水之术,决定在此地修建一座雄伟的关城。然而,由于资金有限,他只能向附近的百姓募捐。百姓们听说后纷纷慷慨解囊,最终凑足了建城的费用。易开占带领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建成了这座坚固的关城。为了纪念这位工匠的贡献,人们将关城命名为“嘉峪关”。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勇气和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关于长城的故事与传说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化的宝库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其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军事防御:长城最初是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防线而建造的。它蜿蜒起伏,穿越山川河流,将各个关隘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有效地阻挡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宁和稳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争见证:长城见证了无数次战争的硝烟与和平的曙光。从秦汉到明清,长城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扩建,每一次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战略需求。它是中国古代战争史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和防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民族团结:长城不仅是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修建过程中,各民族工匠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艺术瑰宝: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雄伟壮观。无论是城墙上的箭楼、敌台,还是关口的城楼、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经济价值</p><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长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它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长城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展示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学术研究:长城的研究涉及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课题,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和发展。同时,长城的研究成果也为保护和管理这一珍贵遗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精神价值</p><p class="ql-block">坚韧不拔:长城的修建历时千年之久,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和挫折磨难。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p><p class="ql-block">爱国情怀: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当人们站在长城上眺望远方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达岭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长城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一珍贵遗产,让它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