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自诩为“苏州园林专题摄影爱好者”,今年以来,我对自己提出一个”小目标“:要把苏州城区范围内的“园林”(已对外开放的)逐一进行考察、游览、类比、分析,摄影其表象,挖掘其内涵。我在查阅《苏州园林名录》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苏州虎丘风景名胜区本身不属于“园林”,但在该区范围里竟然“隐藏”着五处“苏州园林“,而且都是有统一编号的!它们是:拥翠山庄,万景山庄,西溪环翠,一榭园,塔影园。以往我多次到虎丘景区游览时也到过这些地方,不过没特别关注,往往与大多数游客一样是”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忽略不计“。现在,我既然已经确定了今年的”小目标“,那对这五处”园林“就不得不特别关注了。那天上午,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专程奔赴虎丘景区,把这五处”园林“又重新”审视“了一遍,发现了许多新东西。本篇要向读者诸君推介的是我首先到达的”万景山庄“。<br></h3> <h3> 于1982年建成开放的位于虎丘山东南麓的万景山庄是一座以苏派盆景为核心的专业园林,其景观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山水和仿古建筑,同时荟萃了苏州盆景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园中园“风貌。其所在区域原为东晋王珣别业遗址,后为东山庙及隆祖塔院所在地,改建成盆景园时保留了原有地形与部分遗迹,将佛教文化与盆景艺术有机结合,现今尚有较多古迹遗存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人文厚度。<br> 游客进入虎丘景区检票口后再跨过海涌桥即右转沿环山路(也即沿河边)东行百米即至万景山庄。</h3> <h3> 万景山庄入口处的”亦山亦水“特大门框设计是山庄的标志性景观,假山上有两股瀑布飞泻而下跃入深潭,构成一幅动态山水画,成为园内的点睛之笔。可惜我这次去时飞瀑正处于”休假“状态,不得亲见,也是小小憾事。</h3> <h3> 万景山庄面积约24亩,前临碧波涟漪的环山河,背倚高低起伏的岗岭,后枕幽静娴雅的养鹤涧,形成”临河倚山枕涧“的独特环境。庄内置有假山瀑布和松林小溪,环境当得幽雅、清静之誉。具有古建筑风格的堂轩亭阁(如万松堂、集锦阁、松风明月厅等),由回廊曲径相连,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散布在岗岭上,相映成趣。万景山庄将自然景观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兼具古典园林与山地园林的特色,形成层次分明的观赏空间,成为虎丘风景区中又一个园中园,为虎丘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br> 园内植物配置丰富,四季景色各异。春季花木繁盛,秋季松柏苍劲,冬季雪景与盆景相衬,现在是夏季,当然是满目青翠的模样。</h3> <h3> 万景山庄是苏派盆景艺术荟萃聚集之处,延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结合吴门画派画意,强调“取法自然,诗意深远”。山庄内陈列了500余盆大中型盆景,数量居苏州各园之首,被誉为”中华盆景第一园“。盆景种类主要包括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其中不乏国家级获奖精品,如:曾获全国评比特等奖,树龄已有500余年的圆柏“秦汉遗韵”;曾获全国评比一等奖的榆桩“龙漱”、锦松“苍于嶙峋”等。镇园之宝“古桩雀梅”重达二三吨,已有40余年树龄。</h3> <h3> 水石(山石)盆景不惧风霜雨雪,守拙藏巧,形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基本不变,静者恒静,动者恒动,各有韵味。有时点缀一些苍翠微型植物在其中,倒也感到别有情趣。</h3> <h3> 树桩盆景形态各异,品类繁多,生性独特,一盆一景,在夏天的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一不当心,万一被“酷毙”了,那就损失惨重。所以园艺师每天都要冒着酷暑轮番巡视和精心呵护,还给有些特别娇嫩的树种加盖了遮阳棚。</h3> <h3> 园内还专设苏州盆景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示苏州盆景的历史以及制作技艺、工具、盆器、石材及历代精品。</h3> <h3> 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富户叠山造园、平民设盆置景,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以来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现在也十分注重宣传造势,多种形式并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影响遍及海内外。</h3> <h3> 综上,万景山庄以盆景为魂,山水为骨,建筑为韵,融合自然山水与古典建筑,兼具历史底蕴与当代匠心,是苏州园林“咫尺山林”理念的微缩体现。其“万景”之名既源于盆景的千姿百态,也因园中四季、阴晴的景观变幻,堪称虎丘风景区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它被誉为“一园藏万景”是当之无愧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