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往昔的追忆,踏入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圆明园东门,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怀古之旅。</p> <p class="ql-block"> 进入圆明园,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沿着方河河畔漫步,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条流动的银带。河畔的柳树随风摇曳,柳枝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都在这宁静的河畔诉说着过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方河,我来到了西洋楼遗址,这里曾是圆明园的精华所在。圆明园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的皇家园林,从1709年开始修建,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清朝皇帝,到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共经营了151年。圆明园还是世界上投入最多的皇家园林,共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建成后的圆明园让世界震惊,被称为“万园之园”,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打、砸、抢,能拿走的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就地砸毁,最后英法联军的主帅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300多名宫女和太监葬身火海,惨叫之声直冲云霄,不绝于耳,当时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三年后的1863年,额尔金任英国的印度总督,在印度的一个小镇遭雷击引发大火,其尸体与房屋同样烧了三天三夜,被民间称为“因果报应”,大快人心!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他们又对圆明园进行了抢掠,这座万园之园遭到了彻底的毁坏。</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幅遗址图片我们可以在小学五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上看到,叫”大水法”,现在是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为西洋楼景区核心景观之一,以中西合壁的建筑艺术和猎狗逐鹿喷泉闻名于世。大水法以石龛拱门为背景,中央设狮子头向下喷水,经过7 层水塔,形成7 层水帘瀑布;前方椭圆形水池布置“猎狗逐鹿”喷泉:铜鹿角喷水8道,10只铜猎犬口喷水射向鹿身,象征西方罗马神化中猎人蜕变为鹿的典故。据介绍,大水法东西两侧各有一座13级方形喷水塔,塔内设44根铜管喷水,全开时水声如雷,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在大水法的北面,是远瀛观,这里曾是容妃生活和娱乐的场所。容妃因貌美体香,又称“香妃”,是乾隆帝最宠爱的妃子,故专门在此给她一人建了这一宫殿式寓所。这座建筑坐北朝南,造型构思奇特,融汇欧洲巴洛克风格和我国传统建筑元素,无论是雕花还是造型均精美异常,可如今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令我唏嘘不己。</p> <p class="ql-block"> 在大水法的对面就是观水法,是乾隆皇帝欣赏大水法喷泉景观的观景平台,是圆明园的重要遗存,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交融的历史价值。观水法建于1745至1759年的乾隆年间,其核心建筑包括汉白玉宝座台基、五件石屏风及巴洛克式石门,屏风雕刻西洋军旗与刀剑等纹饰,体现中西文化结合的设计理念。作为帝王观景台,它与大水法喷泉群南北对应,十分和谐。</p><p class="ql-block"> 观水法的平台空旷而寂静,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寂。我久久地伫立,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离开观水法,我踱步至海晏堂。海晏堂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位于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的中心位置,是西洋楼建筑群中最大的一组建筑。其设计融汇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展现出独特的中西合壁之美。海晏堂的主体建筑呈半圆形排列,中央设有一座大型喷泉,周围分布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这些铜像按时轮流喷水,每到一个时辰,对应生肖的兽首便会从口中喷水,十二时辰轮流交替,构成奇妙的计时景观。每天到了午时,也就是正午时分,对应的马首喷水的时候,其他的兽首也会跟随它一起喷水,场面华丽壮观。这样的设计据说是因为雍正和乾隆都属马,这也应了“为马首是瞻”这句成语。因为它有报时功能,所以它还有一个俗称,叫“水力钟”。</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为止,国家已通过各种渠道找回了流失于海外的马、鼠、兔、牛、虎、猴、猪等兽首。龙首被一位华人在巴黎拍卖会上以240万欧元拍下,存放在我国台湾省。不过,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蛇、羊、鸡、狗一定都会全都回家,十二生肖兽首一定会再度团聚。</p><p class="ql-block"> 海晏堂之名“海晏”取自唐代《文苑英华》中的“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寓意天下太平、国家安宁,这自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再次损毁,使这里成为了一片废墟,使国人的愿望化为了泡影,令国人痛心疾首。</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海晏堂,向东步行十分钟,便到了线法山。线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约8米。因为当年乾隆皇常喜骑马顺山盘旋而上,故此路迂回曲折,以至于总给人一种半天走不到尽头的感觉,所以当时俗称“转马台”。在山顶上建有一座双檐八角四卷西式凉亭,供乾隆皇帝骑马游览时休憩。站在凉亭内,可俯视大水法、远瀛观,东则可远眺方河及线法画。</p><p class="ql-block"> 线法画位于西洋楼景区最东端,是在方河东岸修筑的七道对称的八字状断墙,墙面悬挂西方景物油画,在线法山东眺,形成透视深远的西方街市民居风光。该景也称线法墙,据说当年乾隆为了讨好香妃,此处常挂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街市的风景画。香妃是新疆叶尔羌(今莎车县)人,经常思念自已的家乡。自从线法墙挂了自已家乡的油画,香妃一旦思念故乡,就可以站在线法山向东眺望,就像看到家乡一样。</p> <p class="ql-block"> 稍后,我来到了大水法遗址东侧的雨果雕像前。这尊雕像是2010年为了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而设立,由法国雕刻家娜什拉·凯努创作,每天来此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我静静地站在雕像前,心中充满了对雨果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作家之一,在世界享有盛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是其代表作,影响了并仍在影响着无数国人。1861年,即火烧圆明园的第二年,他在著名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谴责道:“两个强盗,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抛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跨越了国界,以其正义的笔触为圆明园的遭遇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刺侵略者的心脏,让世界看到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那锋利的言辞仿佛是历史的审判,让侵略者无处遁形;又似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让正义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那明亮的光芒仿佛是历史的希望,指引着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如一层薄纱,洒在圆明园的每一寸土地上,给这片古老的园林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庄重的色彩。我缓缓走出园门,心中五味杂陈。这次圆明园之行,让我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沧桑,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沉重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曾经让世界惊叹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在侵略者的暴行中化为灰烬,残存的石柱如同不屈的脊梁,诉说着民族之殇。腐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任人宰割与侵略者掠夺焚毁的野蛮行径,共同酿成了这场文明之劫。今天的我们,当以史为鉴,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守护文化遗产,更要让祖国强大,让历史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