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他们用生命回答:什么是信仰?

BoBo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课本,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人愿意放弃安稳日子,偏偏往枪林弹雨里冲?为什么有人宁可吃苦受累,也要把一辈子扎在穷乡僻壤?这背后,藏着一个104年来无数人用生命回答的问题——信仰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1921年的夏天,十几个年轻人挤在嘉兴南湖的小船里,在闷热潮湿中定下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那时候的中国,军阀混战、百姓挨饿,外国人骑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但就是这群人坚信,这个国家一定能好起来。李大钊被敌人绞杀前,还在告诉学生“未来是光明的”;方志敏被关在监狱里,饿着肚子写下“可爱的中国”。他们明明有机会保命,却选择用生命赌一个看不到的未来——这就是信仰,是相信好日子一定会来的那股倔劲儿。</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咱们国家一穷二白,连火柴、铁钉都要进口。王进喜跳进冰冷的泥浆池,用身体当搅拌机,只为多打出一口油井;焦裕禄揣着止疼片,在兰考的沙地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就为了帮老乡治好“三害”;邓稼先在戈壁滩隐姓埋名28年,每天对着算不完的公式,熬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们图什么?图的就是让中国人挺直腰杆,让老百姓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这也是信仰,是拼了命也要把国家建设好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现在日子好了,信仰还管用吗?看看黄文秀,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放着大城市的工作不要,非要回广西老家扶贫。她白天帮老乡卖砂糖橘,晚上熬夜写材料,最后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那条泥泞的山路上;再看张桂梅校长,拖着一身病,在大山里守了二十多年,硬是把1800多个女孩送进大学。她们图什么?图的就是让更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这还是信仰,是永远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善良和坚持。</p><p class="ql-block"> 104年,从红船到高铁,从煤油灯到5G网络,时代变了,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那些在疫情里逆行的医护人员,在洪水里救人的消防员,在边疆守国门的战士,他们身上都闪着同样的光。这光,就是相信国家会更好、愿意为别人多做点事的信仰。它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是遇到困难时“我先上”的勇气,是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搭把手”的热心,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最好的认真。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纪念这104年,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要记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信邪、不服输”的人,中国才走到了今天。这份信仰,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坚持里,也在等着我们继续把它传递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