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聚财水镜纳瑞气</p><p class="ql-block"> ——记桂阳村落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我在桂阳生活的几年间,曾到过不少的村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在村落的中央养一汪活水。这水不是死潭,而是有灵性的水镜——既能照见天上的流云,也能沉淀人间的烟火。我走过七八个这样的村落,每处水塘都似一位沉默的老者,用涟漪记录着光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雨水丰沛时,村巷里的水系便都活了过来。暗沟里的水汩汩作响,明渠中的水哗哗欢唱,最后都汇入这方水镜。奇怪的是,任凭多少雨水注入,塘水从不漫溢。老辈人说这是“聚财”,读书人谓之“藏风纳气”。我独爱看雨后初晴时,水汽蒸腾而上,裹着灶间的柴火香、檐下的腊肉味、还有不知哪家飘来的米酒香,在塘面上织就一层薄纱。</p><p class="ql-block"> 水塘边的青石码头是村中最生动的舞台。天刚泛白,就有妇人挽着木盆来浣衣。捣衣声此起彼伏,惊醒了水底的鱼群。待到日上三竿,又有姑娘们来淘米洗菜。她们的手指在水里翻飞,米粒像散落的珍珠,引得鱼儿竞相争食。这些鱼竟是不怕人的,常在洗衣妇的脚边游弋,偶尔还会轻啄浸在水中的衣角。</p> <p class="ql-block"> 莲藕的栽植最见匠心。春末夏初,嫩绿的荷叶刚露出尖角,就有蜻蜓立在上头。待到盛夏,整个塘面便铺满了翠盖,粉白的荷花从叶隙间探出头来,像害羞的少女。这时节,常有光着脚丫的孩童,顶着荷叶当斗笠,趴在码头上数莲花。他们的倒影映在水里,与游鱼、莲叶混作一处,分不清孰真孰幻。</p> <p class="ql-block"> 池塘边上凉亭的建造暗藏玄机。八角的檐角正对八方来风,石凳的摆放恰合阴阳方位。老人们在亭中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像他们讲述的古老传说。年轻人虽不言语,但望着水面的眼神里,分明映着对远方的向往。遇着骤雨,凉亭便成了临时的戏台——雨帘为幕,水声作乐,村民们在此演绎着最质朴的人间喜剧。</p><p class="ql-block"> 最古老的一口池塘在锦湖村,塘边的石碑记载着明永乐年间的修缮。石栏上的缠枝纹已被磨得圆润,却仍能辨出当年匠人的苦心。塘水清可见底,倒映着岸边斑驳的老墙与新漆的楼房,仿佛将六百年的光阴都压缩在一泓清水之中。</p> <p class="ql-block"> 月夜观塘最是销魂。满月时,整个池塘化作银盘,莲花的倒影与真花竞艳。有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像撒了一把碎银。若是弦月,则更有趣——弯月映在水中,被涟漪揉碎又拼合,宛如一条游动的银鱼。此时独坐塘边,能听见水底传来轻微的“咕咚”声,不知是鱼儿的呓语,还是时光流逝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这些池塘见证过多少悲欢?新妇曾在此梳妆,老者曾在此濯足,孩童的纸船载着梦想漂向远方,游子的倒影带着乡愁回归故里。塘边的老柳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唯有塘水始终如一,像一页永不泛黄的家谱,记录着血脉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水性至柔,却能蚀金穿石;塘水至静,却可照见乾坤。桂阳村落中的这些镜泊,何尝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明证?它们沉淀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折射着天人合一的哲思,更滋养着一代代人对故土的眷恋。当城市的霓虹遮蔽了星空,这些古老的镜泊依然守护着最初的月光,等待着游子归来时,能在水中照见自己最初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