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观察了一节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p><p class="ql-block">在课上,授课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家里的家用电器都有哪些?” 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举手。然而,当教师随机选取一名男生回答时,该学生由于紧张或表达能力限制,未能即时给出答案。面对此情况,教师显得有点焦急,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与进度,便指示学生坐下并承诺稍后再给予回答机会。我注意到,整堂课上,该生双眼写满了期望的神情,想必是要实现再次回答问题的意愿。然而,直至课程结束,该男生再未获得回答机会。这一处理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从专业视角审视,此细节虽微小,却深刻影响了听课者对整堂课的评价。它反映出教师在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时的策略选择,以及对课堂管理与学生参与平衡的考量。这使我回想起高中时期与一位语文老师的互动经历,面对学生的提问,该老师也不能当场应答,虽表现出谦逊态度,承诺回去查找答案后回复,但后续未能及时履行承诺,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降低。</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其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其中,诚信作为核心要素之一,是教师必须身体力行的原则。对学生的承诺,无论大小,均应视为教育责任的一部分,需以专业态度认真对待,确保兑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这不仅关乎个人信誉,更关乎教育公信力与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p><p class="ql-block">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承诺与期许,教师都应秉持专业精神与责任感,确保兑现到位。唯有如此,方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与良好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崇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