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教寺庙中诸天的天,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地之天,这个"天"在佛教中其实是和佛、菩萨、罗汉类似的果位。通俗地说,就是修行的级别。在汉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印度教和道教中的一些神也被吸纳进诸天队伍,以致寺庙中供奉的诸天数量从十六发展到了二十八。他们通常作为佛祖的护法天神塑在大雄宝殿的两侧(有的也以壁画形式表现),形象受时代、地域、匠人创意的影响很大,名称因对佛家经典的理解不同,各寺的供奉对象自然也会有所区别。</p> <p class="ql-block"> △由于扩编的诸天队伍中有其它宗教的神,所以比较传统的佛教徒只承认二十诸天,而避而不谈二十四和二十八诸天。通常核心的二十诸天包括: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密迹金刚、自在天、散脂大将、辩才天、功德天、韦驮天、坚牢地天、菩提树天、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天、月天、娑竭罗龙王、阎摩罗王。供奉二十诸天的名刹有山西大同华严寺、北京法海寺等。上图和中图为山西大同华严寺供奉的二十诸天图,下图是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二十诸天中的月天和辩才天。</p> <p class="ql-block"> △在核心的二十诸天中增扩紧那罗、紫薇大帝、东岳大帝、雷神等四位(各寺有所不同,所以加了一个等),便成了二十四诸天。供奉二十四诸天的名刹有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山西晋城高平的铁佛寺,山西长治平顺的佛头寺,四川遂宁的慧严寺等。图为铁佛寺二十四诸天中的崇宁真君,其实就是关公。</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大慧寺的大悲殿,供奉的诸天竟然有二十八尊之多。前面说过,诸天的数量和名称并非佛家经典中的固定组合,而是汉传佛教的扩展体系。下面逐一介绍大慧寺里的二十八诸天,美友们可与传统的二十诸天对比,看看又增加了哪些神。</p> <p class="ql-block"> △梵天。原为印度神话中三大主神之一,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在佛教中,梵天是色界诸天之王,为佛祖的护法天神之一。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塑像多为中国中年帝王形象。</p> <p class="ql-block">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易怒好斗,骁勇善战,被视为战神。皈依佛门后为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在寺院中,阿修罗形象各异,男像凶恶,女像貌美。</p> <p class="ql-block"> △乾闼婆,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娱乐之神,在佛家仍为乐神。《华严经》中曾描绘了乾闼婆的各种不同形象,大慧寺的这种造型,大概是乾闼婆的形象之一吧,这也和敦煌壁画中乾闼婆的造像(多为武士)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维摩诘,原是古印度的一位富翁,他长年累月地钻研佛经,潜心修行,最终悟得大智慧成佛,被尊为居士楷模、居家菩萨。佛家有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东汉末年就被介绍到中国,后来经高僧鸠摩罗什等人的一再翻译后,流传更为广泛,从而在华夏的魏晋到宋代期间形成了维摩诘信仰,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名和字都与其关联即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阎摩罗,原为印度神话中掌管死亡和审判亡灵的神,阎摩罗信仰在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中就已出现,此后被佛教吸纳。随着佛教的汉化逐渐演化成了管辖地狱的十殿阎王。</p> <p class="ql-block"> △吉祥天女,原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幸福与财富女神,佛经说她是北方多闻天王之妹,对信众有大功德,所以也称其为大功德天。在藏传佛教中,她是著名护法神吉祥天母(为拉萨的保护神),相貌威猛凶恶;在汉传佛教中,她是护法的二十诸天,相貌秀丽姣好。</p> <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吉祥天女像。(摄于张家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东方持国天王,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战将,后成为佛门守护神之一,负责护持东方(东胜神洲),佛教汉化后,其形象大约从元代起就手持琵琶。在中国民俗中,"风调雨顺"是对和谐自然的期盼,所以佛门信众把这种期盼也带进了对四大天王的崇拜,因琵琶可调音,在"风调雨顺"中就代表了调。</p> <p class="ql-block"> △南方增长天王,印度神话中的战将,成为佛门守护神后,负责守护南方(南瞻部洲)。在汉传佛教寺庙的天王殿中,手握宝剑的便是南方增长天王。因宝剑之锋为风之谐音,故在"风调雨顺"中寓意风。</p> <p class="ql-block"> △日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在佛教护法神中称日天(日宫天子)。有佛经说他的住所是太阳上的宫殿,是观音菩萨的变身之一。日天在汉传佛教寺院中的形象,一般为头戴冕旒(或皮弁),双手捧圭,乘马车(或骑马)的男性帝王。</p> <p class="ql-block"> △密迹金刚。释迦牟尼成佛后,常有五百手执金刚杵的夜叉随行侍卫,其首领即密迹金刚。作为佛家的护卫神,他又被称为金面韦驮。佛教中国化后,密迹金刚又分身为哼、哈二将,成了汉传佛教寺庙里的门神。</p> <p class="ql-block"> △辩才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河神,被佛教吸纳后成为守护和智慧女神,其造形为八臂女神(亦有少数男像),其中一臂手持经书,象征智慧。</p> <p class="ql-block"> △鬼子母。亦称欢喜母,常塑作中年贵妇形象,手中牵抚的是她五岁的小儿子。</p> <p class="ql-block"> △鬼子母的五岁小儿名叫"毕哩孕迦",坐在尖嘴羽翼夜叉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 △坚牢地神。有的寺庙称地天,常塑为女神形象,手持盛放鲜花的钵或手执谷穗,象征主管大地的一切植物生长。下图为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拍的坚牢地神,手执的谷穗还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难陀跋难陀龙王。有的寺庙称娑竭罗龙王,实际上就是水神代表,故亦称水天。</p> <p class="ql-block"> △帝释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最高天神。佛教汉化后,帝释天成为佛祖护法,通常为少年帝王像,明显的男生女相,面如"散华供养天女"。</p> <p class="ql-block"> △摩呼洛迦,佛教传说中的蟒神,为天龙八部之一。其造像为蛇首人身。</p> <p class="ql-block"> △紫薇大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紫薇之名来源于古代星辰崇拜里的紫微星(即北极星,代表帝星),他原是</span>道教三官中的天官,四御中的北帝,随着佛家护法队伍的扩编而列入诸天编制。</p> <p class="ql-block"> △紧那罗。歌神,天龙八部之一。相传他曾化身为少林寺一烧火僧,在寺庙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解救了少林寺众僧。</p> <p class="ql-block"> △地藏王。为佛教徒熟悉的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和传说,地藏王原名金乔觉,是朝鲜半岛新罗国王子,后在九华山刻苦修行,最终成佛。地藏王的前生是婆罗门女和光目女,她们都拯救过堕入地狱的母亲。所以地藏王有此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p> <p class="ql-block"> △摩醯(xi)首罗,大自在天的梵文音译,所以也叫大自在天,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湿婆神。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塑像为三目多臂,身着菩萨装,面如天女,手持宝塔、金刚铃、矩尺、金刚杵等。</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多闻天王,在印度神话里原是战将和财神,后被佛教吸纳成为北方(北俱卢州)的守护神,在天王中名列首位。汉传佛教寺庙的天王殿中,多闻天王的形象通常是一手执宝伞一手握银鼠,寓意"风调雨顺"中的雨。此外,在历朝历代的军队中,多闻天王一直被当作军神来崇拜。</p> <p class="ql-block"> △西方广目天王,印度神话中的战将,后为佛门守护神之一,负责守护西方(西牛贺洲)。他在汉传佛教寺庙天王殿中的形象通常是手缠一龙(蛇),表示龙蛇司顺,寓意"风调雨顺"中的顺。</p> <p class="ql-block"> △月天,原是印度神话中的男性月神苏摩,被佛教吸纳后演化为女性,在藏传佛教中,她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其形象为头戴华冠的后妃,与日天组成阴阳对应。</p> <p class="ql-block"> △韦驮天。在唐代就见于佛家记录,实为国人创造的佛家守护神,也有说法他就是道家的韦护将军,在寺庙弥勒佛的身后都能见到他。塑像均为"童子面貌,将军威容"。</p> <p class="ql-block"> △摩利支天。原为印度教中的光明女神,藏传佛教将其吸纳,称为摩利支佛母,形象通常为三头八臂,其中一头为有獠牙的猪脸。道教亦将其吸纳,称为斗姥元君。汉传佛教中,她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在佛寺的造像一般为一女菩萨形象,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骑是金猪。</p> <p class="ql-block"> △散脂大将,原为印度教中的火神,夜叉(一种半人半神的精灵)之首领。有的佛经说他是鬼子母之夫,北方多闻天王所属八大将之一。汉传佛教寺院中其形象常为类似金刚的武将。</p> <p class="ql-block"> △菩提树天,原为印度教的地神,也是守护菩提树的天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时,她负责为佛遮风挡雨,是佛祖最早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 △东岳大帝,原是道教中泰山的主神,尊号东岳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大帝。后被佛教吸纳,成为扩编后的诸天一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慧寺的建造与明代两个太监有关(明代太监的晚年多在寺庙度过,所以他们对建寺庙特别上心)。正德八年(1513年),大慧寺由司礼监太监张雄始建,嘉靖年间,提督东厂太监麦福进行了扩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两次予以修葺。从清光绪年间起,寺院因长年失修逐渐圮毁。抗战期间,大殿内原有的一尊高达十五米,精美绝伦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不翼而飞。到1949年时,尚有山门、前照壁、东西配殿、大悲殿。现仅有大悲殿留存。万幸的是,殿内的明代彩塑和壁画保存尚算完好。大悲殿内明代所塑的二十八诸天塑像,气势雄奇,造型俊美,特别是塑绘极为精湛。中国雕塑的一个传统就是讲究"塑容绘质",石刻造像和泥塑造像往往最后都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表现力的彩绘形式完成,在面部表情的塑造上,这一点尤其明显。请看殿内塑像,哪一尊不带着个性鲜明的表情?此外,二十八诸天塑像身上都绘着浓重的彩妆,色彩以朱砂、黄丹、石青、石绿、赭石等天然矿石为原料,并大量采用黄金、白银,从而达到辉煌璀璨的装饰效果。因此,大慧寺的二十八诸天彩塑是明代雕塑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作为传统雕塑艺术中难得的研究实例,它应该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一席。</p>